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性语篇分析认为互文性不仅体现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特定的话语秩序和社会秩序。本文从转述话语入手对中关媒体的两篇英文新闻报道进行互文性分析,以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体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文摘要是中外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写作应做到有效、可读,以实现交际意图。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写作应注意语步结构、各语步的实现、时态运用和转述动词等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3.
隐喻语际迁移在语言学习中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隐喻语际迁移认知层次的划分及其理据性分析反映出,语言相似性和语言相近性的认知关系是从一个源域向另一个目标域发展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感知变化以达到对目标域的认识.语言相似性和语言相近性不仅标示出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是语言学习据以运作的重要机制,这对语言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的体验性到"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体验观揭示了语言是在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相互体验中,通过认知加工成型的,现实、认知、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作为认知的主体和文化的创造者,人在语言的形成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为"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语言体验性为"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三点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亲身体验;在学习语言内容中侧重形式与意义的理据性;语言学习要与文化相结合,培养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5.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语义系统网络,并通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提供意义潜势。意义的选择体现对形式的选择。人们在对语言进行选择时,是同时对语言的三大功能中的子系统进行选择来表达和加强意义。本文将从及物性、语气、情态,主位结构和衔接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索尔·贝娄的开篇之作《晃来晃去的人》的文体特征以及由此表达的主题意义,真正实现形神合一。  相似文献   

6.
译者如果不具备敏感的语境意识,便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语境中千变万化的语言。本文援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揭示语境作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决定语言的意义和功能,阐明翻译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语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认知语境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认知化结果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一词多义几乎是所有语言中既重要又普遍的语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的研究局限于语言内部结构,忽视了外部因素对词义变化的影响,认为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巧合。认知语言学家把语言和心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类和客观世界的主观互动,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隐喻理论、转喻理论及意象图式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英语多义现象形成过程及其语义延伸机制进行剖析,旨在系统地探讨分析多义形成的认知机制及多义词相关义项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语言构成的三要素中,语义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最为深厚和广泛。语义的分类细度在语言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从不同的划分方面来进行多元性地阐释。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语义学(culturalsemantics)是通过研究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从而来揭示出文化与语义的作用规律。因此本文将设定在文化语义学的角度,从文化的习俗、社会阶层和经济形态、价值观以及认知方式这四个因素入手,同时结合一定的有代表性的文化语义实例来阐述文化对语义分类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认知主体在体验外界以及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了范畴、意象图式,并通过隐喻等手段获取意义。整个认知过程强调了体验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用混沌学理论解读认知语言学的这些概念,可以发现原型是范畴中的奇异吸引子;意象图式具有动态开放性;隐喻始源域和目的域间具自相似性;意义和语言形式间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确把握公文文体语言使用规律,要区分清楚它与文学文体的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是由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总体差异决定的,在比较中认识公文语言的所指功能和它具有的单一性、明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词汇是语言习得的基础,词汇教学是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二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方位词"上"在中英文中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们语义表现出的异同体现了两种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方位"上"的认知异同。这也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现象的不对等性和文化的空缺现象。通过对英汉方位词"上"的语义进行认知对比分析,必然有助于理解这一现象,并有助于推进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与服饰相关汉语歇后语是汉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文章结合服饰文化背景,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服饰歇后语的意义构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例验证该理论框架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对服饰歇后语意义的构建过程进行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4.
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表现在语言的词汇、语法、语用、文体以及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模糊性等各个方面。商务英语翻译既要力求准确,又要坚持忠实,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成为翻译的矛盾。本文主要阐述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着重介绍显化和隐化的概念,以及其产生的因素,分析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显化和隐化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各种语言间的"比较"存在着认知的相似性和表现的差异性,比较范畴的研究对语言研究,尤其是语法研究和语言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认知语法中的凸显理论对英汉比较句式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发现:英汉比较句式中的比较项都在生成过程中得到了凸显;英汉比较句式的语序即被比较项的位置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缘于英汉比较句式在语义生成过程中凸显方式的区别;英汉在语言形式上的这种差异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工具,它利用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或创造相似性,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和新的认识,把一种概念转化成另一种概念,从而荻取语篇的连贯性;当一个语篇多次使用隐喻,并且隐喻突出了语篇主题时,便可以说隐喻构成了语篇的文体。本文从隐喻的产生,隐喻连贯功能和语篇文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分析文本中的隐喻所隐含的性别歧视含义。从而揭示妇女在求职与工作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  相似文献   

17.
Langacker认为可以用认知参照点解释语言现象。翻译作为语言和思维的活动,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其具有解释力。应用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典型性的文化因素、转喻、代词和定冠词进行翻译,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增加译文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口译能够促进语言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对日常生活、重要会议及外事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译员能否以清晰流畅的语言把交谈者的思想准确无误地转述过去,是谈话或谈判能否顺利进行关键.笔者从译前准备和口译期间两方面着重探讨如何做好英语口译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中,功能、前景化和相关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而功能是核心。文体中往往以取得合适性为评估标准。运用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结合各种不同文体进行分析,可看出不同的文体在形式上不同的表现,都是为了在反映情境的所有意义方向取得最佳效果。而情境的既有意义都通过文体功能、前景化以及互动的相关性层面化表现出来,从而最终达到文体的合适性。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人类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的模糊性会反映到语言中。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