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后发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最近,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与服务黄河三角洲开发责无旁贷,应积极介人、科学应对,争当金融主力军.  相似文献   

2.
滨州土地资源利用面临何种形势?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自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鲁北平原,北临渤海湾,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的接合部,特别是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土地开发利用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后备资源521.5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建市以来,通过实施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验项目,全市共实施土地开发项目265个,累计开发宜农荒碱地142.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5.6万亩。累计投资9.6亿余元,其中国家和省投资3.9亿元,市、县区、乡镇投资2.9亿元,群众自筹2.8亿元。土地开发,不仅使东营市多年连续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还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  相似文献   

4.
一、农业综合开发现状与成效垦利县地处黄河三角洲顶端,胜利油田开发腹地,是一个具有典型三角洲农业特征的县。全县总人口20.3万人,土地总面积2097平方公里。黄河造陆运动年平均新增土地0.24万公顷,土地资源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尾闾、渤海之滨,是共和国的一块最年轻的土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广阔的开发前景,决定了黄河三角洲在今后山东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在全国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的热潮中,黄河三角洲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一、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的地位和作用(一)范围黄河三角洲是指山东省境内包括东营市广饶、垦利、利津三县,东营、河口二区和惠民地区沾化、无棣二县,以东营市为中心的三角洲经济区。全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约1802万亩。(二)资源条件三角洲的主要优势资源可以概括为:土地、海洋和石油。而丰富的土地、海洋,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构成本区农业开发的基本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分布、总量构成及特点,依据适宜性评价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年青的一块宝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研究支持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对于实施富民兴国战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达到世界中等国家发展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所需资金,不仅数额巨大,投入集中,而且还带有很大的风险性。本文就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贷投入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要选准与落实承贷经济主体 选准与落实承贷经济主体是保障按期收回贷款的首要关键,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应选择以下经济实体为承贷主体: 1.油田所属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这些农业开发公司,以油田为依托,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机器设备配套,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而且有油田开发的经验可资借鉴,不仅具有较强的农业综合开发的能力,而且具有很高的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因此,支持油田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充分发挥其固有的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生态渔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滩涂资源、荒碱地资源、淡水资源、地热资源和地下卤水资源。1999年6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东营市时指出:“黄河三角洲开发要把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是山东省确定的两大跨世纪工程的主战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发展纲要。抓住历史机遇,调整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实现农民奔小康的有效途径。1.黄河三角洲生态渔业的开发现状“九五”期间,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 ,面对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为了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确保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在作出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同时 ,也提出了开发黄河三角洲 ,建立“新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建设 ,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进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黄河三角洲不仅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 ,而且还地处沿海经济开放区 ,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胶东半岛和京津唐经济区之间 ,这里不仅土地资源丰富 ,拥有较好的经济技术环境 ,而且农副产品的市场吸纳及其整个农业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利津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的深入,多种土地耕种形式的出现,改变着土地人均小块经营的格局,耕地开始向种田能手流转。为科学的指导土地承包开发、集中与转让,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确定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值,以期用相应的耕地、资金,取得较大的适度规模效益。同时,在分析利津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耕地保障能力、生活空间、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建立起评价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评价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强,寒亭区、昌邑县和博兴县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单项评价中,土地承载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掌握了地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特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以山东的东营市垦利县的宁海为顶点,东临渤海,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溜肋沟,约5450平方公里,为扇形冲积平原。是我国最年轻,开发潜力较大的一块宝地,也是山东省重点开发的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从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角度,对该区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 ,山东省对黄河三角洲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开发 ,但因开发力度不大 ,效果难显。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及对经济建设的重视 ,黄河三角洲开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它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未被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它的广阔无垠 ,它的自然景色 ,它蕴藏的丰富资源 ,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开发前景 ,也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开发实践。然而开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必须考虑建立新的开发模式。   一、充分估计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制约因素  黄河三角洲主要是地跨山东省东营、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为例,探索城市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新思路,分析城市土地开发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方法:灰色关联熵法,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浙江省城市土地开发约束力强度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支持力强度分布与之相似;(2)时间上,2000—2015年浙江省城市整体土地开发协调度呈现"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3)空间上,浙江省城市土地开发协调度北高南低,且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将协调度理论应用于城市土地开发评价中,并对土地开发约束力与支持力量化后采用灰色关联熵法建立复杂时空权重矩阵,以此建立的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体系具有实际价值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探索城市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新思路,并分析了城市土地开发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方法:灰色关联熵法、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①浙江省城市土地开发约束力强度东北部高,西南部低,支持力强度分布与之相似;②时间上:2000-2015年浙江省城市整体土地开发协调度呈现“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③空间上:浙江省城市土地开发协调度北高南低,且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将协调度理论应用于城市土地开发评价中,并对土地开发约束力与支持力量化后采用灰色关联熵法建立复杂时空权重矩阵,以此建立的土地开发约束与支持的协调度评价体系具有实际价值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综合开发的优势与不足,并就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综合开发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8.
丰富土地资源下的利用现状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区域内土层深厚,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土地后备资源数量众多,具有独特的土地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科学地利用土地,是摆在滨州国土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除油气资源外尚未得到全面深入开发,定量衡量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选择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生态足迹分析这一定量方法,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的压力之下,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基本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结构亟需调整。  相似文献   

20.
废黄河三角洲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区位独特,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经济发展缓慢,为我国沿海经济“低谷”。实现废黄河三角洲区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度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与重建,加快交通与中心城市发展,把废黄河三角洲建成重要的农业生产、海洋化工、生态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