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1年7月以来,中国股市上演超级震荡的几个月,中国股民惊心动魄的几个月。以基金减仓为序幕,大盘从七月初开始就调头向下,经过近一个月绵绵不断的小幅阴跌后,沪深股市疯狂暴跌,股指一泻千里,大盘从2240多点一直跌到了2001年10月22月的1520点,尤其是2001年7月30日沪市下跌108点,创两年来单日下跌之最。在股市中耕耘的满怀期待的股民们这次又傻了眼: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各种原因分析纷至沓来———国有股减持、新股扩容压力、中期预警预亏、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圈钱”、央行查处违规资金等等……让…  相似文献   

2.
《海外经济评论》2008,(15):16-17
中国人当前除了西藏问题外,最关注的大概是两个问题:“A股何时才能见底”,“政府是否会救市”。为什么,因为大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股价一个阶段来泄了几乎一半。3月26日,中国股市收于3600点上面一点的地方,这是在连续大泄后一个小小的徘徊。这是在开什么玩笑?中国股市为什么这么不讲道理?为什么两大银行及整个中国银行业成绩那么好,股市却不予理睬?为什么中国股市这一个阶段来持续大泄?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蔓延,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有多大?这场危机何时能结束?政府是否应该“救市”?如何救市?成为业内学界讨论的热点。而股市去年的暴跌正常吗?刺激股市能否挽救经济?今年股市有机会吗?这些又成为投资者的疑问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王子恢 《发展》2003,(2):74-76
中国的上市公司有着太多的怪事。而在过去的2002年,上市公司怪事又花样翻新。在入世的第一年,在国有股减持遭遇难题,中国股市面临全流通死结而空前低迷的关键一年,中国上市公司之怪现状,无一不透露出中国股市明显的体制缺陷与法律真空。隔靴搔痒高管造假“逍遥法内”2002年11月中旬,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原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李福乾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原郑百文总经理卢一德、财务处主任都群福一审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信息》2008,(3):66-66
买一个优质上市公司的好股票并长期持有,这种巴菲特式的投资赚钱方法今年还灵吗?论坛上,经济学家们对今年该采取何种投资策略,产生了不小的分歧。有的认为中国股市将进入价值投资时代。有的认为价值投资今年可能没市场,并提醒股民2008年“捂股”风险将可能变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7,(15):41-43
“奥运会是中国的股市‘护身符’”,“奥运会结束之前中国股市不会出现拐点”……这些,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不少投资者直接把股市的涨跌和奥运会紧密联系起来. 奥运会对股市的作用有多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中,中国股市到2008年夏季之前被锁定为牛市,这一观点也遭到分析人士质疑。[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我看股市一位博士对当前股市的审视(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帆中国股票市场从1990年正式起步,标志是上海深圳设立证券交易所。到1996年6月,发行A股面值138亿元,上市总股本871亿元,市价总值5970亿元,上市公司超过5...  相似文献   

8.
唐方欣 《新财经》2005,(10):8-8
上市公司股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令人不禁想起了2001年吴敬琏与厉以宁、萧灼基等人关于中国股市的争论。吴敬琏说:“中国股市黑不得……中国资本市场连赌场都不如”。而厉派提出了“纸尿裤”理论——中国股市像一个婴儿,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纸尿裤,能不能“兜”得住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2001年年中以来,中国股市持续走低,交易日趋清淡,市场信心缺失。其外因是受2001年国有股减持、查处银行入市资金和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以及股市“赌场”论战的影响。内因却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投了反对票。2002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87%,净利润同比下降19.24%,上市公司亏损面达13.8%(1204家上市公司中有166家亏损),同比上升4.95个百分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为0.078元,与2001年中期每股收益0.103元相比下降23.91%。事实上,几年来上市公司业…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中国股市像一道脱闸的黑色瀑布,从年中到年末一路倒挂下来,6000万股民在其中,人仰马翻,谁能幸免于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与“恐怖”?谁是中国股市背后的“本·拉登”?面对无休止的跳水和挡不住的跌势,置身无边际的“恐慌传染病区”,我们该怎么办?谁会成为股市“救星”?我们将如何自救?请看本刊特稿──新千年股市解读  相似文献   

11.
时下已进入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密集期,年报“铁公鸡”现象再次上演。据wind统计,两市有496家公司超过4年以上没有分过红,其中10年以上未分过红的铁公鸡就达110只。 当前股市还存在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许多上市公司“有钱也不分红”,他们为什么要做彻彻底底的“铁公鸡”呢?  相似文献   

