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13,(9):18-18
温州"宽限令"凸显调控分化8月12日,温州房管局官员确认了有关限购令放松的报道。放宽限购令后,获准购买第二套住宅的人数增加。温州成为中国首个放宽楼市限购令的城市。此前有观点认为,今年以来的调控其实已出现微妙变化。"温州类型"的城市,比如舟山、珠海、金华等非省会限购城市,都可能在城镇化和"有保有压"调控思路下,成为限购松绑的"潜力"城市。  相似文献   

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的限制一般公民购买商品房的措施和具体规定称之为"限购令"。目前,全国已经执行限购的46个城市中,限购调控仍在继续。众所周知,"限购令"可以达到延长消费周期、强制减少购买力、开发商资金难以回笼而被迫降低价格之目的。事实上,"限购令"确  相似文献   

3.
正与以往不断翻新"国几条"的楼市调控不同,今年上半年中央并没有出台具体的调控政策,只是针对宏观经济采取了一些"微刺激"措施。而在"分类调控"思想指导下,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大,"限购松绑"等调控动作频繁。在救市过程中,地方政府以打限购政策擦边球方式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无锡、海口、温州等城市已明确发文或明确表示限购政策已做调整,除此之外,福建、杭州、长沙、宁波、昆明等城市放松限购的市场传闻频出,在市场时机成熟之时,有可能会  相似文献   

4.
《楼市》2014,(15)
正"限购限贷"在短期内同时放开还存在一定难度,而相对于限贷来说,限购对于楼市的弹性相对较低,利率浮动才是帮助楼市转危为安的根本性手段之一。现如今松绑限购限贷的呼声四起,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采取口头限购松绑、先斩后奏的手段,为了解决财政收入依附于土地的现状,地方与中央政府在博弈。房地产作为实体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势必还会受到中央扶持。  相似文献   

5.
信息广场     
李克强: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为企业松绑本刊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时指出,企业兴则经济兴,政府要继续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为企业松绑,要让企业这个市场主体说话、说真话,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李克强强调,要加大对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坑蒙拐  相似文献   

6.
微博     
《楼市》2014,(15)
正限购松绑是否将迎来成交回暖?杭州解限首日豪华楼盘成交3.27亿7月28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官微发布消息,正式松绑限购令。其中萧山区和余杭区全面取消限购,主城区购买140平方米及以上住房不再受限。29日限购放开首日主城区共有20套豪宅签约,总价达3.27亿,比过去的6周还多。限购松绑是否将迎来成交回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导刊》2009,(3):42-45
自去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央厦地方政府积极应对,密集救市,如中央相继推出一系列救举措(持续降息、二套房贷松绑、房贷利率七折优惠、营业税扩大减免范围、提供房地产并购、重组金融服务)后,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日前也向国务院上报房地产业长期发展规划,抢搭“行业振兴”末班车。  相似文献   

8.
重塑驻京办     
于江 《企业导报》2011,(12):9-10
<正>驻京办是基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行政的需要而产生的地方利益表达机制的组织载体。"驻京办现象"是指在地方政府通过驻京办这一地方利益表达机制"游说"中央各部委来竞取中央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现象,这一现象被形象地称为"跑部钱进"。其本质是地方利益的表达,应  相似文献   

9.
限购到何时     
刘秀如 《数据》2011,(3):20-21
被称作"最严限购令"的"京十五条"2月一出台,着实对北京房地产市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降温效果。早在2010年4月,北京就率先提出"暂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的规定,成为全国首部"限购令",引发不少城市跟进,同时引发社会对"限购令"的关注和争论。2011年1月,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对住房限购予以肯定,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尽快出台限购措施。但这一要求并未给"政府该不该限购房子"的争论画上句号,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限购令是否该出台以及限购政策的效果上。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房地产导刊》2013,(9):26-26
"一线城市不应放松限购"近日,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接受采访时称,温州微调"限购令"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将由行政主导逐步转向市场调节,但房价上涨动力充足的一线城市不应放松限购。当前多数房企认为政策层面预期向好,对房地产行业而言调控长效机制的出台是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日益突出的房价问题,国务院不断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这也就是俗称的“限购令”。但是,“限购令”并未限制住房价。  相似文献   

