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水利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规范仅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可为参考,但该规范主要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显然,套用该规范对渠道地基处理进行设计,处理标准过于苛刻,没有充分发挥渠道自身具有的适应地基变形的优良性能,而且投资巨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永年县实际工程条件,提出了渠道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经三维应力变形有限元结构分析验证,认为该处理原则和方法可满足渠道工程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2.
1.强夯法与灰土挤密桩法的概念及优势1.1强夯法的概念与优点强夯法指的是通过起重机械将大吨位的夯锤吊到高处自由下落,产生很强的冲击能,让湿陷性黄土中出现很大的应力和冲击波,将湿陷性黄土土体强力夯实,压缩黄土土中的孔隙,黄土土体的局部液化,降低湿陷性黄土的压缩性,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强度。强夯法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实质就是通过强夯产生的冲击动力荷载来破坏湿陷性黄土的原有结构,改变土体孔隙的分布状态,让黄土的深层土体产生冲击变形。强夯法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3.
强夯是将大吨位重锤起吊到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在极短时间内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受到瞬间的加荷受压、卸荷受拉及剪切的反复作用,土中孔隙压缩,同时土体周围产生裂隙,孔隙水顺利排出,土体迅速固结,使土粒原有的接触形式破坏而产生位移,变为新的较为稳定的接触形式,从而达到增加土体密度、提高土体强度目的。文章主要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荥阳段工程施工的现状,浅谈强夯法在南水北调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漳古段永年县段局部存在湿陷性黄土,不利于渠基稳定,按设计方案对其进行了强夯处理.通过探索性强夯试验确定了主要施工技术参数,并按此进行了强夯施工,夯后检测表明,消除了湿陷性,满足了设计及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6.
张东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8,(6)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修建水工建筑物,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易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使建筑物出现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等现象,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必须进行地基处理。本文对目前在我省水利工程中所采用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对已建.Y-程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8.
高宗文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3):44-45
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三标段,部分渠道挖深一般7~10m。渠坡岩性以黄土状中粉质壤土和重粉质壤土为主。上部7.5m深度范围内黄土状土一般具有中等湿陷性,影响渠坡稳定。用挤密灰土桩或土桩消除湿陷性,确保渠坡稳定。 相似文献
9.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黄土类土,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地基。南水北调中线邯邢段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磁县、永年、邢台、临城一带,以第四系全系统冲洪积壤土和上更新统冲洪积、坡洪积黄土状壤土为主,湿陷等级一般为轻微至中等湿陷。为保证湿陷性黄土渠段填方渠道渠堤工程安全,在设计中针对湿陷性黄土不同的湿陷等级和湿陷厚度,分别提出了采取强夯法或换填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李仪祉纪念馆单体地基为湿陷性黄土且局部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施工中针对其地质情况,没有采用大开挖而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了DDC工艺的2:8灰土桩、1.5t重锤夯实的方案克服了软基成孔缩颈、硬基难以成孔等问题,较好地处理了地基问题,确保了大跨度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范存善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7):47-48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因此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浸水湿陷对建筑物产生的危害。湿陷性黄土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南水北调工程渠道的边坡稳定和其上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因此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南水北调工程在湿陷性黄土段保证结构安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湿陷性黄土段地质特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漳河北至古运河南段属于湿陷性黄土段,渠道基础需强夯加固,共2.4 km,工程量约为23.8万m^3。 相似文献
13.
土挤密桩法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一般为粘性土)成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侧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得桩间土得以挤密,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土挤密桩的主要设计参数(孔间距),通过试验施工进行验证,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研究结果对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继斌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21,(7):42-44
素土挤密桩法是水利工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该方法具有工期短、造价低及影响小等优势,由于黄土地基情况各异,该方法也具有较大的离散性.考虑到相关规范对素土挤密桩法的适用范围无明确限定,文章结合南村水库工程对低含水率条件下素土挤密桩法处理坝基、坝肩进行了试验,分析试验资料获得了该工程的适用含水率等,对处理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进行了调整,工程实际应用满足规范要求,该处理方法对同类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强夯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工程存在大量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分布线路总长约588.487 km,其中挖方段长567.55 km,填方段长20.937 km,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汝河以北至北京段山前广大地区.其黄土主要特性为非自重性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可引起地表下沉、渠堤裂缝和边坡塌陷.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针对总干渠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详细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对湿陷性黄土的强夯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该工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与施工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又一特大型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渠道长,沿线地质情况变化复杂,需要进行地基基础处理的渠段长。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设计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潮河段具有湿陷性黄土的渠段采用挤密土桩地基处理,确保渠坡稳定。挤密土桩对湿陷性黄土渠段的地基处理,具有处理深度大,施工简单易行和对周围既有建筑物影响小的特点。本文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潮河第一施工标段的渠道工程简要介绍了挤密土桩处理黄土湿陷性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7.
引洮供水工程输水渠系基础大多位于湿陷性土层中,必须采用可靠措施,消除渠基湿陷性,提高承载力.对适宜处理湿陷性地基的换填垫层法、人工井桩法、强夯法、挤密桩法及预浸水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挤密桩法既能有效消除地基湿陷性,又能提高承载力,处理深度容易控制,质量能够保证,施工进度快,对其他施工作业和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引洮供水一期总干渠下段暗渠湿陷性黄土渠基.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黄土坝基,分别在原状土和复合地基上进行现场浸水试验,评价灰土挤密桩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效果。通过浸水条件和非浸水条件下的现场载荷试验,探究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经灰土挤密桩处理过后,有效消除了该坝基黄土的湿陷性,且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较小,而沉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结合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暗渠地基工程实际,分析了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水工建筑物地基的效果和规律,为小桩径水泥土挤密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