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事故犯罪的刑罚配置与国外事故犯罪的刑罚配置相比,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差异性,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对事故犯罪的刑罚配置作出正确的界定,而且可以促进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更为完善。笔者认为,我国事故犯罪的刑罚配置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应当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论合同无效之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合同法对于无效合同法律后果处理的规定只有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五十九条:"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依照上述规定,合同无效将产生三种法律后果(责任):①返还财产;②赔偿损失;③没收或返还集体、第三人(追缴财产).  相似文献   

3.
陈争尧 《经贸实践》2016,(3):353-354
在我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精神疾病患病率是13.47‰.精神病人犯罪给公众带来了极大恐慌,增加了社会的潜在不安定因素,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屡有精神病人伤害无辜的案例折射出国家对精神病患者的监管举措和保障制度尚存漏洞.从刑法的角度,我们应当认识到精神病犯罪现有立法在认定方法上、强制医疗上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更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完善立法.精神病犯罪立法的完善应当从精神病人和被害人两个方面进行.被害人是精神病犯罪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应当加强对被害人的保护和权利救济.对于精神病患者,应当从责任认定、家庭监管、强制医疗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刑法对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未作出明文规定,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就成为理论界解释犯罪既遂在逻辑上的法律依据。由于对"未得逞"存在不同理解,因此围绕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就产生了诸多主张。通过对现有犯罪既遂标准的分析论证,得出应当以体现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实际侵害的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孙玉仁 《时代经贸》2007,5(9):169-170
恶意透支犯罪是当前经济领域中利用信用卡作为犯罪工具的一种犯罪,是信用卡诈骗罪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征相对其他信用卡犯罪有特殊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恶意透支进行分析,予以准确界定,以便协调立法冲突.本文围绕恶意透支信用卡犯罪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做了探讨,并为完善立法提出了建议,以求共识.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骗税犯罪可以说是猖獗一时,愈演愈烈,大案、重案屡屡发生。许多骗税犯罪的涉案金额巨大,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元,令人触目惊心。骗税罪就像是巨型“黑洞”侵吞着国库资金,侵蚀着国家税基,严重扰乱了国家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和税收征管秩序,危害性极大。因此,我们的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必须对骗税犯罪予以严厉打击与惩处,同时还应当及时健全与完善能够有效防范和遏制骗税犯罪活动滋生的法律制度与征管措施,消弭骗税“黑洞”。骗税罪是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采取假报货物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骗税罪的…  相似文献   

7.
后劳教时代,正处于风险社会的鼎盛期,后劳教时代社会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增多,它是仇恨犯罪多发的时代,也是失范的时代。因而对危害社会的行为适时予以犯罪化处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后劳教时代,疏而多漏的刑事法网难以有效预防和制止越来越多的严重侵害社会的行为。迫切需要予以大力度的犯罪化处理,以有效保护法益、保护社会、保障人权、保障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外关于行为在刑法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存在着争议: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行为还是作为犯罪成立第一要件的行为.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行为大多只是把它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要件的要素之一来讨论,而忽视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地位以及本质的意义.行为应当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基础,是犯罪概念的基础要素,应当更倾向事实性行为.  相似文献   

9.
关于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一直是刑法理论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司法实践中,二者也往往难以区分,争议不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所以认定犯罪是中止形态还是未遂形态,对被告人的最终量刑影响巨大.本文试对二者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危机恶化的背景下,各地均有一些对企业犯罪网开一面、给予宽待的规定出台,但这些做法却引发广泛争议。企业犯罪主要是谋取非法利益,故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揭示企业犯罪的动机,如何更好地控制和威慑犯罪。根据刑罚成本—收益模式、博弈模式和效用模式,可以分析宽待企业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以此来分析企业犯罪是否应予以宽待。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注意力仍然是放在了审判环节的实体性规范上,而忽视了检察环节的程序性规范,尤其是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批捕制度有很大欠缺,忽视了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因此,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应当首先在批捕环节完善未成年犯罪的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经济改革》2014,(11):4-4
某加油站将3690公升的汽油无偿赠送给某企业,未申报纳税,税务部门给予追缴并处以罚款,该加油站表示不理解.本刊记者就此向税务部门进行了咨询.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偿捐赠虽说是捐赠人和被捐赠人之间的事宜,但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捐赠商品也应当依法纳税.  相似文献   

