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上哲学家们都认为语言是一种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始创者奥斯汀提出语言不仅仅具有指称作用,同样具有施为作用。舍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研究上升到语篇研究,发现语篇与现实是语言构建出来的。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了语言的使用产生语言的意义,语用学研究由此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2.
意义理论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意义用法论”是影响较大的一个观点,被誉为“现代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奥期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和使用者的关系纳入“意义”之中。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语方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提出意向性理论,揭示了意义的能动、积极的一面。语用学研究在意义用法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扩展到宏观层面,将语言在使用中涉及到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纳入其研究范围。人们开始在整个社会活动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语言的意义,并将其看作是一个动态环境中的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3.
奥斯汀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对其言语行为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离不开对其哲学活动的了解。其言语行为理论形成的思想背景是克服传统语言的简单化的技术基础,是十分精细的且主要是经验性的语言分析。该理论的认识意义在于使人们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交际翻译中说话人/作者与受话人/读者之间的意图表达与理解的隐性义翻译是极其重要的,其中隐性义翻译包括言语行为的隐性义翻译和文化隐性义翻译。为了成功地实现隐性义翻译,言语行为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维特根斯坦、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及其弟子塞尔都对言语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哲学探索.尤其是奥斯汀和赛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和继续研究,但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出发,探讨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和发展,以及这些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运用,从单纯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转向发展他们综合的言语交际能力。然而言语行为理论目前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使以它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跟别人说话,要求对方接受自已的意旨,往往反映出一定的行为,诸如命令,请求,许诺,应允,论断、劝说,警告、驳斥,威胁、恐吓,等等。说话人的意图及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话语来反映的。而且,特定的行为方式决定了必须采取特定的话语。一个人命令对方做某事和请求对方做某事,他所说的话截然不同。语言学家通常把这种通过话语反映行为的现象称为“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它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运用:从单纯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转向发展学生综合的言语交际能力。然而言语行为理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从而使交际教学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9.
从取效行为的角度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揭示公示语翻译的关涉因素。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除了应该关注其行事行为之外,还应该考虑其取效行为。把移情思维和跨文化意识作为实施取效行为的手段,说明其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辉  姚明军  金钊 《全国商情》2012,(11):93-94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可以在三种层面上被看成是做事,即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但是奥斯汀,以及语用学和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者历来真正关注的是行事行为。这种研究状态无法从本质上剖析言语行为。本文对取效行为进行新的探讨,认为人们用言语行为可以在听话人身上引起不同的效果:感情效果、行为效果、思想效果,并从这个角度分析鲁迅经典小说《祝福》中的人物语言,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剖析这篇小说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刻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言学界对评价意义的研究主要是在语义语法层面对评价性语言资源作静态描述,未曾探讨评价意义的语用特征。从语用学的视角来考察汉语会话中评价意义的语言表达,其会话中评价意义中存在多种隐性表达形式,有其固有的语用特性。评价表达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下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而选用的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不仅具有语义表达式,还有发挥人际修辞作用的语用表达式。  相似文献   

12.
在汉英和英汉的翻译中,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义多译"现象比较普遍,即同样的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或一种表达有诸多意思。其实际意思离不开说话人的语用语境的话语意义。或可从语用学的语境话语意义的理论角度,探讨汉英和英汉"一义多译"现象的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在语音、词汇、语序和句型等中的灵活运用,以对英汉翻译的正确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近年来已被翻译工作者们广泛地运用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时,人们不仅注重字面语义的传达,而且为了实现更好的交际目的更加强调语义的转换,必须关注原文的语用意义,遵循目的语的语用原则,最大限度地取得译文与原文交际值的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14.
符号的存在意义、实用意义和形式逻辑意义构成符号的完整意义.由于历史、文化、地域、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符号的意义呈现出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只有充分了解符号所在的系统才能正确解释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可视为一个有若干“义”与“意”组成的集合体,可分为概念逻辑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文化意义、美学修辞意义、语法意义、语用意义、风格意义等。该文在此系统意义参数的理论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包法利夫人》的译作进行了翻译评析。  相似文献   

16.
运用顾曰国礼貌准则对《红楼梦》中的对话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人物之间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进行交际,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翻译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所要传达的意义与风格。在对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异化和归化,语用等效等方面,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词块这一语言现象出现频率高,具有整体性、固定性、可预测性等特点。增强词块意识,把词块作为记忆的基本单位,可扩大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量,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英语成语具有长期习用性、意义完整性和搭配固定性三大共性,并形成独特的组成结构和文体。  相似文献   

20.
语用失误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可以避免的。发话人明示效果低下,或误判受话人的认知环境产生的语用失误,或推理失败都会产生语用失误。要避免语用失误必须在理解对方话语的同时,准确地握对方的话语语义并调用已有的认知假设建立关联语境,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识别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