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对青海农业增长趋势的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就1978—2012年乡镇企业、财政、税收、金融、价格5个制度因素的变迁对青海农业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价格制度、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在推动青海农业增长过程中作用显著,而乡镇企业组织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没有很好地发挥推动青海农业增长的作用。分阶段来看,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在推动青海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作用程度不同,由此建议把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作为实现青海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978~2009年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之间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农村制度变迁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具有阶段性的影响作用,农村制度变迁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并借助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1978~2009年中国农村农作制度、农村价格制度、财税制度,以及农村人口变迁制度等制度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由此建议应该把农村制度创新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陈惠敏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71-17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中进一步探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原因,提出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路径依赖理论看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一种经济制度由于某些历史性事件的发生而形成,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付出了高额的成本,即使其他的经济制度更具有经济的合理性或更有效率,要废除这一由历史性事件的先行发生而形成的经济制度,选择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是非常困难的,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用诺斯的话来讲:历史确实是起作用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从制度变迁来看农村建设的滞后,会发现制度变迁缓慢。缺乏制度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举措就是突破路径依赖,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经济制度作为基本的生产关系范畴,其创新和变迁是一个永续的过程。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制度均衡局面,本质上是旧制度新制度的短暂的相对的“均衡”。当生产力水平发生变化之后,这种“均衡”就会被打破;新制度替换旧制度势在必然。我国农村以“均地”为内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绩效是卓越的。但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之后,其制度缺陷又是明白无误的,不只是农村生产力,而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正在迫切地呼唤农村经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我国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已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阻碍了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制度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可以发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成本和公共选择的结果影响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所以说制度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前一轮制度变迁的效率已释放的差不多,农业制度创新的许多制度又已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新一轮的农业制度安排应是农业经济制度的整体创新和重大调整,从产权、组织、激励约束制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从渐进的包围战略转向关键的攻坚战,从过去主要突破旧体制转向建立新体制,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两种系统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含义不同、主体不同、动力不同、方式不同和路径不同。我国的改革开放本质上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通过制度变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俄罗斯等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各国所追求的目标、所采取的路径、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绩效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制度变迁的绩效等几个方面对各国情况进行了具体比较分析,试图找出它们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因素,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产权制度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制度,建立具有排他性、收入独享性、可自由转让性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保障经济增长的基础.制度变迁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有效的组织在制度创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种能提供对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框架下,基于区域发展理论分析和全球区域政策实践演进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内涵特征: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区域发展的三个客观基础和三个基本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形成和决定的有机系统,包括建立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有利于区域增长和创新的区域治理机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乡村振兴机制以及建立区域统筹发展支持体系的四大机制和体系。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是中国区域政策实践的转型探索与创新。研究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以“人民”的发展权利为中心而不是以“地区”发展绩效为中心,重视和基于中国区域发展最新形成的三个基本空间:即传统地理划分的宏观空间、城市群空间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空间,构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7-2020年中国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究南北方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经济韧性南北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经济韧性总体水平虽不高但呈现波动中缓慢增长趋势,结构韧性和创新韧性指数低于经济韧性综合指数,是经济韧性提高的短板;南方地区经济韧性综合指数、规模韧性指数、结构韧性指数、创新韧性指数、开放韧性指数均高于北方地区,而制度韧性指数和社会韧性指数均低于北方地区。(2)经济韧性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创新韧性差异和开放韧性差异是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构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是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创新韧性差异、规模韧性差异以及开放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增强,而结构韧性差异、社会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减弱。研究创新:基于规模韧性、结构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六大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分析。文章丰富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揭示我国经济韧性南北的区域差异现状、探索协同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先进农机装备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技术基础.以中国高原、陡丘、山地、河谷等不同地形地貌农村地区的复杂经济地理环境为技术应用场景,聚焦成套适用农机装备有效供需不足而严重制约区域农业生产水平提升的痛点问题,探索突破农机适用性瓶颈的产业创新机制与农机普及化瓶颈的产业政策路径,提出凝练市场规模门槛与需求加总机制、研发投入门槛与灰度创新机制、使用成本门槛与金融赋能机制、平台进入门槛与服务外包机制等主要挑战与解决方案,推动立足全域乡村振兴的农机装备产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分权式改革是财政分权、行政分权和经济分权的三重分权过程,仅仅选择单一维度的分权指标,无法准确确认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构建分权的多维衡量指标体系,并以199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全面分析了分权式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分权整体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不同维度的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不相同。此外,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分权的经济增长优势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傅晗彧  刘敬  谢小平 《南方经济》2022,41(8):92-112
不同创新类型因技术含量不同,对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技术条件,正确处理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发现:(1)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技术含量较低的创新对经济增长效率没有显著影响;(2)政府支持可以促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促进技术含量较低的创新提高经济增长效率;(3)在技术基础较弱地区,政府支持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市场引导技术含量较低的创新不能显著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在技术基础较好的地区,以财税优惠为主的政府直接支持,难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甚至产生消极影响,市场引导的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采用发明专利和高技术产业专利两种方法测度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采用非发明专利和非高技术产业专利两种方法测度技术含量较低的创新,基本上得到了稳健的估计结果。因此,破解中国技术创新困境,关键在于结合地区技术条件实际情况,分别通过政府支持与市场化改革引导不同类型的创新,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提升,形成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16.
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洁  张天顶 《南方经济》2006,(12):104-110
为了探求中国的开放政策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以及开放政策对不同区域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大陆地区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海南、重庆、西藏除外)1984-200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贸易开放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论认为开放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井且通过研究发现这一促进作用存在着地区差异,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促进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7.
顾剑华 《乡镇经济》2009,25(1):38-41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我国各区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经济组织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和调整,改革开放后又经历了两次大的历史变迁,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组织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变迁之中,标志着我国农业经济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农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预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对指导我国农业组织的发展实践、破解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1995-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部门内和部门间两个视角,考察总体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对收入不平等产生了不同影响:对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总体创新水平和高新技术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扩大作用,创新带来了不同收入阶层内部的分化;对于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农业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缩小作用,显示出农业创新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对于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创新水平和农业创新水平具有缩小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具有显著扩大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总体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相邻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疆农村经济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各区域如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新疆区域农村经济结构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及其变动,以确定各区域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畜坟业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