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机制,提升土地利用管理水平襄阳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水中游,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面对用地需求持续增长、用地指标长期紧缺的双重压力,襄阳市将机制创新作为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的突破口,推动土地利用管理向用土有方、拓展用地转变,向惜土如金、集约用地转变,向守土有责、有序用地转变,走出了一条促进跨越发展的"节地路径"。2012年全市平均单位GDP地耗水平比2010年整体下降20.6%,实现了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当地情况,多措并举,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管好、用好、保护好土地资源,服务发展大局,全力保障项目用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强项目用地报批与预审,提高用地保障力。2013年,永仁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争取楚雄州人民政府追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1010亩。全年共审核申报用地3件。共受理并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11个,  相似文献   

3.
前三年供地率低于50%的,暂停用地指标分配和用地报批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国土资源局采取多项举措加强项目用地批后监管,坚持把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破解用地矛盾的主要途径,针对粗放用地的成因,标本兼治,全市用地状况得到了极大优化。开展清闲置专项行动,解决粗放用地突出问题。坚持以清促供,以清促建,以清促用。去年5月,襄阳市政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的中后期,在新增建设用地和自身资源承载能力紧约束的大背景下,城市更新是新时期逐步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是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文章分析了湖北省襄阳市城市更新现有的指导思想,包括彰显特色魅力、擦亮历史名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然后进一步分析襄阳市城市更新潜力和更新单元划定与分类,最后探讨了城市更新的相关路径,希望可为今后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湖北省襄阳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市农业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设施农用地选址、规划、附属设施用地建设规模、审批程序和管理方式等进行了界定。近年来,襄阳市国土资源部门认真做好设施农用地的宣传和管理,规范了设施农用地的使用,办理了多起设施农用地的用地审批。但在引导设施农用地的规范化使用、审批程序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涉农产业的发展。为此,襄阳市因地制宜地出台了此《通知》。  相似文献   

6.
正走科学用地之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襄州区成功跃居湖北省县域经济实力六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大区之一,也是襄阳的新兴城区和最大城区。近年来,为应对强劲的资源保护与保障压力,满足"四化"同步发展的土地资源需求,襄州区着力发挥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大胆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和水平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改革发展中国土资源的要素瓶颈制约,走出了一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助推区域经济跨域发展的科学用地之路。目前,襄州区已经跃居湖北省县域经济实力六强,而三年前的位次是第19名。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越来越严,土地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强。对于快速发展的湖北省襄阳市而言,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潜力很大,是缓解发展用地瓶颈制约的一条出路。目前,襄阳市开展这两项试点的规模小、档次低,缺乏亮点,尤其是增减挂钩试点的目的还没有达到,效应也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事关全局、关系襄州长远发展的大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自2008年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区)以来,襄州国土资源分局紧抓政策机遇,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解决城镇建设"缺土地"、新村建设"缺资金"、耕  相似文献   

9.
正在坚持长期从紧过日子的同时,注重挖掘用地潜力,拓展用地空间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面各4504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是江西省面积最大和九江市人口最多的县,属江南丘陵地貌,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0.84亩。为解决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修水县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全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科学发展与科学用地的和谐局面。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落实"三项"制度修水县在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指标计划合理分配、规范经营  相似文献   

10.
以加快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为主线,以政策约束激励为导向,以评价监管考核为保障,奋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枣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和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家乡,也是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唯一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的县市,大体呈现"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土地是家园"的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建设用地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地扩展度量指标、缓冲区分析及网格样方法等空间分析手段,对深圳市1996~2000年、2000~2005年、2005~2009年三个阶段建设用地的扩展特征及交通的驱动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各时期深圳市建设用地扩展规模、重心和强度差异明显,1996~2005年建设用地处于扩张期,扩展强度不断增加,重心向西北转移;2005年后进入减量增长阶段,扩展强度降低,重心转向西南。2全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沿交通线路跳跃组团布局、向轴向填充带状发展、再向逆向扩展为主转变,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房地产开发、城中村建设等是重要的驱动因素。3证实了国内学者关于"城市扩张中交通轴线具有明显的轴向引导作用"的观点;且有了新的发现:交通轴线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引导效果。4未来深圳土地利用调控应从对内挖潜、对外拓展、转变规划思路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分解理论和原则(一)指标分解的理论基础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  相似文献   

13.
功能转变是空间结构调整的先导。针对现有文献对高新区建设用地结构研究较为薄弱的现实,以济南市高新区核心区为例,分析了工业、居住、公共设施等主要建设用地的动态演变;引入信息熵和均衡度指标,综合测度了济南市高新区核心区建设用地结构整体演变的特征,以期为功能转型中高新区用地结构调整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调控土地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积极发挥计划引导作用,切实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湖北省襄阳市国土资源局按照总量控制、有保有压、供需平衡、城乡统筹、布局合理、优化配置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原则,科学制定了《襄阳市2012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相似文献   

15.
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是破解用地难题、拓展发展空间的根本途径今年6月25日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原  相似文献   

16.
正只有创新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才能满足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需求襄阳作为中部后发展地区,处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湖北省委、省政府"一主两副"战略决策部署的重大机遇期,现正面临着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用地需求持续增长、用地指标长期紧缺的双重压力。根据新一轮土地  相似文献   

17.
正一、着力把控供地闸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为节约集约用地"把好关"1.把握供地导向重要基础民生工程、重特大产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等是无锡供地的主要方向,这些项目优先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必须实现应保尽保。对新兴产业可以按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出让土地,鼓励和吸引一些高新产业企业落户无锡。一般性、传统性工业项目,尽量不使用新增指标,主要靠盘活存量用地来解决发展问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产能落后项目和其他不符合产业调整政策项目,则一律不予供地。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河南省许昌县国土资源局着力强化耕地保护,拓展用地发展空间,破解用地难题,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挖掘内部资源潜力,聚合力拓宽用地发展空间。为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难题,许昌县国土资源局把挖掘内部资源潜力作为2013年的一项重心工作强力推进。2024.55亩"三项整治"指标全部在  相似文献   

19.
正推进土地"优供限供不供"政策,以"限供、不供"保障"优供",促进集聚发展、转型发展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节约集约用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省扬州市立足于人多地少、资源矛盾突出的基本市情,通过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以土地要素投放方向和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节地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扬州市土地承载压力巨大,人均土地2.14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有限,依赖增量扩  相似文献   

2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三个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实现土地利用从增量供给向存量挖潜转变是必然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存量挖潜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从土地、农民心理和资金的三个平衡来审视增减挂钩的利与弊,认为其还将在"严格规范"之中,朝着去弊得利的方向行进。要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就应当:强化增减挂钩的平衡控制;重视增减挂钩的土地权属保护;增减挂钩应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