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存在着政企不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等弊病。为了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按照《宪法》规定,农村基层政权是乡,而我省仍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尽管在二十多年来,领导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也暴露了一些弊端。它最容易发生用行政手段去指挥生产,不利于集体经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健康发展,又因为忙于日常生产工作,也不利于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实际上是党、政、经济组织的“一揽子”,因而,造成了党的、政权的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三个民主集中制度的削弱。随着农村  相似文献   

3.
从所有制关系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或两种发展模式。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一阶段,农村合作经济从互助组开始,经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发展为“政社合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其集  相似文献   

4.
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社分设。这是关系到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解决多年来农村存在的“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重大原则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时间比较长,政社分设需要解决的矛盾比较多,一些人还存在着怕乱、怕失去经济指挥权、怕降低待遇等思想顾虑,因此,必须采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经济,首先是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十年,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踏步前进的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又是从组织创新开始。 农村在组织创新过程中,抛弃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6.
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199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在着力抓好农村党支部整顿和建设的同时,注意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上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不健全。人民公社化后,实行政社合一,没有单独的集体经济组织。1984年后,实行政社分设,原来的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人民公社改建为乡政府和乡经济联合社(或叫实业、发展总公司)。可是由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最近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全国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学术讨论会”。由于政社分设,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已按中央有关文件的统一规定在全国展开并于今年年底完成,人们对此的认识以及各地的做法基本一致。因此,会议重点讨论了在人民公社政社分设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改革及其有关问题。现将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农垦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社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币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农垦企业的政社企合一是特殊比史时期的必然产物,不讲条件的实行政社企分开,难以解决农垦企业内外各种复杂的矛盾。本文将以黑龙江垦区现行管理体制及近年来在政社企分开方面的探索,研究农垦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实现形式。一、农垦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必然性农垦政社企合一管理体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种体制仍是黑龙江垦区管…  相似文献   

9.
编者寄语     
近年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既有农业内部的原因,也有农业外部的原因。农村改革10年产权模糊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的积累主体发生变化,但农业内部的积累机制并未完全形成;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已经解体,但农村基层建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同时,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行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行为研究张晓山苑鹏潘劲一、问题的提出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单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模式,农村中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  相似文献   

11.
一一九五八年,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展很快。从一九五八  相似文献   

12.
村级管理方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经济》1997,(8):32-35
村级管理方式研究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农村经济体制已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形势的发展给农村管理方式的变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那种“政社合一”的僵化管理体制已...  相似文献   

13.
一、乡镇企业的性质 关下乡镇企业中原来社办、队办企业的性质,尽管过去明确:“社队企业,即公社、大队企业属全公社全大队社员集体所有企业”,但是社队企业却从来未成为完整形态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企业。因为它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根本体制是连系在一起的。近年全国农村实行了政  相似文献   

14.
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垦系统形成了企业办社会的政企合一、社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以管理体制为转移的财务体制也只好将政社支出纳入企业财务的范畴,农垦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形成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混合体。社企不分,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掩盖了企业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人民公社是大跃进时期的历史产物。在多年的实践中,这种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权建设的加强,弊端十分明显。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其意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生产责任制改善分配和生产环节的范畴,实现了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已经在事实上开始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承包单位有了经营的自主权。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长期以  相似文献   

16.
几个月前,我们到浙江、福建两省14个县、市的部分乡、村,调查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后,农村经济组织的状况。本文仅就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谈些看法。 一、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是以原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为基础,以原来生产大队范围集体所有的土地为依托组建的。人民公社政社分设后,在相当于原生产大队  相似文献   

17.
一、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铜梁县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合作经济中认识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带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的解放,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不少地方只强调分,忽视了统,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经济职能。撤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后,原生产队改名为村民小组,以单纯的行政组织取代了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8.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解体以后,戬浜镇的镇级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建立与完善,镇党委一班人对这个问题探索了多年。终于经过一年多的构筑,他们分别按产业序列组建了适应本镇经济发展的3个总公司,为市郊乡镇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框架。 这3个经济发展总公司产权关系明晰,拥有镇合作经济组织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19.
品浓 《江苏农村经济》2007,(5):I0004-I00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曲折发展,乡镇机构的境遇可谓命运多舛.从建国之初的"议政合一制"乡镇基层政权,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再演变到"乡政村治"二元治理模式下的乡镇政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分治体制;"以农养政"的制度设计,乡镇政府如开足马力的"抽水机",把传统小农经济的有限剩余,过度转向工业、流入城市.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全国广大农村由点到面地逐步展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联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大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改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实行党政分工,政社分设,建立了乡村政权和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2、改小而全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中的某些环节分离出来,形成专业性的服务项目,向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3、改农村工商企业吃“大锅饭”的现状为实行贵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4、改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搞综合经营;5、改单一的流通渠道,建立以供销让为主渠道的多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