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换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企业内部希望传达更加先进、更符合潮流、更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品牌理念。李宁换标,希望表达一种“改变”,一种基于“人”的改变;肯德基“生活如此多娇”的提出,更加深入的地立足中国,融入生活”,希望传达一种“新快餐”文化。一旦将体验元素融入品牌理念,企业就需要站在目标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记忆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品牌内涵,并充分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每一个接触点,通过产品等任何可能载体来传递,提高受众对品牌理念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2.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品牌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让国人信心十足,但同时也让一些国际强势品牌开始“过分地关注”本土企业。所谓“过分的关注”是因为洋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民族品牌实施打压,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3.
王文正 《浙商》2012,(1):120-121
太子龙作为一个要走向国际的民族品牌,就要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上升为国际通行的“普世文化”。而民族品牌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担负起世界责任。“让世界责任起来”作为太子龙的企业使命,也为企业自身和品牌文化找准了可持续化发展的命脉。  相似文献   

4.
品牌观念决定品牌果实,正如“经营媒体”与“媒体经营”、“营销品牌”和“品牌营销”有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诚夫 《市场周刊》2001,(23):24-25
很多企业认为,名牌就是品牌,甚至将名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最高目标;而对于品牌,一直处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阶段。那么,名牌和品牌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6.
尹航 《中国名牌》2020,(4):26-27
上海证券报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中证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指数”(下称“民族品牌工程指数”)于2019年12月20日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并于2020年1月14日正式发布。该指数以“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的企业集团为依托,选取旗下上市公司为样本空间,根据中证指数公司指数编制方法构建而成。“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是响应品牌强国战略的综合服务体系,旨在“服务民族企业发展,助力中国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7.
涂山青 《广告大观》2011,(11):57-58
2011年9月6日媒体报道,雀巢收购银鹭案一锤定音,民族品牌“靓女长成嫁外郎”的戏码再次上演,这无疑将再次刺痛无数国人的神经。但凡看到这类新闻,社会总会有两种声音:一是外资品牌“狼子野心说”,斥其吞并民族品牌以达到独占中国市场的目的;二是谴责中国当事企业是“卖国贼”。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民族品牌频频“外嫁”呢?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我们不为民族品牌外嫁叫好,但也不必哭天抢地。  相似文献   

8.
贾丽军 《广告大观》2007,(2S):138-138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或者不如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腊人留下了卫城山,埃及人留下了金字塔,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马丘比丘”古城,我们中国人留下了四大发明……正因为这些民族性的东西,才让这些民族或者国家在世界拥有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相似文献   

9.
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出,为众多家电企业打了一针兴奋剂。从已公布的电脑采购招标结果来看,民族品牌与洋品牌并无区别,大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对于热水器这个市场,是否会打破一二线市场已经构筑的品牌格局?海尔能否凭借在电热水器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完成品牌转型?笔者认为,海尔占据中高端、向下延伸的“上下通吃”战略,固然是一次重大的转型,但也仍需警惕可能遭遇的“通吃者陷阱”。  相似文献   

10.
消费者对进口品牌或国产品牌的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消费行为中的民族性现象与企业决策、政府政策息息相关。文章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由来、概念、度量作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企业如何在市场战略中对其加以借鉴和应用,同时探讨了政府如何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加以引导,以激活消费者的民族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1.
声音     
《商界》2008,(12):20-20
“此时此刻,如果蒙牛集团担心自己的股份被人吃掉,便扯出什么民族大义,那就实属不智。” 对于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发表“万言书”.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韩方明认为,企业跨国兼并和收购,是一种自然的商业行为,与国家、民族、政治情感无太多牵连。且不说公众已经对“民族品牌”的认识变得冷静客观,单说毒奶粉事件。婴幼儿的生死与“民族品牌”的存亡究竞孰轻孰重?现在有人感觉到危机来了,就来扯“民族大义”.这也太藐视了民众的智商和判断力。  相似文献   

12.
孙韩高  张鹏 《市场论坛》2006,(4):102-103,99
消费者对进口品牌或国产品牌的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消费行为中的民族性现象与企业决策、政府政策息息相关。文章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由来、概念、度量作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跨国公司如何在企业营销战略中对其加以借鉴和应用,同时探讨了政府如何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加以引导,以激活消费者的民族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塑造银行信用卡品牌的必要性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烧灼”。但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化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对品牌定义的表述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陈皓 《市场研究》2006,(10):30-32
品牌是一个企业最为宝贵的资产,正如美国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所说:“宁愿拥有一个品牌,而不愿拥有一座工厂”,拥有著名的品牌,企业就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势不可挡,品牌正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采,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当“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华润”、“百威”、“肯德基”等国际品牌,试图以“品牌”与“资本”两道砝码通吃中国市场时,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文化个性的“海尔”、“五粮液”、“联想”、“青岛啤酒”、“张裕”等品牌,在国际品牌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在…  相似文献   

15.
“希望民族品牌不民族、自主品牌欠自主的现象能够改变过来,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光和发出呼吁。  相似文献   

16.
从过去的“十佳企业”、“十佳公司”、到现在的“最佳雇主”,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而评价标准的历史变迁、雇主品牌的兴起,反映出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坐落在中华第一街——上海南京路上的“培罗蒙”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民族西服品牌,也是历经近百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培罗蒙,半个多世纪的骄傲!”这句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道出了一个民族品牌的自信与光荣。培罗蒙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企业成长史,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精神和经营之道,谱写了中国民族企业突围、自立的光辉篇章。培罗蒙的创始人是由浙江镇海来沪的红帮裁缝许达昌。民国十七年(1928年),许达昌在四川路上开设许达昌西服店,1932年搬到南京西路新世界楼上,1935年又迁到南京西路新华电影院对面,改店名为培罗蒙,1936年迁到现址至今。  相似文献   

18.
王闻昕 《广告大观》2009,(9):99-102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却一度被人淡忘的区域性小品牌,如今一跃成为“2009胡润中国品牌榜”上唯一的一家医药企业。一个曾经几乎沦为现代社会“历史遗存”的二、三流中药企业,如今已经成功跻身央视的“精英俱乐部”。这就是云南白药,中国民族品牌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品牌文化的内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品牌力"源于一种有意义的"个体",即民族文化性和民族差异性,品牌竞争的核心即品牌文化的竞争.大众化是品牌个性文化的基点;针对性是大众化的要略.民族性是品牌个性文化的内涵;差异性是民族个性的很好体现:开放性是品牌文化的深化;传承性与延伸性是开放性的内容,也是品牌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胡滨 《商界》2006,(12):22-23
面对中国入世国内市场过渡期的结束,所谓民族品牌,其实只是给自己的企业套上了一件“民族”的华丽外衣。[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