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法治化进程缓慢,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存在着法律信仰危机.法律信仰包括法律信仰观念,法律信仰情感和法律信仰行为三部分.要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可以从培养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法意识,严厉打击司法腐败,力保司法公正,摒弃法律工具主义认识等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由法律信服心理与法律拜从行为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后者的内在动力,后者是前者的直观表现。法律信仰程度的深浅对于公民行为的法律约束效果有直接影响。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发展必备要素,法律环境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现状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阐述现有问题及原因,对依法治国之路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伯尔曼的法律观,本文认为无论是法律信仰还是法律信任,都不能消解当下学者所讨论的法律信仰正当性的问题。本文以“一致与紧张”这一论断为线索,对伯尔曼关于“实在法与自然法”、“法律情感与宗教情感”、“法律与宗教”、“法律信仰与法律发展”和“法律信仰与社会发展”这五个核心论题进行了梳理并分析,借此回应国内学界关于法律信仰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永刚 《价值工程》2011,30(25):224-225
培养法律信仰是在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目标不能仅定位于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让学生记忆法律条文。大学法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置身于依法治校的活动中,实践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环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领悟法律精神,体会法律价值,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一、法律信仰的涵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  相似文献   

6.
前些天,有一位法律报刊记者采访我,问法律人应具有什么品性。我想了想,作为一般法律人,首先恐怕是相对于政治人(政治家与政治学者等)而言,其次是相对于经济人(企业家与经济学者等)而言,再次是相对于哲学人、文学人、科学人等而言。有了这么一个思路,我脑子里就开始有了法律人品性的概念。于是,我对记者说,法律人的品性主要有三:信仰法律、追求正义、崇尚秩序。信仰法律。法律人信仰法律就像政治人信仰权力、经济人信仰利润、科学人信仰真理一样。他们往往以法律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各种事物的是非曲直,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法律,而不会如同政姜明安  相似文献   

7.
邵长剑 《中外企业家》2009,(22):200-201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以大规模立法为主要特征的法制建设时期,但其中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危机。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一种结构和程序,理应像宗教一样被人们信仰,然而,当法律仅仅是流于形式,当法律成为一种形成个人权威和尊崇的工具,我们是否需要信仰法律。  相似文献   

8.
当今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途径建成法治型社会。在笔者看来,形成法治社会的要件中,法律制度虽占其一,但分量更重的是公众对法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对法律的信仰。"依法治国"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在践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出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公众缺乏法律意识,缺乏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现在的大背景下,公民对法的认知程度不高,也阻碍了法治进程。面对当下人们对法律迷茫和漠然的情况,本文对其背后的原因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强调法的统治功能,挑战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具有的普遍性,挑战法的至上性,忽视程序正义和公民权利保护,动摇公民的法律信仰,极易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摒弃它。  相似文献   

10.
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强调法的统治功能,挑战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具有的普遍性,挑战法的至上性,忽视程序正义和公民权利保护,动摇公民的法律信仰,极易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摒弃它.  相似文献   

11.
法律工具主义认为法律只是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性手段,强调法的统治功能,挑战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所具有的普遍性,挑战法的至上性,忽视程序正义和公民权利保护,动摇公民的法律信仰,极易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摒弃它。  相似文献   

12.
郭荣庆 《价值工程》2010,29(32):278-278
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是构筑建设法治社会的第一步。法律课程教学中对法学专业学生和非法学专业学生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对非法学(律)专业学生和非法学(律)专业法律教育作简单的阐述,其次重点分析非法学(律)专业学生在接受法律教育中凸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梁平  尚珊 《企业研究》2011,(9):186-186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财会法律课教学与会计法治理念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方性高校财会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上,法律类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主要的是提高法律素质。通过法律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会计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相似文献   

15.
张正文 《价值工程》2010,29(5):190-19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典,更需要唤起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激发起公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只有公众从内心对法律虔诚信仰,才能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形成,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才能加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在地方性高校财会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上,法律类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主要的是提高法律素质.通过法律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会计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相似文献   

17.
法治意识不是义务本位法律制度下的被动守法的"法奴意识",它是一种积极地借助法律、依赖法律以主张权利,要求法律保护其权利并善于以法律手段保护其权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法治的实现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法律的规范性;(2)人民对法律的信仰;(3)造福于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和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作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创业的历史责任。为了促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就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仍然存在法律信仰缺乏的问题,其原因既有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也有高校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还与部分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正确有关。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必须从重视法律中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增强现有法律从业人员的正确示范带动作用,把法治信仰的建设同社会经济关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等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树立依法办事,依法创业的法律信仰;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法律意识,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当代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不容乐观:法律知识缺乏、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因此要重视法制教育,回归素养本位;要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方法;建立培养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教育网络,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丁胜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128-129
文章用人文主义的文化分析方法,指出了公民意识是特定法实践结构基础上产生的法律意识及其对法治发展的能动关系,并在与法律意识、法律权威、法律信仰、道德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中明确了其作为国家观念、法律传统、文化的不同层次属性。由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法治系统又是一个包括制度要素和主体要素的运动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