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A new policy approach that seeks to formalize street vendors by immobilizing them in designated places has been taken as an alternative to exclusion in Guangzhou, China. This article develop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is spatial formalization by drawing upon Foucault's concept of governmentality. Formaliz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spatial governmentality that seeks to guide the behaviour of informal economic individuals towards officially desired norms by creating bounded spaces. While the formalization programme reflects a moral form of political rationality that directs modern governments towards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it is fundamentally founded on a dispositional spatial rationality that imagines the dependence of social control on the ordering of space. However, this spatial rationality entails a tension between the goal of formalization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s, resulting in a failure to respect vital attributes of street vending and vendors’ counter‐responses to it.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questioning the government's formalization approach, given its ignorance of the reality of informality, and opens up the question of what might be good formalization.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设置了适合我国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华东地区7省市区域竞争力的因子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华东地区7省市区域竞争力进行了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 “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 “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倾向,对中国而言,这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在新能源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如果审时度势,科学规划,有可能进入世界领先水平.依据区域资源,以近期优势为出发点,建立远期的优势基础,建设新能源发展的先行区和样板区,激励企业的能动性,建立新能源技术基础,集成新能源产业链,促进区域发展和全国平衡.成本是新能源发展前景的关键,要降低成本,使新能源能够得到大规模使用,逐步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从而实现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化,建立起整个国家的能源结构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平均6.1%的增长率背后掩盖的是大起大落的高波动增长,改革开放后平均9.4%的增长总体呈现稳定协调的特征,至2018年区域差距达到最低。前30年旨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行政性调节有其必要性,但所造成的低效率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市场经济机制下的非均衡高增长导致地带间差距扩大,却为共同发展和缩小差距奠定了基础。市场化协调机制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协调机制,中国实践已创造出多种有效方式。未来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市场化政策环境,促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完善,推动中西部地区成为向西对外开放的前沿,加强与东部地区合作,促进优质要素回流。  相似文献   

7.
知识溢出、产业聚集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的发展和动态演进与知识溢出密不可分。不同的知识溢出方式对产业聚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知识溢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方式,进一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区域产业发展效应不是通过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而是通过波特效应即竞争效应体现出来。竞争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产业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从而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为此,应进一步明确区域间产业分工的布局,改善知识溢出的渠道和方式,提升企业知识水平和吸收能力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标:要素错配对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提出的测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构建反事实框架重点探讨要素错配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非平衡发展。研究发现:2000~2013年要素再配置仅能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9.2%,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积累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错配和要素禀赋分别可以解释区域非平衡发展的56.5%、30.7%和12.8%;要素完全有效配置将使得人均真实收入年均增加31.4%,但提升空间趋于缩小。研究创新:拓展传统经济增长分解方法并构建反事实框架研究要素错配的经济效应。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要素配置在经济增长和区域非平衡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机遇、竞争力与企业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成长应该是企业外延成长与内涵成长的统一。为使企业快速持续成长,应注意利用机遇,更应重视核心能力的培育,其中核心管理团队的建设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旅游审视:文化赋能、品牌塑造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向往与日俱增,实现旅游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急需突破的产业升级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观为视角,探索了新时代旅游产业利用文化资源禀赋塑造品牌形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机制。根据企业管理人员、导游、讲解员、民宿业主以及研究学者的深度访谈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研究发现,文化赋能和供给侧模式能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的品牌塑造,并通过品牌塑造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需求侧为导向的文化赋能更具效能,而以供给侧为导向的品牌塑造则更易形成。因此,新时代的旅游产业需要合理应用供给侧与需求侧路径,引导文化赋能与品牌塑造过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雄安新区既是国家级新区,又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批复设立的其他国家级新区具有明显区别。以雄安新区为标志,中国的"未来城市"计划呼之欲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效应,也表明在城市发展领域中国正在积极探寻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进行系统集成的城市发展"中国方案"。尝试对此进行分析,提出面向"未来城市"的理论困境、创新需求与破题思路。主要结论是,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指引,需要尽快构建系统完善的"未来城市"理论体系、明确重要研究方向与议题、构建植根中国的城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从生产者责任与消费者责任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CO2排放情况,并分析了两方面征收碳税对各地区以及相关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中国也存在着从东南沿海等相对发达地区向西北、东北等欠发达地区的“碳泄漏”现象。因此,与从生产者责任方征税相比,从消费者责任方征收碳税,可以较大幅度地减轻对西北、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及相关产业竞争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又不致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相关产业的额外负担上升幅度过大。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在进行区域与产业CO2排放责任分担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生产者责任方面,需要同时引入消费者的责任,这既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达到最佳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阶段、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区域间的差距也正在逐渐减小。随着"四大板块、三大支撑带"的提出,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将要出现一种新的格局,三大支撑带把四大板块衔接起来,起到沟通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的作用,通过这些支撑带的衔接,东部地区可以实现加速转型升级;中部形成综合的交通枢纽和制造业中心;西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产业更加优化;东北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4.
两年来,山口达也所负责的尼康公司售后服务体系在日趋壮大,无形中营了一个好的"口碑营销"的市场环境,而利润的实现以及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都要依赖于顾客满意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It has been widely suggested that housing reforms in China face many obstacles, such as the entrenchment of the work unit system and low affordability of households. Housing policy development is now an important area for research,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side China. Most of these, however, are related to Beijing and Shanghi only.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n up-to-date review of housing reforms in Southern China by examining the two wealthiest cities of Guangzhou and Shenzhen. The study is baseed onan an 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government legislation documents, interviews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press articles.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资金运营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分析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资金运营和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措施,以增强企业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住房建设: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住房建设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进行简单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民建房行为特征的变化、农房建设发展的趋势,以及大规模农房建设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探究,并就如何促进农房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终选择,其强调的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如何实现人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如何从影响城市区域发展因素的角度来合理的制定其发展规划,防止“城市病”的蔓延和扩散,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承载力,促进绿色发展与城市升级的实现,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在城市土地利用允许建新区的情况下,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中相关主体的成本与收益,并对相关主体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政府作为城市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决定者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其决策的决定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成本收益,进而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得出政府热衷建新区的结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由城市管理向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