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亚辉 《活力》2011,(18):43-4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也体现了对现代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加快我国由“被告人时代”向“被害人时代”(强调对被害人赔偿和救助)转变,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建立和谐民主公平法治社会的具体工作中,社会经济发展了,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制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犯罪人权利保障的发展史,而无辜被害人的权利似乎被抽象的公权力所覆盖,且慢慢地被人遗忘。受国家制度、经济条件、司法理念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刑事法对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在法律援助权方面,虽说《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给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比,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权在理论和实践当中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主要从法律的平等性原则、诉讼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三个方面论述了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的价值基础。介绍了域外的法律援助模式,分析了我国目前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就加强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法律援助权提出了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由于种种原因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受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艰难境地。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而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不仅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需要,是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实现刑事司法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由于种种原因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受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艰难境地。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而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不仅是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需要,是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实现刑事司法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刑事被害人在被伤害后,急需资金进行抢救治疗,但因犯罪嫌疑人未能确定,或在逃,或无钱支付,或拒绝支付,刑事被害人无法筹措救治所需资金,以致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引起死亡、残废等第二次伤害的情况发生。此外,被告人应当支付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赔偿金,但被告人拒绝支付,或无能力支付,或无能力完全支付,使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无法获得赔偿金,使法院判决变成了"空判""法律白条"。由此,引发了许多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报复、上访、闹事等新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唯有建立刑事赔偿金国家垫付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韦东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154-155,158
刑事被害人在被伤害后,急需资金进行抢救治疗,但因犯罪嫌疑人未能确定,或在逃,或无钱支付,或拒绝支付,刑事被害人无法筹措救治所需资金,以致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引起死亡、残废等第二次伤害的情况发生。此外,被告人应当支付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赔偿金,但被告人拒绝支付,或无能力支付,或无能力完全支付,使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无法获得赔偿金,使法院判决变成了"空判""法律白条"。由此,引发了许多刑事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报复、上访、闹事等新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唯有建立刑事赔偿金国家垫付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侵权经常会造成被害人精神利益的损害,而我国尚未全面建立犯罪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促进我国法律更全面地尊重和保障人权,本文拟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在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和实践与现实相差甚远.邱兴华案中邱的家人和被害者家人的不同境况启发我们必须要加快建立国家救助制度.本文针对此现象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工作部署,建设性地提出建立国家救助制度的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救助缺陷、途径和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滕聪 《企业导报》2011,(20):152-153
刑事被害人作为受犯罪直接侵害的人,其权利的保护问题常常被社会忽视,本文通过阐述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陷,分析原因,最终提出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寻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是当代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支点.应运而生的刑事和解不起诉制度则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功能,不但有助于加害人的娇正与回归社会,而且也有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最大限度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性.从刑事和解不起诉制度提出原因及相关基础理论入手,论述了对我国在轻微刑事案件中引入和解不起诉制度的价值和适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生活中作用重大。社会援助组织是我国犯罪被害人社会援助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简要分析社会组织的基础上,探析了我国被害人社会援助组织的特征,以完善被害人社会援助组织,进而推进我国犯罪被害人社会援助制度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在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和实践与现实相差甚远。邱兴华案中邱的家人和被害者家人的不同境况启发我们必须要加快建立国家救助制度。本文针对此现象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工作部署,建设性地提出建立国家救助制度的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14.
司法核心价值观与三项重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是中央政法委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力促进和保障民生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的统领司法工作的思想纲领。笔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从事刑事附带民事审判工作的实践,对这一贯穿司法工作的时代主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主要论述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从恢复性司法理念中引申出恢复性司法在保护被害人权利方面的作用被害人地位从边缘化地位走到本体的对话地位;在对被害人的损失获得补偿与赔偿上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最后,恢复性司法的提倡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适用的。  相似文献   

16.
占永杰 《企业导报》2012,(2):260-261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倡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刑法领域引进刑事和解制度,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措施。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人们对刑事和解的争议,以及中国是否具有刑事和解的生存土壤,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引进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均重视保护刑事被告人的权利,而刑事诉讼被害人的当事人权利却长期被忽略。这种状况直到二战前后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才得到改变,各国逐渐重视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我国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顺应国际潮流,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有了很大发展。尽管如此,被害人的权利从根本上说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法律的规定与现实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本文拟从对目前的国际标准以及我国被害人保护的缺陷入手谈谈完善对被害人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过错,在我国刑法中是从轻处罚的酌定情节。根据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有关规定,探讨被害人过错的界定、适用范围,以及其在死刑限制中的意义,被害人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的司法适用现状。  相似文献   

19.
陈亮 《东方企业文化》2013,(21):148-149
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促使加害人与被害人直接商谈,协商解决刑事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其目的旨在通过和解,修复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使加害人能获得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这样,被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可以获得双重补偿,而加害人则可以赢得被害人谅解和改过自新、尽快回归社会的双重机会。同时对恢复原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刑事和解制度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迄今为止,西方的许多国家都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领域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却不存在刑事和解制度,因此我国应当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借鉴与吸收,充分挖掘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的有利因素,结合我国刑事法律的实际情况,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