12.
从“中华珠宝第一股”,沦为中国股市首只“仙股”,再到成为中国证券史上第一个因为没有披露定期报告而退市的上市公司。被称为中国股市14年来“第一只真正死去的股票”。达尔曼在创造股市多项“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炮制着股市的阴霾和债权人的悲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创建14年,关于股市的争论也持续了14年。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的争论又升级了:由“股市为什么低迷”、“如何救市”,升级到中国股市“是不是赌场”、需不需要“推倒重来”、如何解决“一股独大”、股市有没有“边缘化”等重量级问题。也许是中国股市的问题太多了,参加论战的各方有指责政府的,有指责监管机构的,有指责上市公司的,有指责券商的,有指责中介机构的,  相似文献   

14.
胡宏 《中国西部》2012,(28):30-33
西部大开发已经步入崭新的十年,在新十年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投资和融资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地区大开发建设再上新台阶。”对于西部地区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有什么样的战略决策?西部能否实现新一轮的完美蜕变?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西部》杂志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  相似文献   

15.
神秘德隆     
1986年,在中国最西部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7个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靠400元钱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当时,主事者唐万新年仅22岁。 他们通过血汗的原始积累和后来有效的资本运作,如今已构筑起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帝国,掌握的资金达数百亿元. 他们通过低价收购国家股、法人股从而控股的三家上市公司,在今夏股市暴跌时,除一只微跌外,其余的反而上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唐万新对外界称他为“中国第一庄”感到非常遗憾,他说“德隆在二级市场上一分钱不参与,我们法j的年收益率达到0-S以上 已叫巨不小了_要查验 个肇非常g 用电脑就可以查出、e们的每一st 有没有流进股市E可以查公。H①金流 任伺m候我]都可以带,分s报表接受检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2009,(9):34-35
建国六十年,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辽阔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在这双喜临门之时,西部儿女更迫切想了解,正在发展强劲势头中的西部,又有了哪些变化?他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中国西部》对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12省(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独立调研。  相似文献   

17.
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中国股市在股改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波牛市启动行情。上证综合指数从最低的998点上升到1756点,已接近2004年的最高点位1783点。虽然大宗商品如石油、黄金、铜、农产品等的价格走势先后由“牛”转“熊”,加上宏观调控因素,一度带动股市出现了连续下行,但很快在1512点企稳,并持续回升至目前的1733点左右。 催生这波牛市行情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股市中长期走势将如何演绎? 作者根据数据模型分析和多年实证分析研究认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下称“股改”)基本结束,中国股市中长期大牛市的信号渐已明朗,大牛市的时代已经到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钟精腾 《新财经》2006,(2):79-83
长期以来,股权分置等制度性缺陷使得证券市场“弱肉强食”现象触目惊心股改已全面铺开,预计年内上市公司的股改有望完成,即上市公司即将迈入全流通时代。因此可以说,今年是股市的转折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股市用十五年的时间匆匆走过了西方证券市场上百年的路。温故而知新,本文通过历史数据对十五年来证券市场利润分配进行结构性剖析,找出困扰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原罪”,不但有助于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过去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后股权分置时代的中国股市。  相似文献   

19.
“看不懂”之一:中国股市诞生曾经“留了一手”,即国家法人股暂不上市。此后不得不还这笔历史债务,源源不断的公有股以市价套现,股市熊长牛短,在所难免。“带头大哥”不带好头,货币政策紧缩,资金流动性不充裕,下面的“兄弟”也不学好样。尽管股市走低,但是,证监会的融资门仍然大开,大量的新股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  相似文献   

20.
“孔誉东南飞”,“东部龙抬头”、“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这些都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时候,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历史上曾代表“中国”本称曾是繁荣象征的中部地区,反而成为“经济盆地”。在这拥有3.61亿人口的10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晋豫鄂皖汀赣的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进北。构成中华神州的心腹。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演,但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渐显落后,他们遭遇了怎样的发展瓶颈?今年年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04年工作任务时称,要促进“中部崛起”,一时间,“中部崛起”成了与“西部大开发”、“振兴大东北”的“同日而语”。时将一年,“中部崛起”得怎么样?“中部崛起”的障碍还有哪些?为些,《中国经济周刊》分赴中部六省采访调研,从本期陆续推出《中部崛起》系列封面报道。本期推出最早提出在中部崛起,同时也是位于“中部盆底”的江西报道,是为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