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9年10月23日-2011年12月31日创业板281家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横截面多元回归、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等方法,研究风险投资及其异质性对IPO后公司绩效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和国外资本市场一样存在“IPO效应”,创业板公司IPO后的公司绩效普遍呈下滑态势;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IPO后的“营业收入增长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指标相对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更低,风险投资的参与并没有发挥其资金与管理优势,没有促进IPO后绩效指标的增长,而是相反.外商背景的风险投资、联合投资有助于IPO后公司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风险投资参与对创业板企业在IPO前中后三个阶段表现的影响,发现:所参与企业IPO前的盈余管理程度较低,风险投资起到"监督"作用;所参与企业IPO时的抑价率较低,风险投资发挥了"核证"作用;而所参与企业IPO后的业绩并不显著优异,表明风险投资对所投企业"增值服务"作用还不太明显。通过进一步挖掘不同投资特征的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差异,发现:较单一投资,联合投资具有"筛选"、"核证"、"资源共享"和"增值服务"优势,所参与企业IPO时的抑价率更低,IPO后业绩更出色;相较成熟期"突击入股",企业成长期或创立早期的风险投资,所参与企业IPO前盈余管理程度低,IPO时抑价率低,IPO后业绩更加出色;鉴于数据样本问题,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影响差异并不明显。因此,现阶段风险投资参与有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创业板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ain和Kini在1994年首次提出上市公司IPO后普遍存在着经营业绩下降的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一现象也被称学者们之为“IPO效应”。IPO效应已经被国内外学者证实广泛存在于各国证券市场之中,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板作为创业板的过渡,已有了几年的运行经验,研究各种因素对中小板公司绩效的影响对发展完善创业板无疑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样本公司的详细考察,根据对深圳中小板IPO公司特点的分析,认为有无风险投资背景是影响研究结论的因素。因此,拟对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IPO进行分组研究,比较它们在绩效上存在的差异。拟采用统计描述、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显著性检验时,本文分别采用了参数T检验来考察上市前后的业绩差异。除了对上市公司IPO前后的差异进行比较之外,本文还设计了横截面回归模型来解释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上市前后的业绩变化。  相似文献   

4.
夏清华  刘辉 《技术经济》2014,33(9):60-65
选取117家在2010年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的成长性进行对比,以验证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是否存在IPO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在IPO前后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偿债能力有所提升外,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多项财务指标在上市后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即存在明显的IPO效应。进一步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盈余管理水平、股权集中度和新股发行资金超募规模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IPO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成长持续性与IPO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和新股发行资金超募规模负相关,而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持续性无显著影响。最后从上市公司经营者和证券市场管理者两个角度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持续性成长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方兴未艾,为创业企业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影响企业的管理活动和决策,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同时影响企业的IPO进程。本文以2014—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有风险投资参与的4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联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以及市场气氛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抑价率显著低于单一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市场气氛加强了联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率的限制作用,市场气氛热烈的时候,联合风险投资更能有效降低IPO抑价率。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首日换手率显著低于单一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相较于CVC+IVC以及IVC+IVC的联合风险投资合作模式,CVC+CVC的合作模式更能显著降低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板公司上市前后绩效变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略  邓作强 《技术经济》2009,28(12):88-92
本文以2004—2005年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的5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三个指标出发,研究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的业绩变化是否具有显著性,并对引起业绩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上市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表现优于位于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其上市后业绩的下滑更明显;流通股比例对中小企业板公司上市前后的业绩影响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创业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关系到创投行业和创业板的发展,选取每股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四个指标,比较有创投支持和无创投支持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考察风险投资对创业板IPO泡沫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的IPO泡沫显著小于无风险投资背景公司,表明风险投资对创业板公司IPO泡沫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明风险投资能够缓解IPO过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认证理论和逐名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2)在对有风险投资背景公司做深入分析后发现,风险投资参与度与创业板公司IPO泡沫显著正相关,参与的风险投资机构越多,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越大,则创业板公司的IPO泡沫越严重。分析表明,虽然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抑制创业板公司IPO泡沫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发挥有赖于风险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也有赖于管理层对风险投资行业的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中小板2007-2014年间有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司型风险投资机构对新创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独立风险投资(IVC)相比,公司型风险投资参与的上市公司在IPO时获得的估值较低,并且在上市短期(1年)内的经营绩效较差。而当公司型风险投资中的母公司与新创企业之间存在战略协同时,会对公司的价值增值产生显著的正效应,且这种正效应并不完全来自于CVC卓越的项目挑选能力。