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鸿  佟丹丹 《活力》2007,(10):99-99
就广播文艺创作的艺术追求,审美境界,感染效果与再创难度来说,我们以为,以情感人直至催人泪下,是广播文艺创作的佳境,因为这是广播文艺艺术感染力的最佳体现,是对社会文艺进行广播化再创作的永恒目标,是广播文艺听觉魅力的良好展现。  相似文献   

2.
周淑兰 《活力》2011,(2):103-103
广播民生新闻是一种立足本地,以平民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表现形式。广播要想在新闻大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追求个性化、异质化,也即个性化生存途径。这就像电视追求“好看”一样,广播要追求的是“好听”.这就必须将新闻做精做巧。针对新的竞争态势,打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口号。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立足于“民生、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3.
谭婷婷 《活力》2014,(14):58-58
广播这一媒体有其自身的特性,声音是构成广播的唯一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广播传播是靠声音进行的,是靠听觉实现的,用声音传播信息是广播的主要特点,用听觉感知是广播的本质属性。因此,“声音美”如何在广播中体现,是广播人追寻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邓连昌 《活力》2011,(7):198-198
电视新闻是由语言、声音、画面三个要素组成,融合了报刊和广播的两大优势,既要考虑视觉通道,又要兼顾听觉通道,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的统一和补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采访要充分考虑电视新闻语言稿的特点。做到语言简洁、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可传播性。要注意捕捉瞬间新闻信息、新闻背景采集和储备;采访提问的艺术水准,保证新闻采访质量;要突出新闻主题的画面拍摄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秋月 《活力》2012,(6):168-168
电视从一开始就以视听两种手段发挥其媒介的功能,画面和声音的有机配合造就了电视的特殊品格。电视的内容是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进行传递的,人们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又回到人对语言最初的直观感知阶段,即直接通过画面、声音来理解意义。对于一个电视工作者来说,掌握运用听觉手段和掌握运用视觉手段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6.
高玉杰  李静霞 《活力》2007,(11):60-60
广播文学赏析性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广播艺术品种。广播文学节目就赏析性内容而言,多数为报刊、书籍中的作品改编,个别是专门为广播而创作的。广播文学节目源于文学作品,经过广播手法的处理、渲染,理应高于原作。把书面文学作品升华为广播体文学作品,就必须在内容上深挖原作的底蕴、内涵,在形式上改成听觉艺术,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王爽 《活力》2013,(6):89-89
广播剧是适应广播发展和宣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广播领域重要的节目形式。从1924年,第一部广播剧诞生至今,不足百年时间,广播剧已经由初始发展、广泛传播到如今的受众甚微,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从选材大众化、形式娱乐化、走向市场化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刘逸卿 《活力》2011,(8):186-186
广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度,就应该吸纳电视等媒体之长处,弥补自身之短处。把广播新闻里的听觉传达通过文字、音响、声音等元素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传达给听众,使广播新闻显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9.
王喻 《活力》2013,(13):60-60
如今,传媒市场竞争已逐渐走向“系统化”。系统化竞争将不再仅仅是节目的竞争,而是包括内容流通、服务平台、网络分配在内的广域竞争。传统广播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要与上游、下游产业环节紧密结合,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以此降低市场风险:还可能通过跨行业、跨媒体的横向整合,追求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实现广播服务的复合化、综合化。  相似文献   

10.
刘启强 《活力》2010,(12):125-125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如今,面对报纸、电视、互联网的挑战.广播要想赢得听众、突出自身效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音响的作用。而音响作为表现广播优势的主要手段,它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它能够使听众发挥自身的视觉想象力.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亲切感,增加报道的可信度、生动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徐妍 《活力》2012,(8):137-137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好的广播新闻应当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电视有画面,报纸有图片,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新闻,无画面是明显的劣势,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  相似文献   

12.
AIS是英文Audio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缩写,是指听觉识别系统。—般来说,企业AIS是由企业歌曲、主体音乐、广播广告词、广播口号或标语、(品牌)名称和听觉识别手册等要素构成。在社会日益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音乐已无时不在地占据甚至主宰  相似文献   

13.
王尚奎  罗伟 《活力》2011,(12):244-244
在地市级新闻媒体中,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边缘媒体,在广播、电视、日报、晚刊的挤压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甚至是举步维艰。以至于很多人对广播电视报存在的意义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最终将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淡出历史舞台。而事实上.广播电视报不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广播电视存在一天,广播电视报就有其生存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广播电视报走近百姓.走入家庭。下面我们就从双鸭山广播电视报成功改版来分析一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以及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徐宁 《活力》2014,(12):102-102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它就好比一条传送带一样,将有声信息传递到听众的耳朵中。而新闻内容就是这条传送带中相当重要的有声信息。广播新闻是通过音频技术,将听觉信号有序的组合,面向特定的听众传播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的事情。新时代中,广播在媒体中的地位虽然不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么强势,但是拥有传播方式即时性、传播范围广泛性、收听方式随意性、受众层次多样性、播出灵活性,制作成本低廉性的它始终在媒体大潮中屹立不倒。而且,随着近几年汽车的越来越普及,广播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听广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喜欢通过广播来接受最新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付志强  张东英 《活力》2011,(6):220-220
广电行业在进行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对短消息给出的时间定义是1分30秒以内.是时间最短的广播新闻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广播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因此,短消息也是广播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新闻体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最大的信息含量,也一直是广大广播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贺晓琳 《活力》2011,(12):199-199
一、呈现方式和影像语言上的共通性(一)呈现方式1.电影与电视同属于视听化的艺术形式。影视中形象与空间,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组成.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共同感受的。画面与声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只是诉诸与人们的视觉,也诉诸与人们的听觉.使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也可以听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给受众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共同享受。  相似文献   

17.
王立中 《活力》2013,(6):85-85
广播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编辑在广播新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编发新闻时要坚守编辑原则.在编排新闻节目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方法,从而呈现给听众一顿丰富的听觉盛宴。  相似文献   

18.
付志强  张东英 《活力》2011,(8):181-181
广电行业在进行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对短消息给出的时间定义是1分30秒以内,是时间最短的广播新闻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广播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特点,因此,短消息也是广播新闻宣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新闻体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受众最大的信息含量,也一直是广大广播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那么如何在最简短的篇幅内使采写的广播短消息承载更多的新闻信息呢?笔者结合多年采写短消息的经历,谈谈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全息知识 生物界和科技界的全息态概念是指一种物质或能量系统状态,其中的任一局部区域都与整个系统具有对应关系.如一片树叶、中医系统等. 从生物学全息的原始理论延异出全息知识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以整体感觉为中心的知识,"全息"字面理解即是"全部信息".以生理感观即人的五观来界定知识系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是一个整体感觉,从这个角度看,调音师是听觉,品酒师是味觉,小说、广播是单元知识,而电影、卡拉0K是混合知识.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生理现象,进而又是一种心理现象,随着对认知的细化,通感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尽管中英之间存在着诸如语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这两种语言中的通感有很多相同的表义功能。本文将从几个领域对通感的认识和分析,得出通感对英语学习的帮助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