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财会〔2006〕3号)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2.
弃置费用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油气资产、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义务.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2008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资产重新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信用评级过程中按照重要性原则来确定分析的具体科目。对于企业资产质量的分析,应着重把握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可变现性以及未来增值的能力,这是因为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其未来可变现价值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小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二是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折旧概念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预计净残值,是指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企业从该项固定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已提足折旧,是指已经提足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2006年初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及存货这一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允许在以后会计期间随着资产价值的恢复转回,而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非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6.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债务人与债权人在会计处理时,其债务重组后债务或债权的入账价值应当是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修改后债务或债权的公允价值,入账价值低于债务重组前债务或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我们认为,债务重组后债务或债权的入账金额应当是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修改后将来的应付或应收金额;入账金额的现值低于债务重组前重组债务或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为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入账金额的现值与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应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或未实现融资收益,并在以后会计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06〕3号,以下简称"政府补助准则")第二条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企业收到政府补助,会计计量的账面价值与企业所得税法确认的计税基础有何差异,应纳税所得额有无纳税调整事项,这需要从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规定上做进一步分析。本文试图从代表性案例上加以说明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以下简称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财政部在参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该准则及应用指南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和以前会计核算模式的主要区别就是把原属于固定资产的用于出租的建筑物从固定资产中划分出来.把原属于无形资产的用于出租或出售的土地使用权从无形资产中划分出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单独计量和核算。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是企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目的在于获取租金或资本增值.而持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目的在于自行开发或内部使用:二是在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过程中会使企业直接获得现实的租金收入或潜在的资本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9.
陈淑明 《中国经贸》2010,(22):165-166
继财政部2001年11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产》后,于2006年2月又颁布了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新、旧会计准则及税法规定的差异,来分析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变化及造成诸多纳税调整事项,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处理。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和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特征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准则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旨在保证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折耗费用的税前扣除以及资产处置损益等作出规定,目的在于保证税基的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笔者拟就两者的新旧变化及差异事项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简丹 《辽宁经济》2009,(8):89-89
资产减值,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改变而引起的资产价值的降低,致使资产未来可能流人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小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资产减值会计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实务操作方面都不完善。在会计国际趋同的今天,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史无前例具体明确地做出了有关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新会计准则重新规范了有关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计量和转回等问题,在专项资产减值规定的基础上,对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一、新准则下的相关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一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一再保险合同》这两个准则规定了原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准备金充足性测试和再保险合同的独立核算等。与原来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新准则下的规范对象是保险合同,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投资性房地产用于出租或持有待增值的特性,最新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首次将其与企业自用的房地产(包括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建筑物和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即开发产品)区别开来。投资性房地产单独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和反映,并采用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眭房地产》)、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1998年6月正式公布.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2001年该准则的修订将债务重组中的债务计量基础由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并不再确认债务重组损益。从某一方面来讲,该准则的修订避免了企业对公允价值的滥用,但是这种一刀切的规定有悖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赵国梅 《天津经济》2008,(9):I0005-I0006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吸收合并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吸收合并,合并方对于合并日取得的被合并方资产、负债,应按其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确认;合并方对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较之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准则概念更加清晰明了,账务处理更加简单,特别是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更加具体。该文参照新旧准则的不同,从交易的计量、收益的确认以及会计账务的处理上进行阐述,以新准则为指导,对会计案例进行实务操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为五类计量属性之一,如何正确运用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对外投出的长期的、权益性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一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包括:对子公司的投资,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及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而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持有期间,应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