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月8日,李书福公然把一款吉利自由舰轿车弄到全球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车展之一——美国底特律车展上。这是该车展举办98年来首次出现的中国汽车。李书福竟敢到美国汽车“三巨头”门口班门弄斧,这种狂妄之举让国内外汽车大腕们着实吃惊不小。有些人纳闷:这个“疯子”是不是又犯病了?然而,李书福有自己的想法:把汽车卖到外国去,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世界汽车跑遍全中国。  相似文献   

2.
17岁的时候,浙江台州青年李书福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行车,“如果再戴上一块手表,出门就很有面子了”。21岁时,身为照相馆小老板的他成了万元户,“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事情”。27岁时,用他自己的话说,“两三百万肯定是有的了”。今年,汽车大亨李书福43岁,据称是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他说这是他打开财富大门的金钥匙。“我很小就开始挣钱了。”李书福把自己的创业史一直上溯到孩童时代,“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在村子里给人放牛,拉风箱,放牛一天能挣三毛钱,拉风箱可以挣到五毛。”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头脑很灵…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国内创业投资曾红火过一阵子,但由于政策法规不配套,从2002年到现在,国内创业投资业一直处于低谷,不少人相继离开了这个行业。今年3月1日,规范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的第一个文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有感于此——那一年,我随一位高层领导到浙江吉利集团考察,李书福老总带着自己的部下竟搞出了中国自己的微型车,但苦于没有列入国家生产许可,他就斗胆提出要求列入许可目录的问题。恰好这位高层领导是搞机械出生的,非常强调制造业规模经济,就劝李书福不要在汽车制造上浪费时间了。这时我只听见李书福十分慷慨地说:“给我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汽车的未来出路是在民营企业。民企造车的惟一出路是国际化和出口。”在过去的一年中,李书福不止一次的如此表示。1998年,当李书福正式宣布进入汽车领域申报汽车项目时,他的口号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吉利汽车充当的是汽车业的鲶鱼角色。而如今,他的注意力不仅仅放在中国。如果你问他:“将来吉利会以哪些国家和区域为销售重点?”他说:“全世界嘛!”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2005年,李书福和吉利可以说是斩获颇多。这一年,吉利集团在香港成功借壳上市,解决了资金问题;这一年,李书福还穿着唐装带领吉利汽车两…  相似文献   

5.
《英才》2011,(11):42
沃尔沃汽车到底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公司?对于正在努力建设跨国界企业文化的李书福来说,这问句听起来真像是个冷笑话。"在瑞典,沃尔沃被看做中国企业;在中国,它又归于中外合资。"沃尔沃汽车中国董事长沈晖说,"沃尔沃应该是  相似文献   

6.
野孩子吉利今非昔比,而李书福口出狂言的习惯却依然不改 2001年10月,登上《中国企业家》 封面的李书福一脸焦容。让他感觉有如 挣扎于“生死”之间的是那张把吉利排 斥在汽车制造业之外的准生证。 当时的李书福是一个拥有堂·吉诃 德式的勇气却不合时宜的人。造汽车、 办学校,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民营企业 不被允许做的。他超然而无所畏惧,但 酒喝高了后也会质问自己“何苦一次次  相似文献   

7.
唐凯林  赵亮 《英才》2003,(2):51-52
如果你是车迷,你不可能不知道李书福,由生产摩托车再到全国惟一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李书福有“汽车疯子”的雅号;如果你是足球迷,你一定听说过李书福,由于高亢的反对足球黑哨的呼声,李书福被誉为中国足坛的“反黑英雄”;如果你是一名莘莘学子,吉利大学的名字一定有所耳闻,李书福创办的北京吉利大学已经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了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似乎很难摆脱新闻人物的头衔,无论是财经媒体还是体育频道、教育栏目,李书福都是被竞相  相似文献   

8.
李书福 《经营者》2014,(22):64-65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这是李书福曾经对汽车产业的评价,在说出这句话时,在他眼中,尽管汽车工业已发展百年,技术日益革新,但仍旧归属于“传统”。如今,李书福在10月武汉全球论坛上的演讲,为“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时代加了一个时间定语——“过去”。而未来的汽车,将是“四个轮子加上车栽的绿色电能,再加各种各样的大小计算机”。近几年,车联网技术的萌芽与发展改变了汽车行业,而李书福亦认为汽车正在步入智能化3.0时代,由于自动驾驶等技术正在飞速变成现实,未来的汽车是安全的、绿色的、健康的、智能的,“传统汽车工业,正在走向‘破产’”,已经没有市场。《汽车商业评论》想说明的则是,未来,破产的仅是“传统”,而非汽车工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586电脑”时代早已终结,但是奔腾芯片的电脑却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寻呼机已消失,而智能手机则随处可见。未来,那些守旧的、跟不上时代步伐与技术革新的汽车制造商,或将被市场淘汰;而更智能化、更便捷、更安全的汽车则将成为主流。正如李书福所言,健康、科学和信息技术所代表的新型汽车工业正在崛起,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将一起为人类共建一个美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当然要创造未来,而不是等待未来的到来”。以下为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武汉全球汽车论坛上的演讲,此处有删节。  相似文献   

