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晋商与陕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和经营空间内,都是以"山陕商人"的联省商帮面目出现的,被称为"西商"、"山陕商人"或"秦晋大贾"。这样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近二十年来,关于山陕商人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山陕商人起源和发展、山陕商人共同的活动状况、山陕会馆和山陕商人的合作制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廷元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2)
徽人经商多藉牙行制度牟取厚利。其中有些人初则为牙后则为商,在居间活动中积累起经商的资本;有些人则本人经商,而支持其亲友经营牙行,利用牙行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提供方便;还有一些人采用亦商亦牙的经营方式攫取暴利。随着微商的兴盛,徽人经营牙行的现象也日益普遍。商牙之间的紧密结合遂成为徽商经营活动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此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金民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4)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全国最为著名的工商城市.在这个东南都会之地,全国各地商人餐风露宿,千里跋涉,辐辏而至.他们将苏州的大宗产品输向全国各地,又将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输入苏州.交通便利、市肆喧阗的苏州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外地商人的活动也更推进了苏州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3)
沟通北京与山西中部的山西道是山西商人跨区域贸易的重要商路,商路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就建有山西会馆。这些山西会馆最早建于晚明时期,晚明清初还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和行业特征。清中叶之后,以盐、当、钱、铁和布等为主的各行业共同兴建山西会馆,沿商路会馆总体格局形成。民国以后,山西商人逐步撤离,会馆也被废弃。山西道商路的山西会馆在名称称谓、商业史特征和神灵崇拜等方面均具有一些独特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商帮是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情、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松散的群体。一、如东商人的现状与特征1.海牛·如东商人——敬业之神(敢字当头创字为先)南通市的如东商人依附于苏商和通商而诞生,其商帮中的奋斗与梦想也随之而生,尤其是实业救国的南通海门人张謇在如东大圩围垦造田,具有鲜明敬业创业埋头苦干的特征,厚德笃行、扶海越江凸显了新时期如东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厚德笃行也体现了如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茶马政策述论——明清茶法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鑫鸿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2)
茶法在我国产生于茶叶成为商品之后的中唐时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茶叶功效的逐步认识,其利益著,其法规也随之日变月更,“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曰商茶,给引征课;曰贡茶,则上用也。清因之”。可见明清时期茶法相袭,更趋完备。无疑,茶法是封建统治阶级限制和控制茶叶生产、压迫和剥削茶农、掠夺和独揽茶利的一种手段;但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茶法对制茶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社会中商人阶层一直是被忽略的群体,但是翻开历史的记载,每一个时代的商人阶层却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丝般的密切联系。本文就是以清代闽台对渡时期的郊商为例。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研究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人群体所建设的社会贸易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商人阶层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海西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社会中商人阶层一直是被忽略的群体,但是翻开历史的记载,每一个时代的商人阶层却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丝般的密切联系.本文就是以清代闽台对渡时期的郊商为例,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研究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人群体所建设的社会贸易网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商人阶层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海西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崇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3)
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张崇旺明清商帮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学术界历来认为,地域、血缘、乡谊三者是凝聚商帮的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以乡土神为核心的商人信仰圈,则对地域性商帮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依托和保障作用。商人信仰早在唐代已萌芽,宋以后渐趋... 相似文献
11.
张崇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3)
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期,也是商人文化习俗发展,日趋成熟的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在因袭前人的遗风故俗基础上,并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具有行业及地域性特征的文化习俗。开展对这一时期商人文化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明清商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限于笔力和篇幅,本文着重对明清商人的经营文化习俗作一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井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树平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4)
井灌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商代已有了水井灌溉记载,凿井技术的发明可能还更早一些。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提水工具桔槔的发明,井灌逐渐成为农业灌溉的一个组成部份。明清之前,历朝井灌都有不同程度地发展,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这种作用随着井灌的突出发展更为显而易见了,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直至今天,井灌仍然是北方农业灌溉的一个重要方式。透过井灌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得到启示。因此,探讨井灌问题、尤其是明清井灌问题,很有必要。 明清时期井灌的显著发展 明代,尤其是明代后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北直隶、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井灌有较大的发展。一是表现在民间凿井灌田比较频繁。徐光启说,田间水井,“北土甚多,特以灌畦种菜。近河南及(北直隶)真定诸府,大作井以灌田,早年甚获其利,宜广推行之”;“所见高原之处,用井灌畦,或加辘轳,或藉桔槔。……闻三晋最勤,汲 相似文献
13.
