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探索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可为提升城市生态空间服务效能和推进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及决策支撑。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为案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过程,并援引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探索其演化机制。分析表明,西溪湿地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呈现出旅游景观及配套服务用地、高端居住、商业服务业及交通用地持续扩张,农业、工业及村居用地持续缩减直至基本消失的时序特征,依次经历了“轴向蔓延”“核心-边缘”和“圈层+扇形”的用地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从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看,上述演变过程的形成是多阶段、多主体在特定城市发展导向下适应性地构建土地利用行动网络,促成所在地域空间定向转型的结果。文章认为,为促成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正和博弈,应在健全刚性生态约束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化地挖掘优质生态资源及其所处自然、人文环境的休闲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劣。为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的成因与驱动因素,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衡邵娄干旱走廊200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衡邵娄干旱走廊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94.22%,但近20 a来林地与耕地面积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增长导致城镇化加速,造成了建设用地的面积激增,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林地。同时,干旱缺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区域耕地面积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因素作用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从“优”降为了“良”。  相似文献   

3.
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旅游化与乡村土地利用”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还较为欠缺。本研究基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旅游转型的现象观察和文献梳理,提出“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系统解读,从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发展3个视角,以及发展阶段性、主体多元性和系统复杂性3个方面归纳阐述了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效应特征,通过引入“情境—结构—行为—结果”框架对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论如下:乡村土地旅游化利用受到地方性、价值观和制度安排的情境条件约束,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资源结构、利益主体结构、治理力量结构、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组成,行为过程主要由政府、社会和农户三大主体根据各自利益诉求和共同利益协同进行决策,呈现出土地利用多功能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的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张家界市22年来旅游发展的效率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该市22年来的城市旅游效率只有2006年、2007年和2012年达到有效,说明多数年份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在各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水平较低,但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水平相对较高.规模效率与总效率的相关性强于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说明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投入规模是决定张家界城市旅游效率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以2000年左右为界限,张家界城市旅游的效率可以划分为快速增长期和相对稳定期两个阶段.随着资源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要素投入获取更高生产效率的空间逐渐收窄.研究认为,不同阶段对资源投入利用方式的差异是决定张家界城市旅游效率水平的关键,而这种特征正是人地关系相互影响的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5.
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概念,并将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周期划分为快速、平稳、创新和分化4个阶段,以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为测度旅游城市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利用张家界1989~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时序演变特征,并进一步从静态和动态分析了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989~2010年张家界旅游城市化响应强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呈现阶段性演变特征;从静态来看,张家界人均GDP、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建成市区面积和市域旅游开发强度与旅游城市化响应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6、0.8841、0.8405和0.7928;从动态来看,对旅游城市化有影响的因素按照影响大小排序为:人均GDP>人均建成市区面积>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市域旅游开发强度。  相似文献   

6.
讨论旅游业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很有必要,一些重要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一、旅游用地供给问题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均土地资源并不富裕的国情下,资源环境过多耗用,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这使得在旅游需求开始升级时,旅游业用地进入约束不断增强的供给时期.进入"十二五"后,我国旅游用地需求规模持续扩量,在旅游消费升级需求引致下,旅游发展地区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特别在经济下行情况下,旅游发展用地需求不减反增,一些地区投资规模大、用地多的项目多涉及旅游,不少是上百亿的超大项目.用地需求呈现出与旅游关联的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多,形态各异的旅游新业态用地多,且用地规模大、结构复杂、乡村区域布局多、投资急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土地供给方式却出现一些变化,经过经济高速增长后,许多地区新增建设用地空间不多了,逐渐进入存量供给模式,需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这使得保障旅游项目用地时,往往是捉襟见肘.旅游用地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的问题怎样解决?  相似文献   