9.
当通用走到破产边缘,中国企业将火中取栗还是有心无力? 早在2001年的某个汽车高峰论坛上,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曾大谈未来十年 二十年内通用、福特一定会关门大吉的 观点。台下坐着的通用、福特驻中国的首 席代表或是不以为然,或是听不下去,其 中一人站起来拿包就走。有人问他怎么 了,他说:“李先生说我们公司就要倒闭 了,我现在去找工作啊。”四年后的今天, 持有这一观点的已不止李书福一人,“通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汽车业,李书福向有"狂人"之称.而且,发狂是他的常态. 9月,李书福再次大出风头,吉利旗下5款新车型将亮相德国的法兰克福车展,是中国惟一的一家.此前,包括法兰克福车展在内的世界公认的5大车展,中国汽车企业从来没有独立涉足过.而吉利,只是一家进入汽车业不过5年的民营企业.这点,足够使李书福骄傲.  相似文献   

11.
《中外管理》2004,(2):99-99
“李书福全资拥有的智慧集团确实买下了我们控股公司32%的股权。”近日,香港国润控股董事会秘书谢小姐证实,中国民营汽车生产商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书福通过这一收购,为公司成功实现了香港借壳上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汽车界,李书福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人物,吉利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企业。李书福之引人瞩目,有言为证:比如他说: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吗!比如他说:吉利要做中国的“丰田”!吉利之“特立独行”,曾引来一些议  相似文献   

13.
“李书福前两天跟总理讲自主品牌,开玩笑!两三万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肯定抛锚,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直升飞机来救援,整条高速公路肯定要堵住。”这是今年两会期间有位政协委员吃饭时与大家的闲谈,这话恰巧被一旁吃饭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听到了。  相似文献   

14.
吉利集团董事会主席李书福在10月里做了两次演讲,都和中国与欧盟的字眼有关。一次是在欧洲,一次是在上海。话题的由头,不用解释也知道,是因为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如果没有沃尔沃这杆大旗,以吉利汽车的品牌力量,恐怕没人会愿意听李书福来谈论全球合作和宇宙未来。李书福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里充满梦想的人,从造车开始,不管梦想多么遥远,到目前为止,至少对于中国汽车而言,吉利和李书福的梦想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汽车商业评论》节选李书福在欧洲的演讲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李颀 《经营者》2014,(6):16-17
我曾向不少汽车圈外的朋友提问,问他们都知道哪些汽车企业老总,答:只知道一个,李书福。这个答案有一定代表性。相比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为什么汽车行业的大佬在普通大众那里没什么“气”?这个疑问或许可以有如下解释:比如汽车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特别是大型的国企汽车集网,领导低调惯了,  相似文献   

16.
严睿  何春梅  常亮 《英才》2011,(11):34-41
与TCL、联想、华为等企业海外运营的方式不同,李书福的"放虎归山"能否实现沃尔沃汽车的复兴,从而开创出中国企业跨国运营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冰莹 《企业文化》2007,(8):16-20
出生农民家庭的李书福曾经立志"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他已经在四个城市建立起自己的汽车王国,计划到2015年达到年产汽车200万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涛 《中国企业家》2006,(23):86-86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不是它现在做的怎么样,而是要看它是不是每年在提升,在进步。”放眼今年的汽车界,东风集团于去年末今年初在香港完成的集团整体上市、上汽处理韩国双龙汽车工人罢工,其事件本身的重大性和对产业长远的影响都要胜于吉利今年的所作所为。但不论是在中国公众还是国际业界人士看来,李书福始终是中国汽车界不可替代的标志与符号,他创办吉利的九年就是中国人打造自主品牌轿车的战斗史。  相似文献   

19.
他最初只是在公园里给人照”野”相,半年只赚了800元。走进当铺当掉相机后,他面前的世界却出现了魔幻般的变化:他开始用860元生产冰箱配件,之后生产蒸发器,生产装潢材料,生产摩托车,最后他竟然去生产汽车,达到了一天获得5.5亿港元的辉煌。他就是李书福。第一桶金李书福在公园里一站,就吼开了:“来,来,来,同志,拍个照片,你看这个假山多美呀!留个纪念吧!”那时候还不兴叫人“先生、小姐”,他还是个愣头青,没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脖子上挂着个相机,去公园给人照相。  相似文献   

20.
杨与肖 《经营者》2013,(4):146-148
很多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在年龄稍大的时候离开汽车公司。选择经营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汽车企业中,设计师有着职业的“天花板”,而这个巴伐利亚人却打破了它。此前,希瑞尔曾经表示:“我觉得自己属于起亚,希望在这里干到退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