田面权作为永佃权的派生权利,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田面权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民事习惯,虽与官方法律的规定背道相驰,但是不得不承认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成为一种长期以来在土地租佃法律关系中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制。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韩江流域经济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2)
韩江是广东省仅次于珠江的第二大河。它的上游分汀江和梅江两支。汀江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和宁化县交界的治平木马山北坡,汇众山之水,过长汀,奔上杭,出永定,迄通南来,入广东境。梅江的上源琴江,发源于广东紫金县白山荣,北流过五华,至兴宁水口,始称梅江,转东北流,过梅州,有石窟河、松源浪来汇,至松口又折向东南,人大埔。河、梅两江在大埔三河坝汇合,称韩江。南下直出丛山夹谷,在潮州城下,分北溪、东溪、西溪几道支流出海,这是韩江下游。韩江流域总面积约3.43万平方公里,覆盖闽粤两省,上、中游多山地丘陵,下游是三角洲…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启臣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4)
两广之间的商业贸易源远流长.降至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以后,两广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得到了全面的、空前的发展.(一)粮食贸易.明清时期,全国性长距离运销的最重要的商品是粮食.两广的商业贸易也是以广西的粮食运销广东为最大宗.明中叶以后,逐步出现“广东民间资广西之米谷东下”的情况.至万历年间,广东每“岁仰粤西粟数十万斛.”到了清代,随着广东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严重的缺粮省.于是每年有大量粮食从广西运往广东贸易.其经营粮食贸易的方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16.
17.
明清时期塾师的收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梓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2):30-37
塾师是在传统的家塾、义塾和私塾中从事启蒙教学的老师。塾师通过教学课徒获得的收入,主要有束修、膳食和节敬三项。其中束修是指致送给塾师的酬金,是塾师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决定塾师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的主要要素。塾师的供膳情形颇为复杂,直接反映出塾师的生活质量。节敬是在特定的节令致送给塾师的银钱和礼物,是塾师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田培栋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2)
明清时代,陕西地区曾遭受了各种灾害,摧残非常严重,致使该地变成了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地区。今天,我们要加速改变陕北的现状,就需要研究一下明清时期该地的农业经济,从历史上寻找贫穷的根源。这种作法,无疑会对当今的工作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四川官办皇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清两代,四川是皇木采办的主要地区之一.官办皇木是明清两代出现最早的采办形式,其类型有四:一是专官采办,二是督抚采办,三是遵员采办,四是廷寄采办.采办皇木的官员们对此的态度有五种:一是为经济不支而担忧,二是为采运艰难而上疏,三是为百姓劳苦而陈情,四是为青云直上而尽责,五是为牟取暴利而卖命.勿容置疑,皇木采办对当时的四川及后世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生态破坏,二是劳民伤财,三是社会动荡.由此可见,官办皇木,不仅是明清四川劳动人民的一项繁重负担,而且给当时的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后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以其固有的诚信耐劳的淳朴作风,独具特色的商业管理机制,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在商界独领风骚,创造了驰骋疆海十万里,纵横商界五百年,执中国商业、金融之牛耳的辉煌业绩。然而学者对晋商的关注则更多地倾向于其在金融、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笔者从晋商的发迹着手,有很大的惊喜:晋商的营销策略早已走在了现代人的前面,这才是晋商成功的"杀手锏"。文章对晋商的营销策略作了粗浅探讨,以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