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城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仙林大学城自2002年建设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成为大学城建设的一种典型模式。本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仙林大学城建设的可行性、必然性.对影响其建设的条件及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发展挑战提出完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隐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学城的建设始于2000年的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此后,各地的大学城纷纷上马,越建越多,越建越大。一场被称为“圈地运动”的大学城建设热潮席卷全国,目前全国已有50多个已建或在建大学城。  相似文献   

3.
大学城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郑州龙子湖大学城和西安西部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发展优势来阐释大学城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机制,并提出了大学城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城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崛起,一些城市竞相投入其中,形成了一股建设大学城的热潮,如廊坊东方大学城、南京仙林大学城、广东珠海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重庆大学城等等。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近60个,涉及到20多个省(市、区)。在大学城建设“蓬勃发展”的背后,  相似文献   

5.
高红 《环球财经》2003,(12):46-46
日本人办大学的一些经验值得中国一些城市在盲目建设大学城时,认真思考一下该怎样赋予大学城全新的经营主项——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6.
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致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各地悄然兴起的大学城,或称之为高教园区。2001年11月,由宁波市教育局牵头召开的首届“全国高教园区(大学城)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共同探讨了我国高教园区建设的内涵、建设规划以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 大学城运管模式与特点近年来,大学城的建设成了全国大中城市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实践证明,大学城的建设和运作不能仅仅靠政府,不能仅仅靠大学,也不能仅仅靠企业或社会组织,而是政府、大学和企业三种力量的有机整合。所以,我国成功的大学城建设和运作模式采取的是政府统筹、大学主体运行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 1.政府统筹。政府统筹是指政府在大学城的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地点选  相似文献   

8.
沈北大学城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8月中国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建成大学城达五十多个.伴随大学城建设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正在逐渐地从一种边缘性或适应性组织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成为一种核心组织和主导力量,大学城的建设必将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东方大学城     
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是一座以政府支持、企业投资、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全新模式建设的民办学校。现已完成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6亿元。大学城以租赁、买断、合资合作等方式吸纳了来自北京的20多所高校和中学的近4万名大中学生和教职工入住,为实现高校一心一意搞教学,避免“小学校、大社会”的弊端探索出了一种理想机制。江泽民主席为东方大学城题词东方大学城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中,几乎没有哪一所名牌大学是孤零零地存在于某个区域,往往是不同类型的大学聚集在一起,互动发展,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通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如美国的波士顿大学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从国外大学城的经验看,大学城是大学群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相似文献   

11.
安歆  王一楠 《首都经济》2013,(12):70-71
“大学城”这个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便饱受非议,正面的观点认为,建设“大学城”不仅能够促进地区形象转变,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区域的经济社会转型,而对此持反对态度的观点认为,将分散的大学集中于一个区域,虽然能够带动当地投资,却有可能造成新的投资浪费,正面效益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大学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全国迎来了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经过高等教育急剧扩张之后,大学城逐渐回归理性。而今时代赋予大学城崭新的含义:一方面大学城已经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方重要阵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这些大学城与城市密不可分,成为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兴起,源于高校合并和扩招的大学城的建设和运营现状如何,是很多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而评价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好的评价方法和思路,本文试图引用平衡积分卡的理论对大学城的学习和成长、内部经营管理、客户、财务方面进行说明,得出大学城运营评价思路,从而为评价和衡量大学城运营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翁琼琼 《魅力中国》2014,(16):248-249
随着双语公示牌在各个城市的普及,英语公示语的翻译错误也屡见不鲜。杭州地铁的开通对杭州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化进程有重要作用。而地铁公示语的错误则显得更加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公示语的功能与定义,实地考察,从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大学城地铁各个站点的公示牌和标示着手,收集实例采集数据,对下沙大学城地铁站的公示语做了现状的总结,对常见的几类错误进行归纳,并且针对错误提出修改的建议以及总结。旨在对杭州公示语持续建设能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叶孝锦 《魅力中国》2011,(17):294-294
在经历了“圣帕”和“龙王”之后,福州闽候县上街大学城的排涝系统改造势在必行,并被提上了议程。本文提出了厚庭排涝站建设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厚庭排涝站建设现状、建设的作用以及具体的综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学城目标取向及运行模式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城的迅速兴起,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当此大学城建设方兴未艾之际,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较慢而又要借此潮流扬帆直追的城市来说,应很好地把握大学城的创建目标及运行模式,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大学城不是通过搬迁或合并对学校的简单放大,在当今知识经济勃发、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化的大势中,大学城的创建必须超出传统的办学理念,其功能应是多维的,其运行模式应是多元的。一、大学城创建的目标取向(一)革新教育取向,大学城应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高校联合国”。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我…  相似文献   

17.
吴思 《走向世界》2011,(33):106-107
从中世纪时诞生开始.大学已经历了近800年发展。大学的功能在不断变化.规模也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地.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便被称为大学城或大学区。著名的大学城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美国波士顿市坎布里奇镇的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等。  相似文献   

18.
李志刚 《中国经贸》2012,(16):101-101
研究大学城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的有关调查和现象分析,得出大学城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富裕,精神提升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燕芬 《开放潮》2004,(3):59-60
在德国各个城市,居民的增加是有好处的。那些大学城,尤其是比较贫穷地区的大学城,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可谓费尽了心机。  相似文献   

20.
《东北之窗》2010,(9):4-4
背景: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上的广州大学城,距市中心直线距离20公里,至今还没有住宅可供教师们居住。去年开始,大学城屡屡拍出番禺“地王”,楼面地价连续刷新.目前均价在每平方米9600元,光拿地就用了这么多钱.再加上开发商的利润,大学城变身豪宅区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