7.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资本、技术要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相对较小,比较突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是土地.在全国一些重要旅游目的地,土地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更为明显."十二五"期间,海南旅游建设用地需求量占同期建设用地需求总量的37.1%;云南旅游建设用地需求量则占同期建设用地需求总量的36%.而在实践中,一方面,大量旅游项目由于缺乏配套的用地安排和相应的土地政策难以"上马";另一方面,不少旅游项目要么因违法建设受到处罚,要么因处于土地管理的"灰色地带"而无法做到"恒产者有恒心".如何解决旅游用地发展这个"痛点",明确旅游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既关系到旅游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涉及国家土地管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2005—2018年张家界旅游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综合发展水平上,旅游城市化水平加速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序上呈先增后减的“倒V型”变化趋势,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中心-外围逐步升高的发展态势。(2)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来看,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呈倒U型发展趋势,由极度失调转化为优质协调继而又变为轻度失调,两子系统发展不平衡、不稳定。(3)就影响因素而言,旅游城市化系统中的公路旅客周转量、城镇污水处理率和星级酒店数量对耦合系统影响最大,同时生态系统中各服务功能的作用力均较高,旅游城市发展必须将生态保护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
城市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个理论评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薛莹 《旅游学刊》2004,19(2):50-54
在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已有基础上,评述两个基本问题。从城市地域对城市旅游的限定上来理解城市旅游的涵义;从产业一城市理论、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理论来理解城市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后提出对城市旅游研究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金山 《旅游学刊》2013,(11):42-49
在世界城市建设的背景中,北京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被定位为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文章结合世界城市的内涵,分析了世界城市与旅游业的关系以及北京的差距所在,最后提出推动旅游产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旅游总部经济、努力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等未来北京旅游建设的重点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是否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否的关键,本文运用TOPSIS法对杭州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5年期间,杭州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逐年递增,随着时间的变化,杭州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2005年的协调系数为0.8631;随着城市化和旅游发展的成熟,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逐渐优化,杭州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已由2001年的较不协调跃升为2005年的非常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2.
游客满意度是衡量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掌握和控制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城市旅游发展和管理越来越关键。国内外研究综述表明,城市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尤其对城市特征因素的研究。城市特征是城市旅游的必要组成,作为客观因素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不言而喻。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二元Probit离散选择模型计量法,以长沙市477名游客的现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特征、个人特征和旅游动机三大变量下10个影响因素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假设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Probit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研究假设得到验证;研究结论表明,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绿化水平、环境保护水平、旅游资源丰富程度、游客月收入、游客是否主动到访等因素对城市旅游的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其中,游客主动到访因素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最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作用最小。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使城市管理者更多关注城市发展与旅游质量,最后,从满意度改善系统、城市要素建设、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游客营销引导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家界旅游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设计了旅游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地位指数和产业结构升级系数3个指标,依据1990~2007年张家界有关统计资料,揭示旅游业发展在张家界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带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进轨迹及特征.在定量测算张家界产业结构升级系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系数与人均GDP增长率的关系,揭示了旅游开发从先富区到又能富民的过程.本项研究为张家界市和同类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乡规划视角的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直以来,我国对旅游用地的概念界定含混不清,由此带来了旅游用地分类标准不科学、取得手段不规范、旅游用地低效利用以及滋生土地寻租等问题.在当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上述问题的负面性越发凸显,基于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目标的旅游用地审批成为规划管理的重点.如何将现有具有显著法律约束或政策约束效力的用地分类标准落实在旅游区或旅游景区规划方案之中,需要超越关于旅游用地研究的学术性、技术性和制度性三大难题.因此,本文首先对旅游用地的概念与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综述;其次,在北京市城乡规划框架下,分析了北京市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旅游用地的分类需要以旅游用地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分析为基础,尽快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最后,以北京市新城规划为例,提出了旅游用地分类和管制标准的3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玉玲  王萍 《旅游学刊》2014,(9):120-128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灵魂。由于对青岛城市定位明确,历史上,国民政府在市政建设的同时,主观上对旅游方面给与额外重视,并加大建设旅游设施比重。这为1922~1937年间青岛的市政建设、旅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客观环境和有利条件。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旅游景观和旅游相关条件日益成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使青岛旅游繁荣,达到1949年前的最高峰。文章涉及社会学、旅游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引用很多青岛档案馆收藏但未出版的档案资料,检视1922~1937年青岛城市建设与旅游现代化之关系,梳理青岛旅游业演变历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对于推动当今青岛旅游业、乃至全国滨海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与社区居民生计的耦合是认识人类社会-陆地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新视角.文章以大连金石滩为例,采用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过去20年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当地社区居民生计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度假区当地社区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和效益与当地社区生计模式中在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总体看,土地仍然是决定当地社区生计的决定因素.这种变化从生产性要素(农业生产)向非生产性要素转变(房租出租或价值提升).在过去20年,金石滩土地利用-生计模式的耦合协调程度尚处于可接受状态,维持均衡,但仍存在较大的可优化空间.基于此,该文认为,旅游度假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居民生计资本配置方式,从而实现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现行旅游用地有关标准 作为旅游用地的规划和审批依据,有两个现行国家标准,即住建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标准》)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以下简称《规范》)的"风景区用地分类表". 在《标准》中对于旅游相关用地的描述较为简单,缺乏专项旅游用地类别,其中,涉旅条目如4.4.2工矿城市、风景旅游城市以及其他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其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3.3.2在H建设用地大类之下,只在H9其他建设用地中类提及旅游相关专项建设用地"除以上之外的建设用地,包括边境口岸和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管理及服务设施等用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属于"公园绿地"(G1);3.2.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内的"非建设用地"(E)按土地实际用途归入"水域"(E1)、"农林用地"(E2)或"其他非建设用地"(E3).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具体指标,对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该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对于该地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水环境、声环境以及土壤土质这五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探究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增强城市旅游功能、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TOPSIS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9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值的变化总体呈现递增态势,伴有较小波动。从城市层面而言,郑州、洛阳、开封是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西部省界沿线的灵宝、济源、沁阳、辉县等地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依据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测评结果,可将河南省城市划分为高度协调型、中度协调型、低度协调型和微度协调型。根据指标性质可将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城市社会发展环境,其对两者间协调发展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设与发展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兼顾城市功能与旅游功能,城市建设既服务旅游者服务当地居民,旅游城市既是旅游目的地有充分发挥集散地的作用,是摆在旅游城市发展建设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旅游城市建设中景城一体化的思路,并以昆明为例,提出了建设"景城一体化"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七项条件、六个要素、八项内容及五条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