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贾平凹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多产作家,浓重的商州情愫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纵观贾平凹的作品,其小说中有着很多相同或相近的情节。贾平凹小说的相通之处突出了贾平凹的小说中独具魅力的商州情愫。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化社团是根植于人民大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组织,具有联系大众、服务大众、教育大众、娱乐大众的功能,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文章通过对南宁市邕宁区民间文化社团活动情况的调研,分析民间文化社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发挥民间文化社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剑 《中国西部》2005,(1):46-53
在我眼里,朱林就像一个“游侠”,或者说像一个驰骋在本职工作和摄影、写作之间,不断追求精神自由和文化品味,有侠义心肠的“骑士”。那么,谁是朱林?何谓“游侠”?说来话并不长。  相似文献   

4.
姚青群 《魅力中国》2010,(11):100-100
贾平凹的很多作品都关注农村人进城务工的问题,例如《白夜》,《废都》等,然而《高兴》这部小说不同于以往,《土门》反映的是城乡二元结合部的变迁,《废都》表现的社会转型期城市精英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对于《高兴》作者将文学触角延伸到了城市最底层的人物身上。贾平凹的《高兴》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生存状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刘高兴这个处于社会底层人的形象,从小说本说可以看出,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城市对异己的排斥,导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5.
卢蕊 《魅力中国》2011,(18):104-104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品,为作家带来了名誉和地位,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这本书写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触及到人性深处。《在路上》所纪录的并不是两个社会边缘人漫无目的的流浪,而是其精神追求和成长。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在路上》的狂欢化特点,对话和未完成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揭示其叛逆的生活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和成长。  相似文献   

6.
水皮 《新财经》2003,(7):14
陕西作家贾平凹是水皮最喜欢的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所有小说,水皮都曾拜读;贾平凹的所有作品,水皮都有觅藏。在水皮的心目中,贾平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50年左右出一个。50年前是沈从文,50年后就是贾平凹。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1979     
一个胶卷,两个啬皮,20年尘封往事一朝重现……历史并不是一个随便让人打扮的小姑娘,总会有几分真情存在其中…… 前些日子翻箱倒柜,对书房来了一次清理。在一堆乱麻似的书稿中,无意间翻出一个旧信封撕出来一看.有一卷120胶片。长长的十二张胶片上,尽是贾平凹和他亲友的合影。包胶卷的一张纸是贾平凹写的《群木》小说社社章。社章后面。贾平凹用铅笔记者他“79年发稿”的惰况。胶片没有剪开,十二张还连在一起,包胶卷的纸也墨色如新。这些东西。贾平凹手中肯定没有了。 遥远的记忆告诉我,那大概是1979年秋冬,贾平凹借我…  相似文献   

8.
姜波 《理论观察》2001,(1):33-35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引人注目的作家,他在新时期连续推出一批文化探索小说.其中<废都>、<高老庄>、<怀念狼>三部小说对现代及现代背后的传统进行了深刻的理性反思及内省,展现了贾平凹对两种文化选择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怀念狼》是作家贾平凹先生一部具有浓厚象征意蕴的小说,它通过寓言象征,暗示着深层次的象征意蕴:敬畏生命、拯救人类家园.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同时,探求整个人类的精神归宿,从而于有限中展现象征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10.
对施蛰存志怪小说中引发恐惧的女性形象、鬼怪的设置、回忆性的男性叙事特征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认识到施蛰存志怪小说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用一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中心的科学话语对传统志怪进行猛烈分解,使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精神追求在崩溃,从中建立现代文学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11.
<正>我特别喜欢读贾平凹每一部小说后面的后记,后记的文字跟他的小说文字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他的小说文字隐藏了喜怒哀乐,是克制的质朴和简约;后记的文字虽然也是质朴的,但却是所有喜怒哀乐都流露,是抒情的。这就是小说和散文的区别了。读贾平凹的小说,每次都像经历一场干旱,面朝黄土背朝天,而读到后记,仿佛是春风拂面了,终于有了水,解了渴。贾平凹在《带灯》的后记里说自己写作《秦腔》《古炉》的写法跟巴塞罗那足球队的踢法相似,是繁琐、细密而眼  相似文献   

12.
李倞 《黑河学刊》2007,(2):42-44
毕淑敏的创作风格自然纯朴,多用亲身经历布置写作背景,以其博爱的母性视角关注生命,悉心呵护人的心灵。她从不急功近利追求商业利益,始终坚持原创精神,以其自身的生活感悟和文学灵感,创作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废都》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部轰动当代中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小说在1993年出版时被媒体炒得不亦乐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争购《废都》。当时,许多人读罢此书都认为,《废都》的走红是因为其中有了性描写。与通俗小说不同的是,该小说的一大发明就品在性描写上用了省略符号方框,但明显有对我国古典小说《金瓶梅》的情节场景套用的痕迹。人们对于贾平凹如此地热衷性描写深感不安甚至不快。而且,从此之后,国内的评论界对他的其他新作再也没有热衷起来。原因之一就是从他的作品《废都》中人们看到了作家向“流俗”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  相似文献   

14.
《旱》是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著名的毁灭世界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生态预警小说。以生态批评为依据,分析作品中表现的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破坏,意在引起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在反思与批判中唤醒人们追求和谐自然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三个代表作之一,是他晚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道德上的艺术追求和思想探索性,显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个人良心上的巨大遣责;二、个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三、在会上不以暴力抗恶;四、在社会思想上提倡博爱。小说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生活遭遇的描写表现了自我完善的道德意识和高尚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语言历来就是民俗的主要载体之一。陕西作家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人的小说,通过人物对话中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语言,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将其外貌与内心世界刻画出来,将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表现出来,从而展示出陕西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李春娟 《魅力中国》2014,(6):291-29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政府保证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基本文化权益主要依靠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社区群众文化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服务。那么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如何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务必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曜  段克和 《老区建设》2011,(20):40-4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发展和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民间文化人才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基层文化事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因此,科学分析江西民间文化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提出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建议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国庆节前夕,西宁火车站,青海油田工会主席等人把作家贾平凹送上了东去的火车。此前8 天时间,贾平凹从敦煌进入柴达木,翻过当金山,从冷湖到花土沟,穿越花格输油管线,长驱2000 公里。这时的贾平凹正在病中,血压升高、头痛胸闷、牙床肿、脚痛,可他的精神依然很饱满。火车快要启动了,他还和送别的人们眼含热泪,一一拥抱。柴达木石油人以及他们身上的柴达木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这位著名作家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间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承载着族群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沉淀民间大众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与民间智慧。然而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民间文化面临着生存困境,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形成民间文化保护的制度体系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