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甲甲 《商周刊》2011,(19):98-98
高校教育往往注重识记死的知识点,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引导。对学生批判性和辨识能力的扼杀,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难以辨清方向。  相似文献   

2.
解伟 《经济师》2006,(10):133-134
人本教育,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在于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大学树立人本教育理念的价值在于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思想和行为的批判以及突破和超越;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教育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大学与高等专业学校不同,它强调综合、广博和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对我国大学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然而,大学文明却与历来被称之为“知识与真理摇篮”的大学校园有些不相称。对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名校经验,建造现代大学文明。  相似文献   

5.
李健  柳雨 《经济改革》2011,(7):84-85
"学生的呼声是工作的命令,学生的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学生的安康是工作的牵挂,学生的就业是工作的目标,学生的成功是学校的光荣。"结束对西安培华学院的采访已有时日,但该校"科学、民主、自由、公平、创新"的大学精神却深深烙印在笔者的脑海中。它没有造作的豪言壮语,而是以铅华洗尽的朴实,诠释了西安培华学院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西安培华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西部首  相似文献   

6.
中国距离现代教育制度到底有多远?面对这个问题,恐怕准都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回答,但这并不是我们回避这一问题的借口。近日公布的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名次大幅滑落,由去年的第36位跌至今年的第50位。中国虽然有4所大学登上世界最佳大学榜50强,但其他3所都是来自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与信息社会中,人文学与现代大学的理念关系甚紧,大学应承担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批判的角色;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首先应该是使其深刻地认识自己与了解自己,培养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即所谓的"成人"教育,或称通识教育,其次才是专才教育.人们对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不同选择,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但大学作为自由思想的阵地,应有足够的包容性,其基础教育应该汲取各种不同的精神资源,这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功利化、谋职化所带来的弊端,追求身心和谐的教育思想愈受欢迎。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实质和表述形式都体现着和谐思想,即教育与生活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教学做的和谐,和谐构成了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这一思想引领下,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目标指向上追求个体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民为本、农民至上,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维 《江南论坛》2007,(8):46-47
大学精神是什么?陈寅恪定义的大学精神第一要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他在1919年6月15日的《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里,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北京大学现任校长许智宏认为大学如果没有精神,该大学就失去了它的精髓,大学精神在今天应该体现在它的人文精神、它的科学精神、它的国际化视野.  相似文献   

10.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着收入分配,但教育对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效应并不相同。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教育回报率,以分析教育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考察教育扩张引起的收入分布位置和形态的变化来分析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城乡、单位所有制类型以及职业类型对各分位点上的教育回报率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提高使收入分布位置右移、离散程度增加,教育扩张加剧收入不平等;而右偏程度减小又减弱收入不平等程度;总体上说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被削弱了。  相似文献   

11.
里白 《经济师》2007,(12):6-7
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各界人士和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日前,本刊记者就教育、社会、生态理念的变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请教了中国未来研究会薛焕玉研究员。现将访谈整理摘要刊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