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这种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除保持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地位外,城市发展也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即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群,并向巨型大都市连绵发展。本文概要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特征,概括了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梦筱 《企业活力》2015,(2):144-149
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的联动关系。城市形态研究视角从历史、市镇规划、功能结构向空间形态转换,城市形态具有多样化及层次性。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从区位论、市场论、产业聚集到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产业布局模式经历了从均值、增长极、点轴、网络布局到梯度开发模式的演化。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互相促进优化发展。河南已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城市形态主体区中原城市群产业成梯度分布,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取得成效;但是河南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有待继续优化,城市发育不足,产业层次低,辐射带动功能有待提高。河南未来的城市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产城融合促进河南城市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6.
美国城市化的新趋势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的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规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向都市区集中,都市区郊区化和多中心化;后期人口向中心城市回流。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过半,正处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借鉴美国经验,都市区化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都市区和城市群要发挥对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引领作用,都市区向更有效率的多中心空间模式转型。同时中心城市要避免功能空心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和郊区之间良性互动,最终实现都市区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城市群2010—2020年城市层面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着重探究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数字经济释放城市经济高质量红利的重要中介因素和门槛因素。数字经济红利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红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红利最大,成渝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最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外城市群发展经验及其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群(带)是在工业化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城市高级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支点。本文从解析城市群(带)研究的相关理论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外城市群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形成的经验,提出了良好的区位和基础设施是城市群(带)发展的条件,工业化是其动力,产业转移是其发展的机遇,产业联系是其成功的关键。并以此为基础,对山东半岛建设城市群的路径和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骏 《上海企业》2007,(8):37-39
城市群又称为大城市圈、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大城市构成)、若干个中心城市(中型城市构成)和众多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等)组成的城市群落。群落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或几个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中,核心城市对群落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引领作用。城市群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1.
制约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是"郑州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根源在于"多中心"大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都市圈没有构建起来,中心城市缺乏空间和经济支撑。应坚持做大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的战略取向,优化中原城市群内部结构,加快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突破郑州中心城市弱小的主要矛盾,率先将郑州目标定位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外围副中心城市圈,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积极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经济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和突出城市群竞争的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突出空间的力量有机聚合体制变革、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向都市区经济迈进。这一转型,在空间上强调极化空间与密度经济,在产业上注重创新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在政策上突出城市中心与经济一体化。强县经济向强市经济的跨越,是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历史过程和区域政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华市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以共建、共荣和共享,削弱县际分割效应,做大都市区经济规模,做强都市区经济密度和推动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连绵区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连绵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 ,此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J .Gottman)提出的 ,称为Megolopolis,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 ,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其实质是由各等级城市形成的相互串连、高度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大都市带是由于科技进步、集聚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 ,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是大都市带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都市带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 :( 1)城市人口规模大 ,可达 0 35~ 2 .5亿 ,人口密度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空间战略是中国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按照城市群发育程度,由高到低可以划分为都市连绵区、成熟城市群、潜在城市群三类。当前中国已形成"4+8+12"的城市群级别结构,即4个都市连绵区、8个成熟城市群、12个潜在城市群,在空间分布上构成了中国"准菱形"的城市群架构。对比2010年和2000年的城市群发育状况可发现,城市群地区是中国经济、人口、就业的核心聚集区域,但经济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人口和就业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6.
《企业研究报告》2006,(1):12-15
北京作为拥有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必需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北京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合理的空间布局显得非常关键,成为关系整个城市发展是否有序的核心环节。因此,必需要立足新的形势,进行城市形态和产业布局的创新。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评估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17.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解决当前都市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提高都市区空间治理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大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顺应和利用规律,促进都市区空间治理体系的科学制定和有效落实,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回顾国际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和治理的区域化趋势,总结了国际大都市区空间发展和协同治理的若干基本规律,并据此提出提升北京都市区空间治理能力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点城市数据验证了基于“胡焕庸线”测算的生态承载力,构建并测算了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定了合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阈值、生态效率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生态承载力呈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及发展潜力也大致呈此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多数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超过当前生态效率水平下可承载的规模阈值,尚未达到阈值的城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3)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均大致呈中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分布格局。未来应针对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状况,确定其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9.
普通地级城市在城市群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如何协调区域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协同发展成为新的难题.本文从协同化理论视角进行剖析,将芜湖和马鞍山两座城市形成组群城市的基础以及面临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的发展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区域城市群发展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都市区空间演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在对都市区中心市划分标准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2000年和2005年分省统计数据,以县域为数据分析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数字地图,发现2000年-2005年间京津冀都市区的数目增多,人口和经济聚集程度加强,且都市区之间表现出连接的趋势,京津大都市连绵区已经成型.但同时也存在着都市区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优势不显著的问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等是影响京津冀都市区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