12.
正8月伊始,随着楼市的持续低迷,一些地方政府早已七上八下,闲不住的手,再次按捺不住,频频出手。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宣布,自8月1日放开楼市限购,成为继济南之后山东省内第二个限购松绑的城市;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网站公告,"按照国家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精神",8月2日起,购房人在合肥市范围内购买住房(商品住房、二手住房)时,无需提供居民家庭住房信息查询证明……自楼市调整以来,限购松绑,在一些地方早已秘而不宣、做而不说而一周之内,杭州、温州、宁波等城市,  相似文献   

13.
正限购政策逐步退出的背后,是房地产供需关系的逆转8月1日,安徽省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官网发布消息称,合肥市将于次日起正式取消限购政策。数小时之后,浙江省金华市也宣布,即日起暂停执行2011年起推出的市区住房限购政策。一天之内即有两地宣布解除限购令,掀起了新一轮限购令退出的高潮。解除限购令在合肥、金华之前,解除限购令的节奏就已经明显加快。7月28日至31日,短短四天之内,先后还有石家庄、杭州、温州、宁波、青岛等地放松或  相似文献   

14.
杭东 《上海房地》2011,(11):15-16
房屋限购令.是通过限制人们的购房套数,以实现控制投资性购房的目的。在我国实行房屋限购令的地方城市.本地人可以购买第二套住房,但对不持有本地户口的外地人,必须持有在本地纳税一定期限的证明才可以购买一套本地房屋。在购买房屋时,需要如实填写一份《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如果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骗购住房的.将不予办理房产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房地产》2012,(1):49-51
2010年以来,为遏制过快上涨的房价,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其中限购是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调控,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文件,出台了加强版的"限购令",随之,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出台了限购细则,以期通过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月1日,国家对"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了分税制。半年来,几经"磨合",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正常的运转,国家的税收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然而,某一些县市在中央财政收入保持增长的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却一度出现严重的滑波现象,使本来就已困难的地方财政显得更加捉襟见肘。部分县市,甚至出现了不能保证工资拨付的现象,这种现状,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深深忧思。笔者以内蒙古的一个中等县为例,对地方财政的状况做一下分析。一、分税制下地方财政的状况1、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分税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行分税,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的力度。在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财权范围,总体上是要既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提高,又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按照改革的方案推断,中央  相似文献   

17.
以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地方政府负债的原因,主要有中央与地方政府对财权与事权分配的"漠视"等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析相关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未来楼市调控应增强地方政府的活语权和主动权,中央则重点关注政策制定和实施监管近来,楼市整体表现出降温、分化态势,但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无论同比和环比仍处于相对高位,尤其是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涨幅远高于其他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不减。与此同时,温州等中小城市和少数西部城市却面临房屋库存压力大、去化能力弱等问题,频频传出"鬼城"和"崩盘"报道,市场下行压力大,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9.
长期形成的地方习俗成就了当代温州人创造的经济奇迹,今天温州发展的瓶颈也恰恰来自于此,突破瓶颈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而实现习俗转型并不单是温州人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居民购买意愿不强,库存量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国庆期间,2014年9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报告出炉,山西省太原市房价涨幅居全国第二位。此时距太原市取消商品住房限购不足2个月。踏着限购松绑的鼓点,太原市能否拯救整个楼市?楼市业态会发生怎样的变革?"限购令"松绑8月4日,太原市发布《关于调整我市住房限购政策促进省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即日开始,太原市限购政策解除,市民买房不再需要提供居民家庭住房信息查询证明,产权登记部门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不再对购房人的房屋套数进行查询。外地户口的居民买房,也不再要求提供社保或纳税证明。至此,执行不到三年半的太原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