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认为中国宜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文章同时给出了基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认为货币的超额供给是导致当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但在少数年份,货币供给也出现不足或超额现象.因此,我国在货币投放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的关系,在继续保持货币供给正常增长的同时,改善货币供应结构,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有效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3.
关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理论上,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在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实证检验表明:中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但货币供应量是物价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然.事实上,中国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一方面是与货币供给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结构性因素有关.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低通胀运行:一是实行总量均衡和结构合理的货币供给模式;二是采取更有效的货币政策;三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四是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控制能力;五是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六是通过财政政策调整供需结构.  相似文献   

4.
货币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DSGE模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3~2008年的季度数据,本文在一个包含Calvo价格粘性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讨论了中国货币冲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假定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增长实施的前提下,本文根据模型模拟和实际数据的对比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货币并非我国经济波动根源,实际产出对货币供给具有一定反馈作用。(2)通货膨胀的顺周期性和领先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周期存在总需求拉动的特性。物价波动在中短期主要由货币供应量波动引起。(3)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效但效果有限,货币供给变动对投资的作用效力更大,对消费需求刺激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即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结合多种传统的超额货币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超额货币现象进行分析,及时分析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可能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保持经济平稳高速增长,中国制定了一揽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是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实际货币增长率却不是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国际热钱流入,造成外汇占款增加,央行被动式投放基础货币,其他原因还有输入性通胀及投资需求增长过旺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主要有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深化外汇管理体制,压缩不合理需求与增加有效供给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内产品供给以隔绝外部通胀,降低贸易顺差,积极的财政政策等.目前不适宜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政策.  相似文献   

8.
干霖 《经济问题》2012,(4):32-35
基于协整检验和VAR模型选取1984~2010年的年度数据研究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不会引发货币超发,且一定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刺激作用;货币供应量扩张对通货膨胀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逐步减弱,经济增长也会促使物价水平的上涨,但影响程度明显小于货币供给水平的影响;经济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小于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即货币供应量诱发通货膨胀,抑制通货膨胀的最好途径是解决货币供给问题;经济系统中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9.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讨论了货币供给、国民储蓄意愿以及经济增长潜力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将升高;但是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比较高时,可以在货币扩张过程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都比较高,相应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临界值也高,因此会出现"高货币供给-低通货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甚理想、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调控货币量为主的前提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关系具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依据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找出了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特性的因素,认为中国货币供给具内生性,在货币供给内生性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从增加汇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力度、适时选择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姚远 《经济与管理》2007,21(2):45-49
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时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中作用关系相反,但都具有回归自然水平趋势,货币供应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另一方面,偏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可能导致经济紧缩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因此应谨慎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以避免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中国的“超额”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运行表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试图利用发展经济学方法 ,从“货币消失”问题入手 ,对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我们发现 ,中国经济的两部门特点导致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构约束”与“需求约束”。而“中国之谜”出现的新特点 ,很大程度上正是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的变化在货币方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失灵了吗--1998~2003年货币-产出的因果关系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以来,为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央行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1998年以来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从货币供给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对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将罗纳德·麦金农关于中国货币持续超发却未引发持续性高通货膨胀的疑问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对该问题的国内解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货币化进程论侧重制度研究,认为是制度变革增加了货币超额需求,从而引发货币超额供给;高储蓄论和货币流通速度论侧重货币交易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熨平了通胀;金融抑制和窖藏论侧重于利率汇率管制、企业差异性融资研究,认为广义货币中大部分转向了准货币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所以未导致货币通胀;信贷结构失衡论侧重于经济时效性波动、市场结构性货币需求研究,认为长期性经济增长和海外货币需求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中国货币之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其理论基点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波动,货币政策在熨平经济波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1997年我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货币当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似乎并没有改变经济不景气的预期,货币政策效应不佳。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原因,并在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历史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冯琳 《经济视角》2003,(5):58-61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持续增加,以刺激通货紧缩。从1998-2001年,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比GDP的增长平均高出7.4个百分点,但货币的供给量并未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持续下滑,以及并不成等比的经济增长率都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因此,我国当前的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偏离。 原因分析 1、货币供给量的多因素性。货币供给量受  相似文献   

17.
肖威  吴军 《财经科学》2013,(7):1-11
长期的超额货币供给积累了高额货币存量,导致了对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背景下,过快增长的货币供给所增加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一部分沉淀于储蓄状态,并未全数形成有效需求,因而不会在当期引致与之相对应的严重通货膨胀,但会形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实证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显著正向的滞后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沉积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减弱。针对我国目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较高的实际,为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本文提出了在维持经济7%以上增长的同时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的宏观调控指标及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庆  徐路 《经济师》2008,(2):29-30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信贷和货币供给量也快速增长。文章认为经济偏热、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以及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共同点燃了这轮物价上涨的引擎,并且分析出此轮通货膨胀只是结构性的,物价的全面上涨尚未到来,但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立即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相搭配的方法防范全面通货膨胀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董昀  费兆奇 《金融评论》2012,(4):118-121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与金融持续动荡。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依旧漫长,欧洲债务危机仍在恶化,中国宏观经济也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危机,各国货币当局进行了积极的政策操作,以稳定金融体系、刺激经济复苏。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也采取了“预调微调”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总体来看,危机以来的各国货币政策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特征;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冲击,各国货币当局仍在探索更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如果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渠道传导不畅,现金资产大量滞留在资本市场中,当货币扩张(紧缩)时,实体部门可能并不发生相应的资本流入(流出),则货币当局可能产生"上次货币调整的效果不显著"的错觉,促使其发动新一轮更大强度的同向货币政策调整,这将加重国内整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荡。通过对近十余年来货币供给量、资本市场规模和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政策信息阻塞现象的确会引起货币当局的错觉,而导致国内经济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