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公司型风险投资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风险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通过研究风险投资参股创业板企业,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参股对创业板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风险投资参股创业板上市公司,对其初期成长性有负向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持久性不强;其次风险投资参股处于成长期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对其成长性也为负向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参股比例和数量对企业的成长性没有显著影响。最后,从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及相关部门的角度出发,对风险投资参股上市公司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便利。选取了14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FCE)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持续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股东收益、无形资产、外部环境等评价要素层次的业绩持续性评价值相对一般,对应的业绩持续性能力、动力等基本要素层次的评价值也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论述国际学术界关于创业投资在企业IPO中作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创业板上市的153家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企业IPO初始回报与是否有创业投资参与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IPO初始回报与公司规模显著负相关,与股份发行比例显著负相关,与公司上市时年龄显著负相关,与企业上市日的上证指数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伴随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选择在海外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本文结合中美创业板市场制度,研究股权结构(包括风险投资因素)对创业企业海外上市决策及IPO绩效的影响,并且运用Probit等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外资风险与私募股权投资的支持、较强的外部融资需求和分散的股权结构与海外上市存在正相关关系;(2)相比于中国创业板市场,在美国NASDAQ上市会削弱企业股权制衡度与IPO表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3)中美创业板上市企业股权集中度与后IPO企业经营绩效ROA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风险投资持股对IPO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持股公司的IPO审计收费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持股公司,考虑样本自选择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风险投资的持股比例和声誉越高,IPO审计收费越高;风险投资是否为联合投资,对IPO审计收费没有显著影响;在风险投资持股对IPO审计收费的影响过程中,盈余管理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本文结论不仅拓展了风险投资与审计市场的相关研究,而且验证了风险投资"逐名"动机在审计市场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2009-2018年中国创业板公司为样本,考察公司上市前的专利突击现象,检验专利突击行为对专利质量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存在明显的专利突击现象,具体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在上市前激增,在上市后增长停滞;第二,创业板公司专利突击行为降低了专利质量和上市后的长期经营业绩;第三,相较于发明专利,非发明专利的上市前突击现象更明显;第四,2014年证监会关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专利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改变了公司专利申请策略,申请时间前移,上市前已申请但未授权的专利占比降低.最后,企业突击申请专利会使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我国"专利泡沫"现象的制度诱因,对完善创业板制度和实现注册制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炎  卢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108-111
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8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风险企业与非风险企业在经营业绩上并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程蕾  韩忠雪 《技术经济》2013,32(1):35-39,58
以成长期权作为衡量公司投资效率与未来发展潜力的指标,从风险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投资指引增值服务的视角,利用2009—2010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探究风险投资机构对我国风险企业的引导作用及其投资动机。结果显示: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数量以及持股比例均显著降低公司成长期权的价值;多家风险投资机构同时参与具有合谋套利的行为表现,追逐资本的快速增值是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投资动机。这说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并未切实发挥改善风险企业的融资环境和管理水平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中资企业在不同市场上市时风险投资的参与是否影响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研究发现,在大陆中小板和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中,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支持声誉效应假说,即风险投资机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声誉,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在美国市场风险投资的参与对IPO折价则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业时间短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参与投资的公司上市时的历史也较短;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IPO折价水平也越高。这两个检验都验证了风险投资机构通过IPO折价提早退出投资项目,进一步支持了声誉效应假说。  相似文献   

19.
吴梅影 《财富时代》2023,(11):93-95
<正>本文选取A股市场2018~2020年新能源上市公司515家企业的数据为调查样本,通过对新能源上市公司人工成本投入、高管薪酬、薪酬差异三个变量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得出了研究结论: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变量之后,人工成本投入的增加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增加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高管薪酬的增加也会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研究还发现,员工与高管之间的薪酬差异越小,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6,(10):112-125
本文以公司创新能力作为研究视角,基于2003—2012年的中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在IPO时点的创新能力对公司上市之后市场表现的影响,进而印证了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较好的IPO市场表现是受内在创新能力所驱动。研究发现:(1)首先,在IPO之前风险投资会帮助公司提高创新能力;(2)同样接受了风险投资,在IPO之前拥有专利的公司相对于那些缺乏创新能力的公司,IPO的抑价率更低,长期回报率更高;(3)缺乏创新能力的公司与没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相比,在市场表现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创新能力对风险投资支持的IPO公司的市场表现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创新能力的建立才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获得更好的IPO市场表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