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未来十年我国的就业矛盾仍十分尖锐。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镇富余职工以及新增劳动力构成了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大军;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市场需求疲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使我国未来新增就业岗位的数理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保持经济的较高增长,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劳动参与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专业银行正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但目前,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经济与金融运行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还有许多困难。作为专业银行,当前一方面应从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做起,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中,妥善处理好诸多关系,从而积极为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市的经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已经在就业领域日渐显现。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新增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新成长就业人口、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就业问题交织,  相似文献   

4.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数量表现为可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体发展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粗放和集约两种形式。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逻辑角度看,经济发展方式总是不同程度地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这是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吸纳,从而提高了科技含量的结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资源禀赋特点,造成按科学发展观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与就业的“两难”选择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必须实施一套以教育和公共事业为主的有利于人力、物力资源开发利用,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教育等因素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发展乡村经济,拓宽就业空间;政策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推进制度创新,改进就业模式;将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失业和就业不足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有的已成为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源,甚至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引发了社会动乱等。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就业问题,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就业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3.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4.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5.拓宽工作思路,转变就业观念。6.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及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辽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持续走低,2009年主要就业指标均好于年初预定的任务目标。但仍存在着劳动力供需缺口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非对称、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农民职业培训不足等问题。其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水平低、劳动力市场功效弱、就业政策实施中的障碍。制定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路径是提高技能、拓宽渠道、强化保障。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总量相对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扩招超越了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就业观念的相对落后等。对策建议是按照教育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发展高等教育;推动以扩大高校自主权为趋向,以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办学主体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因而就业也就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和成因,政府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立法;强化劳动监察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发展使城建投融资需求快速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更新投融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从计划型投融资体制向市场型投融资体制转变,从以间接投融资为主向以直接投融资为主转变。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样化与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了解农村的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农村正在发生六大转变。土地问题向就业问题转变当前,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正跳出土地去谋求发展的新空间。这股洪流推动了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就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不断扩大。但是,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情况来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就业快速增长,就业矛盾仍比较突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趋势较为明显。本文以山东为例,分析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产业差异和行业差异,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杨世兵 《发展》2004,(5):44-4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城乡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8.7亿,约占总人口数的62%;农村劳动力为4.8亿,约占总劳动力数的66%,其中3.2亿多为农业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从现有的农村资源情况看,农业生产只需要约1.7亿劳动力,其余1.5亿为富余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2004年城镇将新增劳动力9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万下岗职工和800万已登记的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300万人.按照2004年预期经济增长速度7%测算,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将在1300万人左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的深化期和社会转型期,就业矛盾突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长期关注并要积极解决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对建国以来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的辽宁农村经济来说,既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既有一定的转变基础条件,也有一些突出矛盾需要解决。实现上述两个战略性转变,对于促进辽宁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 一是由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所决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的确立,决定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并起到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就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看,虽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方面有很大进展,但在合理配置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就业路径与动力因由:基于低碳农业产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职业需求随着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就业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变化的历史路径昭示,在我国城镇化趋缓、农村劳动力绝对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以农业低碳化促进农业新的业态和新的分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锁箭  范一迪  李先军 《改革》2022,(11):130-143
结构变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核心议题,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随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劳动力供给压力日益加大,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为应对少子化和老龄化危机,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典型的劳动力供给政策组合试图缓解其负面影响。政策内容方面,各国主要采取家庭支持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注重对民众生育意愿和行为的引导,防范“少子化困境”造成的总就业供给不足;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平衡,优化社会就业结构并提升民众幸福感;精准支持市场主体,应对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发展困境。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应对我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少子老龄化应对的法律体系;从财政、税收、保险、津贴、住房等方面入手,形成有效的生育支持系统;积极引导就业,在发展职业培训的同时促进老龄人口再就业,扩大劳动力供给;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非正规就业等形式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建筑业劳动力需求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趋于增加;而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建筑业就业倾向的下降,建筑业的劳动力供给和其他行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这决定了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较高且将持续上升。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变化趋势会促使大型建筑企业经营模式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促使中小型企业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并最终提高市场集中度。  相似文献   

20.
亚洲“四小”的就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建立了较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果。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看,改革封建的土地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增加农业投入;对农产品实行合理定价;积极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都促使农业部门逐步释放出劳动力,而限制较少的户籍制度,则使农村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战略。推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外向型的贸易政策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重视对劳动者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都有利于就业量的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