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燕  师萍 《财会月刊》2008,(4):31-32
条件稳健性和无条件稳健性的明确区分是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对其进行了理论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当前对于会计稳健性的理论分歧,主要是由于混淆了有条件的会计稳健性和无条件的会计稳健性。有条件的稳健性起源于契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并受到诉讼、管制和税收的影响,是会计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一种谨慎反应,它能够维护契约执行、落实受托责任、缓解代理冲突,是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的制度安排。无条件的稳健性主要是因应管制和税收的需要而产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有条件的会计稳健性和无条件的会计稳健性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无条件的稳健性比有条件的稳健性优先,但后者对前者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传统及重要原则,会计实务一直深受稳健性原则的影响,而且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前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会计稳健性如何定义,会计稳健性如何度量,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会计稳健性受哪些因素影响等方面,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回顾述评,重点探讨我国会计稳健性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传统及重要原则,会计实务一直深受稳健性原则的影响,而且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前有关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会计稳健性如何定义,会计稳健性如何度量,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会计稳健性受哪些因素影响等方面,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回顾述评,重点探讨我国会计稳健性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却经常受到资本市场规制者、准则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的批评,理论界对会计稳健性的认识似乎也非常有限。有鉴于此,为了深入理解会计稳健性,笔者首先对会计稳健性的概念进行梳理,着重分析了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接着,从契约经济激励、法律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原因进行解读。最后,对会计稳健性的几种重要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描述,并对最新进展给予了关注。  相似文献   

6.
稳健性又称谨慎性,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限制了内部人操纵会计数字的动机和能力。本文主要是围绕在会计盈余稳健性实证研究的主要领域展开的。在对稳健性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分四方面对稳健性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最后通过中外研究进行对比,试图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稳健性会计原则的演化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会计管制机构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过程,通过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出的稳健性定义,分析了稳健性定义的三个演化阶段,以期能帮助我国学者深化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稳健性对会计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因素,从而找出稳健性的度量方法来提高会计稳健性,以及从我国对会计稳健性研究现状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詹雷  江雪 《财会通讯》2011,(4):8-11
稳健性又称谨慎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对西方会计稳健性的特征进行了回顾,从稳健性的存在性、产生的动因、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特征研究了进行回顾。系统地评论了我国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最新内容,指出了会计稳健性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我国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会计稳健性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会计整体稳健,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同时存在。2.两类稳健性变化趋势不同,非条件稳健性先下降后上升,条件稳健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文章研究认为我国会计制度所规定的稳健性在会计实践中得到体现,但是盈余报告质量存在下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2007年至201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产品市场竞争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上市公司整体上具备了会计稳健性特征,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竞争强度产品市场竞争削弱了公司提供会计稳健性的动机,亦即产品市场竞争和稳健性会计呈现一种替代关系。结论从侧面反映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够作为替代机制发挥着治理功效,进而削弱了公司提供会计稳健性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稳健性原则十分重要。本文详尽分析了稳健性原则的涵义,阐述了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了运用稳健性原则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会计稳健性是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受到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是会计稳健性经验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现有会计稳健性度量模型都是在经济和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文国家中开发出来的,一些模型已被广泛引入国内研究中。但是,学者们对最优的会计稳健性模型莫衷一是。全面认识模型的特征和应用条件是正确应用会计稳健性度量模型的关键。文章对会计稳健性的各种度量模型,尤其是最新开发的模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国内会计稳健性度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为我国会计稳健性的度量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嫦 《财会月刊》2008,(7):47-48
本文结合我国会计管制机构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过程,通过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学者和机构提出的稳健性定义,分析了稳健性定义的三个演化阶段,以期能帮助我国学者深化对稳健性原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稳健性又称谨慎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对西方会计稳健性的特征进行了回顾,从稳健性的存在性、产生的动因、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方面,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特征研究了进行回顾,系统地评论了我国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最新内容,指出了会计稳健性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先后阐述了会计稳健性的度量、产生动因和经济后果,最后指出了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良建 《企业研究》2011,(10):96-97
从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意义出发,论证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以及运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作者阐述了在这些问题上该如何正确使用稳健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王丽萍 《财会通讯》2011,(11):30-32
本文以1999年至200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盈余-股票报酬回报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不控制亏损公司的影响时,《企业会计制度》(2001)实施后,上市公司的条件稳健性得到显著提升,而《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却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条件稳健性。控制了损公司影响后这些特征都消失,整体的稳健性是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数据,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的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都呈负相关关系,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会降低企业的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机制的完善能弱化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条件稳健性的影响,但不能弱化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非条件稳健性的影响。文章在厘清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两类会计稳健性关系的基础上,探究董事会治理机制的完善对两者关系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损失函数的不对称包括契约性的和非契约性的。遭受损失的契约方会向管理当局和非契约方寻求帮助以降低其损失,准则制定机构和法律制定机构会分别制定更加稳健的会计准则以及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处于信息劣势方不发生损失或者降低损失程度。准则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从而产生了会计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