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经理层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旨在协调统一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目标、鼓励经营者关注公司长期发展的激励计划,已成为上市公司长期激励工具。我国经理层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定激励方案和界定激励对象及确定行权价格等方面主要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还不够明确,都有待进一步细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理层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及其会计规范,使有关股票期权的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利用股权激励促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与持续发展,鼓励经营者关注公司价值,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实行经理层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之处,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或修正。 相似文献
2.
经理层是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报酬收入水平较低,薪酬结构不合理,形成了一定的内部人控制,且经理层报酬激励机制存在着缺失。提高经理层薪酬水平和经理层持股比例,能将经理层的个人利益与上市公司利益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相似文献
3.
经理层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连接纽带。农业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治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借助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的实践性数据,经验性的分析揭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在企业竞争力改进过程中的微观路径机理,从而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加强经理层治理、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农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体系分为四个要素:聘任制度、执行保障、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聘任制度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培育产生最为显著的促进功能,执行保障和约束机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促进功能,而激励机制的促进功能最弱。可见,经理层治理要素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促进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基于企业竞争力培育的目标,经理层治理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股权激励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一项长期激励机制,将企业经营者、股东利益、公司的长远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而促使公司经营者在谋求公司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股权激励对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委托代理关系、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股权激励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是股权激励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进行了描述,包括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在制度上的发展和股权激励的模式及其特点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尚未完善,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管报酬激励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数据及财务数据,分析了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现状及其报酬绩效联系.我们发现,上市公司高管报酬的变化与当年的会计绩效显著正相关,但与会计绩效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稳定,上市公司股东价值每增加100万元,高管平均报酬仅增加3.8元;上市公司市场异常收益率每增加10%,高管平均报酬增加1.58%.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公司报酬绩效联系不同.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是集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理论于一身的复杂问题。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在激发高管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问题。调整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应立足于人性的基本特性,遵循适当、经济以及公平、及时的原则;应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两种形式;真正赋予上市公司薪酬委员会制定和监督高管薪酬的权力;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指标;强化高管监督约束机制;并完善高管薪酬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薪酬透明度。 相似文献
7.
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近年来被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青睐,但是,2008年股市低迷以来,我国又先后有数十家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先后停止了股权激励计划。文章通过分析股权激励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与我国实际情况的不符,提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对策:一方面,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信息传递作用;另一方面,限制股票期权滥用,设计能真正约束和激励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模式。 相似文献
8.
彭军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19(1):80-82
在回顾国内外关于经营者报酬激励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各种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目前来看,该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研究中都还存在许多分歧和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各种理论融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综合的经营者报酬的分析模型来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制定科学的管理层激励机制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有一些上市公司高管开始利用其薪酬契约中的某些条款漏洞,进行逆向选择,以牺牲公司利益或社会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巨额收益,本文将主要对EVA为基础的管理层激励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并购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源泉理论、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整合、并购监管、并购功能以及并购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而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并购理论研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不利于对并购事件进行全面研究评价,因此,开展并购绩效的研究非常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经理人激励的业绩基础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报酬契约只倚重会计业绩指标,而将市场业绩指标和相对业绩指标排除在报酬契约之外,这极易导致经理人行为的短期化,提高代理成本,降低上市公司的运作效率。因此,必须调整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报酬结构,建立基于会计业绩的短期激励与基于市场业绩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经理人报酬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深沪两市57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的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内外两种治理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对公司绩效影响较显著的因素分别是: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反映控制权市场的系数Masc以及高管人员的报酬等四大因素。而对于其他反映治理结构的变量,尤其是反映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集了29家上市公司在首次披露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前后各3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并运用Excel和Eviews5.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披露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存在股价的超常波动,市场上存在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16.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经营者管理协同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摘要:借助委托-代理模型,针对经营者的业务和人员的两种管理活动,研究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员管理重要性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所有者最优激励机制设计和优化的问题。表明:随着人员管理的重要性上升,经营者业务管理相对有效的企业,激励强度将下降,总确定性等价将减小;而经营者人员管理相对有效的企业,激励强度将上升,总确定性等价将增加。同时对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做出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7.
18.
Qian Huang Shuzhuo Li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5,4(9):73-75
This paper overviews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finds the incentives of cost in transactions with stockholders, a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advantage and a rational response to that market behavior which is anticipated. This paper tells us that even if there were no agency problems, earnings management should exist all the time.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务失败预警模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但其在我国却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笔者对目前在实践中最常用的Altman非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警模型(Z3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和评价,最后根据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并通过具体的实例研究对修改结果做了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20.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项目管理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管理者报酬与项目业绩关系不显著,从满足人的多种需要角度,提出建立报酬、控制权和声誉的系统激励约束机制。论文创新性地尝试从项目阶段去分析管理者报酬机制与控制权机制替代关系、报酬与负债的关系,以及声誉与传统激励约束机制的替代、互补关系。论文指出,如果能够系统地建立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降低代理人的在职消费和约束代理人的“内部人控制”是可以实现的。全文的研究将有利于对激励约束机制之间的关系开展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