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运用GTAP模型就中国韩国FTA对两国及世界其余经济体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到韩国取消对华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影响,韩国农产品的价格、产出及需求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影响较为显著;而中国农产品部门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对世界其余经济体的影响则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颖 《技术经济》2009,28(8):87-92
本文阐述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现状,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呈总体扩大趋势。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次,中国对东盟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国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再者,主要出口农产品形成的贸易逆差是构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下降,东盟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国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也是引起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构建经济增长水平差异指标、环境规制强度差异指标以及双边贸易水平差异指标,利用1990~2013年中国与东盟六国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与双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东盟以及加强环境规制确实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在中国出口东盟以及自身的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需要加强政治互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及适度转型商品贸易间的竞争,向互补性转变。同时,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收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数理统计和实证角度研究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与东盟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选取东盟中六国(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和菲律宾)为代表进行分析,运用面板资料模型得出结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高(即人民币升值),会缩小我国贸易收支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盟六国的贸易收支产生国别效应。对中国而言,在努力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兼顾国家发展战略,可采取的措施有完善汇率政策、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对产业政策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2001年入世为背景,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关税数据研究进口关税减免对中国企业新产品创新的微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品关税减免引致的成本及种类效应不仅可以显著促进企业新产品创新决策,而且也提高了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强度,但最终品关税减免引致的竞争效应对企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不明显,这一结论在有效克服进口关税减免的内生性之后依然稳健。进口关税减免对不同特征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具有异质性影响:最终品关税减免显著抑制了最低生产率企业进行新产品创新的概率,但对最高生产率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间品关税减免对中低生产率企业、中低规模企业、较高融资约束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利用2000—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但其影响在下降,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别对2000年和2007年中国GDP贡献了约8个和14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利,却放缓对中部经济的影响;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在2000年和2007年对农业、采掘业、重工业、服务业的影响保持一致,两者同时变动则加大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贸易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各地区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使用Novy(2008)放松了双边贸易成本对称性假设的贸易成本估计模型,对我国与东盟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成本进行准确地估计;随后,对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最后,从距离、语言、人均GDP差额、汇率波动等方面对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成本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测度及回归结果表明,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成本在1995-2009年间平均下降了33.34%;收入增长、贸易成本下降和多边阻力下降分别解释了我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92.52%、45.16%和- 37.68%;汇率波动对贸易成本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共同语言、距离和人均GDP差额.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呈上升趋势,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越南作为中国南部的重要邻国和东盟的重要成员,是中国走向东盟市场的重要桥梁。农产品贸易与农业交流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文章结合中越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Grubel-Lloyd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越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我国与越南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月度数据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农产品进口价格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的影响最大,不论从长期来看还是就短期而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都会显著地促进农产品的进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次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在长期内对农产品的进口具有促进作用,短期内却有抑制作用;农产品进口价格的影响最小,农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在长期内对农产品的进口具有抑制作用,短期内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颖宏 《经济论坛》2011,(11):23-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盟五国制成品出口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用固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东盟五国制成品出口增长因素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从1980~2008年,东盟五国出口增长从"强竞争、弱市场"转变"强市场,弱竞争"的局面;同时,商品构成效应对出口的影响从正向作用转向负向作用,成为制约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中均占重要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这里运用2000—2005年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找出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人均GDP、空间距离和区域贸易安排都对中国与东盟间的农产品贸易造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健 《经济月刊》2009,(10):112-112
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最具影响力的展会。第六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将于今年10月20~24日在广西南宁举办。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第六届博览会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国一东盟合作,确保经贸实效?《经济》记者采访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郑军健秘书长。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碳排放快速增长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在无税收返还、减免消费税和减免生产税三种情景下运用动态CAS-GE模型,模拟了中国2015年开征100元/吨碳税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层面,征收碳税使GDP增速大致下降1%并在税收返还时这一影响会得到显著缓解;碳减排效果层面,碳税使全国碳排放总量下降8.15%,减免消费税情形下更是达到了8.49%;物价和内需层面,碳税不但没有推高CPI,相反还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改善内需结构;行业产出层面,征收碳税对大多数行业来说是负面影响,冲击的幅度与行业排放强度成正比——其中减免消费税使私人消费品行业受益但对出口份额较大的行业有负面冲击,而减免生产税则可以大幅抵消各行业的负面影响.文章最后还对上述影响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入世以来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借助CMS模型,从贸易总量和主要农产品两个层次以及市场需求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及出口竞争力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市场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市场需求效应是拉动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增长的首要动力;出口结构效应制约了中国对韩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出口竞争力效应也难以对出口增长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不断深化的进口关税减免对我国企业生产率提升有何影响,二是企业参与加工贸易能否有助于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最终产品的进口关税减免强化了企业间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加工贸易能得到额外的贸易所得,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增长。通过采用2000—2006年间我国外贸产品的海关数据和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生产方面的大型微观数据,本文构建了各企业所面临的关税税率,并精确计算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关税下降10%,企业生产率会上升大约3%—6%。更重要的是,在考虑企业间由所有权造成的差异性后,发现加工贸易企业相对于非加工贸易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和影响着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影响近期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更是经济增长的阻碍,这些都倒逼着中国经济由资本、资源驱动的粗放式发展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发展转变.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老龄化的环境约束的六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并基于199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联立方程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环境约束下,经济与环境也能实现可持续增长;老龄化与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中国经济转型,但没能倒逼中国经济完全转向创新驱动型,究其原因,一是环保资金利用效率极低,二是技术创新不足;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提高环保投资效率,而不是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7.
JOHN WONG  John  Wong 《经济学(季刊)》2005,(3):953-970
中国的崛起对东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中国在东北亚的近邻通过贸易和投资从中国的开放政策中获益,而且那些曾经与中国争夺国外直接投资(FDI)和出口市场的东盟国家也开始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已经对其东亚邻国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东盟+3"方案,特别是始于2002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为东亚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1994-2011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CAI指数和RCA指数,并运用动态空间Durbin面板计量方法,全面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货物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以及贸易开放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各成员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产生"第三方效应"的传导机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国际综合竞争力方面,中国与其他东盟10国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优势;(2)货物贸易开放的"第三方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其进一步开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十分有限;(3)服务贸易开放的"第三方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线性的U型关系,进一步的服务贸易开放能够提高各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的实证结论为中国在CAFTA框架下制定贸易开放政策以促进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不同产业均衡发展提供了较强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以及双边贸易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东盟产品的市场提供者越来越明显。实证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经济的快速增长,东盟对华投资不断增加,都有助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CAFTA的建立为东盟对华出口也具有正面作用。然而,中国要真正成为东盟产品的市场提供者尚有很长一段时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转变思想,将进口视为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继续加强政治互信,也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实现产品的市场提供者、资本输出者和人民币结算货币国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