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以来,国家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的限贷、限购、限价以及加大保障房建设的调控政策一直在持续,三线城市大庆市从增加供给出发缓解供需矛盾,新商品房供给数量同比大幅上涨,与此同时新房成交也呈现出价升量涨的走势。本文深入研究大庆市新房交易的特点,分析了房产市场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轮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持续两年,中央针对房价上涨过快问题出台的调控政策的严厉程度为近年来少见,特别是限购、限贷的政策。进入2012年,中央政府为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一方面,坚决抑制不合理需求,另一方面,支持自住性合理需求,同时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笔者对这一系列政策在包头市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抑制投机性房产需求,限购限贷政策已经成为近年来政府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构建了限购政策指数和限贷政策指数,基于70个大中城市的月度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对限购限贷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限购限贷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明显,限购政策指数和限贷政策指数都与房价增长率显著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限购解除政策对房价具有显著刺激作用。与未限购城市相比,限购城市在解除限购之后,房价增长的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4.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楼市调控“国五条”.五个方面的具体政策依然延续了2011年初国八条的精神,重点在于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将限购、限贷、房产税作为主要着力点,辅以保障房、土地供应,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等长效机制.本文从“国五条”出发,浅析了本轮调控的重点内容,以及这些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区房价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为有效调控房价,除了国家实施统一的政策外,因地施策也是重要的调控措施。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将房价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即需求、供给、成本、收入,并引入投机、市场预期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回归模型来分析六大因素对房价的影响,衡量地方监管政策对房价的调控效果。研究表明:限贷政策对一、二线城市房价具有抑制效果;限购政策能有效调控一、二、三线城市住宅价格,且具有时滞效应;限价政策仅对二线城市有效,对一、三线城市调控效果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从东、中、西部城市看,限贷政策对东部具有延迟效应,需要两期的传导时间;限购政策能抑制东、中、西部房价的上涨;限价政策对中部的调控在第四期才产生效果,东、西部的限价政策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保障房的出现让许多欲买商品房而不得的市民看到了一线希望。然而,其严格的申请资格审批制度也让不少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者望而却步。就比如本文的主人公,36岁的北京市民王霞,已经在2010年夏天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现实考察和倍差法(DID)分析了房地产限购政策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两轮限购政策均有效抑制了房价上涨,且新一轮限购效果更显著;对不同住房类型,二手住房的限购调控效果优于新建住房;限购政策效果在不同城市具有显著差异,一线城市的调控效果优于二线城市;不同限购工具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限籍、限贷的限购效果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2011年国家针对发展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特别是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展开的"限购"措施,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强烈。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半年多来,海南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成交量减少近六成,往年"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也成交惨淡,高企的房价开始松动,购房者持币观望的气氛更加浓厚。为了进一步了解房地产市场变化对海南金融业的影响,海口中心支行对房地产企业和商业银行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赵璐 《金融博览》2011,(8):50-51
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如:住房首付比例提高、贷款利率上升、三套住房停贷等,特别是限购令的出台,使得投资者投资住宅的门槛越来越高。在严厉调控住宅市场的同时,国家对商铺的政策却没有多大变化,商铺也不受限购令的影响。在股市频繁振荡的情况下,投资者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商铺,使其成为新的投资香饽饽。  相似文献   

10.
任俊峰 《理财》2011,(5):62-63
从提高首付比例,到房产税试点,直至四个"限代化"(限贷、限购、限外、限价)全国扩散,2011年房地产政策调控不断加码,火热的房地产市场顿时陷入四面楚歌的处境,住宅市场成交量在年初更是降至冰点。而与"惨淡"的住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地产却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房企战通胀     
2010年起,国家陆续出台包括国十条、国八条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从限贷、限购、限价、保障房住房、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及住房土地供应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调控,遏制房价快速上涨。今年7月,新国五条的出台亦向市场发出政策不会松绑,并将继续加强执行力度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12.
东中西三大地带保障房、高档房与普通商品房交互作用。保障房对普通商品房价格具有一定的抑制和烫平作用,东部和中部地区尤为显著;西部地区保障房建设的外溢效应使得当地商品房价格短期内出现了上涨。高档商品房的建设拉高了全国范围的房价,东部地区影响最大;实际利率对房价的影响很小。为此,政府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划分阶段梯度实施保障房政策,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房的建设,并对高档房征收高额房产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不仅加重城镇居民的生活负担,而且抑制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本文选取西安市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数据作为研究,保障房的发展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情况作为代表,通过保障房建设对西安市商品房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保障房建设对西安市房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析“限购令”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的现状,为了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国务院于2011年1月26日颁布"新国八条"。"新国八条"要求全国35个城市地方,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出台限购细则。限购令的出台导致房地产市场低迷,成交量大幅度下跌,部分城市开始降价。本文通过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分析,指出限购令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政策直击     
《证券导刊》2012,(27):5-5
国土资源部12日表示,新一轮调控以来,随着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措施逐步发挥作用,投资投机性需求被有效遏制,以商品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盘整下行态势。虽然上半年有个别城市再现高价地现象,但这并未改变市场整体偏冷格局。  相似文献   

16.
吴锦华 《中国金融》2012,(20):74-76
投机性因素、限购政策博弈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限购后我国城市房价波动的区域性差异和上涨趋势,对此,应切实落实中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2010年4月以来,国务院从住房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先后提出了以限贷、限购、限外为特征的一系列调控城市高房价的严厉措施。这些政策对缓解我国房地产业持续"高烧"起到了一定的"降温"作用。从2010年4月起,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从17.3%下降到12月份的8.5%。2011年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由1月份的3个增加到12月份的52个。进入2012年以后,70个大中城市环比价格依然保持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7.
房产"限购令",如今众人都可谓耳熟能详.其实,从东汉到民国,这种"限购"一直都存在. 如今的方法是限套数,目的是抑房价;而延续2000多年历史的"限购令"采取的方法是"有条件成交",购房者"求田问舍,先问亲邻",购房者购买前,必须征得出售方的亲戚、邻居的同意,否则成交无效,其目的是限制百姓流动,以方便政府在收税、征兵、徭役等方面的管理.然而,即便如此"限购"政策,对于元到清的官员,房产也是一种"奢侈品".  相似文献   

18.
我国限价房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限价房”是2006年“国六条”政策实施之后的产物,当时国务院相关文件称之为“两限两竞”商品房。所谓“两限两竞”即“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为降低房价,解决本地居民自住需求,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政府实施土地供应时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行为。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平抑房价,另一方面增加了真实需求购房者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9.
林隶 《国际融资》2013,(5):21-25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国五条",各主要城市也于一季度末相继出台了相关细则,各地细则宽严不一,有的相当严格,有的了无新意。如何看待20%的个税?限贷、限购政策是否还会趋紧?调控政策能否避免误伤刚性需求?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2013年2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使投机、投资性购房得到有效抑制,房地产市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价格飙升、投资需求旺盛的情况,我国一线及主要二线城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压投机性需求,控制资产泡沫。本文借助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以成都为例,分析了限购、限贷、限售政策对于市场效率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免税收、遏制垄断等减少无谓损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