13.
何文婷 《时代经贸》2011,(22):43-44
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刑事政策能够随着社会治安形势与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而变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当前食品安全犯罪频频发生,已严重威胁公民的健康生命的权利,相对过去的食品安全影响的仅仅是市场经济秩序来说,当前的食品安全犯罪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刑法已显示其缺陷与不足,因而需要刑事政策给以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以指导予以补救,使刑法在刑事政策的指导下最终将刑事政策具体化为刑法条文,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4.
孙玉仁 《时代经贸》2007,5(9X):169-170
恶意透支犯罪是当前经济领域中利用信用卡作为犯罪工具的一种犯罪,是信用卡诈骗罪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征相对其他信用卡犯罪有特殊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恶意透支进行分析,予以准确界定,以便协调立法冲突。本文围绕恶意透支信用卡犯罪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做了探讨,并为完善立法提出了建议,以求共识。  相似文献   

15.
美国民事没收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都非常广泛。在美国,可适用民事没收的违法犯罪行为包括诈骗犯罪、贿赂犯罪、贪污犯罪、盗窃犯罪、谋杀犯罪、绑架犯罪、非法赌博犯罪、纵火犯罪、抢劫犯罪、敲诈勒索犯罪、淫秽犯罪等一系列犯罪行为,覆盖了联邦的、各州的、外国的各种罪名,总数多达250多种。而美国民事没收的适用对象,则根据罪名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予以民事没收的有犯罪收益、犯罪工具、为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的财产以及与犯罪有关的所有财产。  相似文献   

16.
闫海  徐岑 《发展研究》2012,(2):95-98
农地发展权是与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相关的权利,在我国土地权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地发展权归属承包该土地的农民所有,可以降低农地交易成本、规范征收行为及抑制农地的过度开发。土地征收应当根据补偿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予以不同的补偿,对于非公共利益的征收应当对农地发展权予以补偿。国家应当以合理的税费设计参与农地交易的利益分配。农地发展利益应当归属农地承包者,同时考虑农地交易对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利益及集体利益的影响,并予以适当补偿。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司法民事没收诉讼的证明主要包括证明责任、证明标准和证明对象三项内容。美国民事没收诉讼中的证明责任主要由提出没收诉讼的政府承担,政府应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被诉财产应当被没收的事实;其证明标准采用民事诉讼中的"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美国民事没收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被诉财产的可没收性,即被诉财产是犯罪收益或者被诉财产是犯罪工具、为犯罪提供了便利的财产或者是卷入了犯罪的财产,并且它们与导致没收的犯罪之间有"实质联系"。  相似文献   

18.
诉讼欺诈行为,无论是作为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还是独立成罪,探讨其罪刑关系的基础问题对于立法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从犯罪本质出发,诉讼欺诈行为侵害了双重法益;从法益保护优先性角度考虑,由于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罪在手段和目的上应当存在着牵连关系,因此在立法上应综合考虑对不同法益的保护方式,通过增设诉讼欺诈罪、并与诈骗罪择重处罚来协调罪刑关系。同时在定罪量刑中尚需解决好犯罪完成形态及共同犯罪等犯罪形态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现从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刑事责任认定、适用刑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未成年人的特点,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关键要起到教育和震慑作用,而不能适用死刑、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这样才能体现中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杨亮 《经济师》2005,(10):260-261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齐抓共管,着重从社会和家庭的层面加强教育矫正,提高教育、疏导、矫正、预防的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营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氛围,采取积极稳妥、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