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一直是公司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由于我国法律缺乏对隐名出资人的明确规定,有关隐名出资人的纠纷处理是一大难题,对此我们有必要对隐名出资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隐名出资人进行概括分析,笔者就隐名出资人的涵义、成因和我国现今的相关立法展开论述,最后重点阐述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准则.  相似文献   

2.
《商》2016,(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以股东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部分投资者以他人的名义作为登记股东,自己作为实际的出资人,这就是本文所说的隐名股东。司法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解释(三))虽然对于隐名股东作了进一步的规范,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发生股权纠纷时股东资格的归属问题等。本文从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归属问题以及如何认定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益、规避纠纷的角度,浅谈隐名股东的法律保护问题,以期对解决现实纠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何普 《商场现代化》2012,(23):11-12
股东资格的认定问题是我国公司法中的一大难题,在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股东未实际出资能否取得股东资格和"隐名股东"能否认定为股东资格及其与名义股东、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两个重要的问题。在股东未实际出资时,是否实际出资不应影响其股东资格的取得,在隐名股东中采取何种学说作为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关键在于找到平衡股东、公司、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利益的结合点。对于隐名股东问题,应采折衷主义,对隐名股东资格的判断,应当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茂林 《中国市场》2008,(52):52-53
由于公司立法不完善,司法实践中认定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人的资格与责任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司法判决的不统一。本文从现代公司法的精神出发和以我国的国情与公司法相关规定及其立法本意着手,认为应当肯定未出资人的股东资格。  相似文献   

5.
韩璀珺 《商》2014,(48):188-18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司企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并且催生了多种投资方式,隐名投资也渐渐的成为投资方式之一,隐名股东的出现也引起了经济学及法学学者的关注。2011年1月27日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解释三》),本文在解读《公司法解释三》的过程中对隐名股东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立法的进步与不足,并分析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相关问题,进而为隐名股东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何亚娟 《商》2013,(20):214-214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一直是司法界和理论界争议的热点,在这类涉及股东资格认定的案件中,理论研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践中各种不规范的操作方式也层出不穷。本文试对不同情形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标准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曾峙霖 《商》2012,(18):129-129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资格认定问题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人将从实际出资、股东协议、股东名册以及工商局登记这四个方面出发,探讨这四个形式要件分别与认定股东资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子健 《消费导刊》2011,(10):139-139
有限责任公司的社团性特征,要求其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并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但许多投资者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选择以隐名的方式投资于有限责任公司,这就导致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名实不符”。《公司法》对实际出资人的法律地位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最新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相似文献   

9.
就隐名股东确认之诉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首先,简单阐释了股东资格的确认;其次,强调了确认实际出资人股东身份的必要性;最后,对股东资格确认之诉的提起主体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商事交易活动的日趋发展,隐名投资的行为变得非常常见,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此类案件数量更是大幅增长。对于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条件学者观点不一,而在实务中也大量存在法官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对于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十分不利。比较分析众多学说观点,隐名股东身份认定应综合考虑多方利益,且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质和形式要件。  相似文献   

11.
《商》2015,(50)
新修订后的公司法确立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体现了国家在经济理念逐步转变的基础上对法律价值的选择取向,并对公司法律规制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分析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股东资格认定、股权转让和债权人保护这三个法学理论研究和审判实务中的热点问题解决思路的影响,试探讨在新的公司法语境下如何处理隐名出资人和显名出资人、股权转让人与受让人、公司股东与债权人这三种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静  吴洪锋 《商场现代化》2006,(16):268-269
当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专注于创业的同时,也非常关注自身财富的保护问题,尤其是股东资格的继承问题。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公司法》第七十条第一次从立法上明确自然人股东的合法继承人原则上可以继承其股东资格。该规定突破了以往立法中继承仅仅限于财产权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股东的身份资格也可以进行继承,有一定合理性和进步性。但对股东资格的范畴并没有作相应规定。在本文中,我首先对目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继承的立法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股东的职务资格是股东的一种特殊资格,不同于股东的一般身份资格,最后对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生前的职务资格(如董事长、总经理等)能否被继承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陈信安 《商》2014,(1):249-249
挂名股东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特殊股东,挂名股东引发了挂名股东股东资格认定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以规制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先从挂名股东的概念、法律特征入手,进而主要从理论上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不一、法律上关于挂名股东的立法不完善以及制度上公司法人制度的缺陷来分析挂名股东相关法律问题,最后提出法律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桂菊 《现代商业》2014,(3):287-288
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涉及到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隐名出资人与公司以及隐名出资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公司法解释(三)》对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合同效力等法律问题进行了规范,为解决隐名出资的实践问题提供了依据,但在出资义务的履行以及认定合同有无违反法律规定的时间标准等方面仍未明确,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公司法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股东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股东资格的概念更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对股东资格概念的模糊,也造成了实务中纠纷的解决上无据可依。旨在从股东资格的概念入手,分析股东资格的几种认定方式,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公司中隐名出资人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中存在很多投资人为了规避国家法律法规或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用隐名方式进行投资,由于我国《公司法》以及相关法律,没有对隐名出资进行规范,导致纠纷较多却没有法律依据可循。对公司中隐名出资人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应当肯定隐名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并完善隐名出资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17.
略论有限公司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勇 《商场现代化》2007,(15):266-267
股东名册是有限公司的必备法律文件,具有权利推定效力、免责效力、对抗效力。股东名册是证明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充分的表面证据,但并非确认股东资格的必要条件。由于股东名册的固有缺陷,认定股东资格必须综合考虑包括实际出资、章程记载、工商登记、出资证明书等多种要素。  相似文献   

18.
熊若凡 《商》2014,(38):242-242
2005年新修订的我国《公司法》在第25条、第32条以及第33条中明确规定公司中股东的身份要经过登记才能被法律认可。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特征使得隐名出资不应成为一种常态,隐名出资在内部与公司的人合性特征相抵触,在外部与公司登记公示原则相冲突,并常与法律规避行为相联系,在实践中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同时,由于隐名出资是一种非适法状态,在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中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指引,在司法实践中又存在对隐名出资的法律属性认识不一,将隐名出资制度等同于确认隐名出资人股东身份的简单化倾向,忽视了其中可能蕴含的隐名出资人特有的权利体系和责任体系的复杂性。本文意在将隐名出资所涉及的部分法律问题进行浅显的梳理,以期探求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功能和价值在隐名出资语境下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刘宇翔 《致富时代》2011,(2):157-157
隐名股东、显名股东、第三人之间的纠纷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行中极为普遍。隐名股东在公司运行中存在着很多法律风险,该文从隐名股东理论入手分析其法律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旨在维护公司利益并为弱小股东提供救济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必将成为我国公司法中的重要制度,其中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比较分析国外公司法成熟国家或地区的做法的基础上,围绕对股东持股份额和持股时间的要求两个主要方面,对如何设计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必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