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部GDP占6成经济增长14.24% 人均GDP近3万 东部地区2007年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绝对数值看,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55.83%,60.69%和92.14%.就相对速度看,东部地区GDP增长率为14.24%,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人均GDP高达29874元,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93倍和4.18倍.其中,上海市人均GDP位于全国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5倍.  相似文献   

2.
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西部的经济不仅落后于东部,而且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等都落后于东部。但是经济是基础,所以首先要缩小经济差距。目前的差距有多大 ?大体上的概念是,如果东部地区人均 GDP是 100,则西部人均 GDP是 40左右,这是平均数。就极端的例子看,东部地区有一批城市人均 GDP已经超过 3000美元,例如上海 1999年人均 GDP已达到 3700美元,而…  相似文献   

3.
对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部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西部12个省区市的面积为691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2%,2000年末总人口约为3.5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是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和未来供应地。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0年全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东部地区为1400美元,西部地区只有600美元,东部是西部的2.3倍。此外,我国近3000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要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令人瞩目的特点:一是中国GNP连续18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震惊世界;二是中国的西部地区在国家50年来给予要素投入总量大大高于东部地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与东部仍然进一步拉大了差距,九五期间,西部各省除新疆外,其它各省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的40%左右,令国人吃惊。面对中央已经决定的开发西部的重大决策,对西部开发究竟应从什么地方下手,在战略上如何推进,重点抓住哪些根本点已经摆上了日程。因此有必要追朔、总结西部地区50年来经济发展的轨迹,从中分析出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重点问题,否则,西部开发可能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5.
《上海经济》2014,(1):79-79
2013年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实现的GDP约为中部地区GDP的2.4倍、西部地区GDP的3倍左右,但就增速而言,呈现“西快东慢”的格局。从对GDP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对GDP贡献率为i0.6%,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固定投资增速大多接近30%。此外,由于双边贸易进展良好,西部地区对外进出KI总额的增速相当明显。就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线城市仍位居前列,但西部地区的CPI均值最高。  相似文献   

6.
《上海经济》2014,(5):79-79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数据,广东省GDP总量率先突破六万亿大关,蝉联第一;天津的人均GDP率先突破10万元大关,连续两年居首:其有七个省市进入人均GDP“1万美元俱乐部”,分别是: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和辽宁。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增速保持稳定,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维持在10%左右的高位;市场经济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虽然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依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消费和进出口的增速在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7.
王淑芬 《辽宁经济》2004,(9):106-106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上的差距。以1998年为例,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不足中部地区的1/2和东部地区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59元,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7374元和1240元。  相似文献   

8.
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西  余明 《市长参考》2000,(11):35-40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都有较快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一些,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从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中,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为12.20%,分别高于中部、西部地区2.20个和3.23个百分点。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中,东部地区GDP由占全国GDP总量的52.6%上升到60.6%,西部地区由16.34%下降到14.48%;中部地区下降也近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东西部发展失衡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但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也迅速拉开。2009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209736亿元,是西部66825亿元的3.1倍,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6万元,仅相当于东部的45.3%。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多指标测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成学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40-44
为了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性,创新性地采用泰尔指数测度法,对我国1997-2007年间四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设计了5个测度指标。分析得出4个结论,即全国五项指标的区域差异均有缩小的趋势;人均GDP、人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项指标的区域间差异均占全国区域总差异的主导地位,另外两项指标比重较小;从区域内部差异来看,东部大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内部差异最小;地区的教育水平(除东北地区外)差异最大,而波动幅度最大的是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这与全国五个指标的整体差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各个区域的投资数据和 GDP数据的计量分析,可以看出近来投资的影响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更明显,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就更要考虑投资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  刘勇 《开放导报》2008,(3):32-37
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普遍加速高位运行态势,地区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增长速度继续呈"西部东部快、中部慢"格局,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可能稍有放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态势。本文提出了2008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到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则非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莫属。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别约占全省的80%和70%,而人均GDP只有珠江三角洲的1/4。全省约8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80%的工业增加值、90%财政收入、80%的城乡居民存款均产生于珠江三角洲。如果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人均GDP能达到珠江三角洲的1/2,广东的经济总量该是多大!那绝不仅是超越台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湖南腾飞的引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2002年,我省GDP达4340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二位。但是,这远远不容乐观,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差距还很大,并且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2001年,我省人均GDP只有605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7543元少1489元,居全国第十七位,仅仅相当于上海人均37382元的16.2%,浙江人均14655元的41.3%。近年来,西部地区被中央列入重点开发扶持地区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湖南正面临东西部的双重夹击,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如果不加快发展,经济就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启示深圳自1984年成立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非对称效应研究中多把非对称效应的重点集中在产出变量GDP上,对其他经济指标如工业增加值、CPI等的分析较少,差异性分析的面相对较窄。在对区域的划分上一般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块,或东、中、西、东北等四大块,而实际上在各区域内、各省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也很难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有的西部省份产业发展水平甚至高于中部省份(如四川、陕西与江西、河南比),有的西部省份人均GDP与东部省份接近(如内蒙与山东、辽宁比),东部地区也存在海南、吉林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因此在这样的区域划分基础上进行分析可能使部分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在区域内被对冲而掩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中国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入手,选取人均GDP作为测评指标,用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1978~2008年的区域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①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拉大,相对差异有所缩小;②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十分明显,而中西部之间差异不甚明显;③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中部呈波动中下降趋势,西部处于波动中,但总体变化不大。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作简要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区域环境、要素投入、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区域流动倾向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立彬 《特区经济》2008,(11):269-270
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本文通过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分析,解释了中、西部劳动力逐渐流入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当劳动力在东部地区不断聚集,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刺激了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缪尔达尔所说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最后提出了政府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应宏观调控区域经济,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开放与区域发展直接相关.区域开放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开放程度高的区域,其发展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反之亦然.这些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区域开放的程度相关.例如,2017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达到61.4%,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6倍、5倍和3.7倍.  相似文献   

19.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状况1.描述区域差距状况的指标选择测度区域差距的指标有很多种,本文将选用人均GDP、基尼系数、标准差系数、泰尔(Theil)指数等指标来描述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状况。人均GDP作为一个收入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25年来,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三大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增幅达几倍乃至几十倍,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某些领域和某些产业部门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第二产业继续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开始向小康社会全面迈进。但是三个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而言,三个地区的GD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