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基于最新公布的七普数据,对我国"十四五"期末的居民部门金融资产进行了示意性测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总规模将达286万亿(人均、户均金融资产总规模将达20.27万元/人、57.91万元/户),保险资产将以46.70万亿的总规模成为第二大居民金融资产,其中人身险资产达到32.99万亿(人均、户均人身...  相似文献   

2.
2005年居民金融资产状况 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增长。根据金融资产存量核算资料初步测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9万亿元,比2004年增加29157亿元,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4.2%。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居民存款为150425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1504元;手持现金持有量为20377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558元}居民证券持有量为18019亿元,人均持有量为1378元。  相似文献   

3.
牛超 《理财》2005,(11):92-9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金,城乡居民存款大幅度上升,居民手中持有的闲散资金已经达到13万亿人民币左右.同时,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2005年上半年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西南财经大学于2015年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中福建省数据,实证分析居民家庭风险金融资产与家庭持有社会保障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社会保险持有种类与风险金融资产持有量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家庭持有社会保险种类每增加一种,风险金融资产的持有量平均增加约1.5万元;社会保障对风险金融资产持有的影响在城市家庭中较为显著,而在农村家庭中并不显著;其他相关变量中,风险态度和资产总量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持有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呈现高集中度趋势 (一)居民部门成为公共金融资源的最大拥有者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变化,国民收入逐步向居民部门倾斜,政府储蓄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居民储蓄的比重则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2005年,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至14.7万亿元,国民储蓄率已高达46%。与此同时,储蓄存款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81%提高到2005年的81%;储蓄存款占广义货币M2的比重由1978年的16.2%提高到2005年的49.2%.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特征 (一)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总体较为保守 与西欧国家偏爱证券并配置较高比例的保险资产不同,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银行储蓄存款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10年末,储蓄存款占比仍有75%左右:证券在整个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占比近年虽有所提高,但不足20%;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配置的占比更微不足道。在投资组合方面,约22%的家庭持有股票,其中多数家庭持有的股票种类少于3种:持有基金的家庭比例为17.39%。从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来看,医疗和突发应急、子女教育、养老保障和财富保值为主。  相似文献   

7.
以赣州市居民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对赣州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持有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论述了影响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构建了基于Probit的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回归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决策者文化水平、决策者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房产持有状况四个因素是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持有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决策者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风险型金融资产持有行为影响不够显著。房产投资对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持有行为存在正向作用,对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投资不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赣州市居民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对赣州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持有状况的调研和分析,论述了影响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建立了基于Probit的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回归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决策者文化水平、决策者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房产持有状况四个因素是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持有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决策者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风险型金融资产持有行为影响不够显著。房产投资对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持有行为存在正向作用,对居民家庭风险型金融资产投资不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茉楠 《金融博览》2011,(10):20-23
背景回放自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起,国内就陆陆续续出现了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2010年,我国GDP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突破6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背后,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0.
王宇涵 《金融博览》2010,(16):72-73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家庭的财富急剧增长,个人的钱包也变得越来越“充实”。据统计,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26万亿元。这表明在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选择中,储蓄存款仍然是首选。  相似文献   

11.
全球流动性的变化 自2002年以来,全球外汇储备(含黄金储备)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球储备大约为5.67万亿美元。此外,据一些市场参与者估计,主权财富基金(SWFs)数额高达3.1万亿美元。如今世界主权国家持有的外国资产总额已超过7.6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额的15%)。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外国持有的美国证券总额几乎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12.
家庭金融资产持有与居民收入阶层变化密切相关,家庭个体特征、教育与金融素养、信息获得均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产生影响,但近年来金融体系中最大的变化是数字金融的发展,投资便利性大大增强,投资体验不断提高,居民随时随地即可完成金融投资。因此,本文从金融供给侧角度,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持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影响了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并提高了风险资产投资占比,其中数字金融对农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更大,发挥了普惠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债是居民持有的重要金融资产,居民对其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会影响国债的发行规模,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总结了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规律。并考察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国债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的地位,为此为基础,对“十五”期间政府面向居民可以发生国债的规模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一、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银行业积极推动个人理财业务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1.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私人财富不断积累。近20年来,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截至今年7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8.3万亿元,与此同时,还有数目不小的资金积淀在股市及其他投资市场中。在国内个人金融资产这块“蛋糕”中,资产集中化的趋势也较为明显,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一个稳定的高收入富裕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瑞士有着发达的银行产业,并且是其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瑞士金融产业创造了瑞士GDP的14%,银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同样属于金融强国的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两倍。2004年底,瑞士人均金融资产超过165000欧元,在岸(onshore)金融资产总计超过1万亿欧元,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offshore)金融中心,持有全球30%的离岸货币,总额接近2万亿欧元。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城镇家庭可分为五种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的差距已大幅度拉开。经济专家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将目前中国城镇家庭分为以下5种类型:贫困型家庭: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户均金融资产仅3000元。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完成了“从生存型到温饱型再到小康型”的三级跳跃,城市居民家庭财产逐渐成为社会财产构成的重要一极。统计调查显示,到2002年6月末,城市居民的家庭财产户均总值为2283万元,其中,房产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金融资产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9%,其它资产占172%。居民家庭财产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财富观念的变革和理财意识的增加,并直接表现为居民金融资产数量的持续上升以及金融资产需求的增加。截止2003年末我国城市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总量中,储蓄存款占737%,…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GDP增速达10.4%。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全社会资金流量规模继续增长。主要特点是:当年中围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摸明显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融资格局改善;住户部门资金盈余水平提高,受实际利率变化影响,实物投资和负债形成减少,金融资产形成增加;政府部门从1992年以来第一次由资金短缺部门变成资金盈余部门,财政存款增加较多,国债数量有所下降;企业部门资金融入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增金融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平稳;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较快,保险业务平稳发展;对外净金融资产形成扩大,中国资金净外流规模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房价的快速增长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家庭住房财富变化如何影响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事关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探讨住房财富变动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住房财富上涨显著提高了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及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以地区房价结构性突变作为住房财富变动的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论依然稳健。住房财富效应对男性、中青年人以及低于本科学历的人群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两年火爆牛市的拉动,刚满10岁的中国基金业已迅猛成长为股市投资力量的“一哥”,拥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在数量上,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昕持流通股市值已占据沪深两市的半壁江山。2007年10月15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给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第47届年会的贺信中提到,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市值达27万亿元,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超过49%。在速度上,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从0到1万亿元,用了整整9年,但从1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不久前,中国的基民甚至创造了共同基金单日认购资金超过100亿美元的世界记录。截至2007年10月底,国内59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总规模为2万亿份,基金资产净值达33万亿元,分别为年初的2.8倍和3.8倍。遗憾的是,流动性过剩“喂大”的基金业,前一段时间的表现差强人意,人为制造紧俏局面、误导性营销、恶性竞争和盲目扩张等情况为市场所诟病,令管理层不得不连下“猛药”,以免机构投资者群体“走火入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