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我国经济将面临着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受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将明显放慢,国际贸易增长也因此大幅回落,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上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仅为2.2%左右。这与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1998年接受,更为严重的是,在此次全球经济放缓中,以往轮流充当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增速都将放慢,其中居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美国和日本经济还有陷入衰退的可能,进一步加大了今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2001年,由于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衰退,欧盟经济疲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需求大量减少,我国外贸出口遇到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扩大出口政策措施,我国进出口继续保持了增长,从2002年外经贸运行看,形势可能有所好转,但不容乐观,我们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努力扩大出口,大力整顿和规范外经贸秩序,确保外经贸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     
美经济学家预测明年经济增速将放慢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会日前公布的对37位经济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明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从今年的3.8%下降到2.7%。这些经济学家预计,明年美国的消费开支将开始降温,企业对新厂房和设备的投资增速将有所放慢,住房建筑活动将收缩。大约95%的经济学家认为,明年亚洲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因此对美国商品的需求将增加。但由于进口继续上升,出口增长加快仍不足以阻止贸易逆差的扩大。尽管如此,明年外贸逆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牵制将大大小于今年。这些经济学家还预计,明年美国的失业率将从今年的4…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美国经济于1998年增速放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的影响程度迄今仍是一个未知数,各方的估计也有较大出入去年夏季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爆发时,美国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但不久  相似文献   

5.
据业内人士预测,1998年,全球镍市场仍将处于供略大于求的状态,镍消费量可能在89.7-95.3万吨之间,而供应量大约在叨.6-96.2万吨。俄罗斯的出p及亚洲的消费仍是1998年镍市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及全球经济速度的放慢,可能会同时影响谋的生产和消费。全球57%的镍产量集中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近70%的镍消费集中在欧洲和亚洲。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明确表示1998年不锈钢产量提高17%,将带动其消费量增加4.5%。俄罗斯和古巴的镍出口一直是影响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目前拥有的废杂镍…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2014年春季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各国高级财政官员对全球经济前景给出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好的预期:全球经济增速回升、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强劲、欧洲前景向好。然而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重新考察现状,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新兴市场增速放缓、中国影子银行风  相似文献   

7.
亚洲金融危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纯 《亚太经济》2000,(5):15-19
亚洲金融危机历时已经3年有余,至今尚未完全复苏,这给人们什么启示呢?本文透过亚洲金融危机,从IMF角色、美国全球经济霸权、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国际经济秩序等5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2日】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之一: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世界 全球金融危机的高峰似乎已经过去: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回升到8.9%,美国道琼斯指数再度突破10000点。世界经济已经开始从危机中复苏,至少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9,(39):33-34
亚洲开发银行(ADB)在发布最新预测时称,尽管美国和欧洲经济复苏缓慢,但亚洲将带领世界走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世界银行发表的《2005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指出,2004年是全球经济增长强劲的一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创下了30多年来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的经济复苏得以加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国和亚洲,尤其是中国:而且经济复苏的范围也得以扩大,拉丁美洲出现了回升,日本经济在加速,同时欧洲也处于温和的复苏之中。在有利的全球经济环境和强劲的国内经济表现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2004年吸引国际资本比2003年有所放慢.以以下四大因素表明,世界经济正在放缓、减速,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006年。  相似文献   

11.
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当下出口导向战略的可持续性问题。当前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属于粗放型、出口产品可替代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贸易战略。该战略没有显著提高中国贸易福利,还经常遭遇贸易摩擦的困扰,尤其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因此,当下的中国出口导向战略不可持续,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2.
赵伟 《浙江经济》2010,(5):20-23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显然已经露出了复苏的强烈“曙光”。自2009年二、三季度开始,先是日本和欧元区,而后是美国,三个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相继摆脱负增长,显现出复苏的迹象;到第四季度复苏迹象进一步强化,且明显扩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较大幅度的短暂回凋之后,呈强劲反弹势头。到2009年年底,增速已然恢复到近乎“超高速”的水平,四季度增速几近11%。乃至有分析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再次过热了!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弄经济论坛报告指出亚洲经济开始复苏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在纽约发表的《1999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亚洲地区在经过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开始复苏。这份报告说,外国短期资本从亚洲地区撤离后,现在又开始回到这个地区,因此该地区的经济看来正由紧缩转为复苏。报告称,在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前,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将若干亚洲国家的名字排在前面,显示亚洲经济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报告表示,如果亚洲地区经济在今后几年内复苏,并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那证明以前发表的数据是正确的。但亚洲经济增长也可能会滞后…  相似文献   

14.
一、2000年全球经济及2001年发展趋势1.基本概况。世界经济经过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后,伴随着全球贸易的迅猛扩张,经济复苏强劲回升。据测算,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1%,为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趋于稳定,世界经济增速有所放慢,但仍然达到3.6%的增长水平。这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目前在发达国家,与信息通讯技术有关的投资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正  相似文献   

15.
《海外经济评论》2006,(42):23-24
【英国路透社10月2日】亚洲经济体担心其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急剧放缓,开始将眼光转向其它地区。幸运地,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在美国经济降温的同时,欧洲经济正出现复苏的迹象,且对亚洲高科技产品和药物等商品的需求正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6.
张茉楠 《中国报道》2012,(11):44-45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比“二战”后任何一次复苏都要缓慢得多。时隔两年之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第三次踏上了量化宽松之路(QE3)。短期内,QE3会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市场产生良好预期和提振作用,但中长期看,随着美国将所面临的压力转移给世界,其对全球及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7.
平力 《开放潮》2001,(5):56-57
毫无疑问,经受1997、1998年经济危机后的亚洲,经济复苏源于受美国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出口增长。这种“被动的信息技术经济化”,使得亚洲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甚至有些国家对美国经济形成依赖关系。加上对信息技术社会的高风险、高回报性质准备不充分,整个亚洲经济前景中潜伏着大量不稳定因素。如今,美国一伤风,亚洲就有感冒之虞。 “被动的信息技术经济化” 饱受1997、1998年货币危机之苦的亚洲各国经济,1999年进入恢复期后,在考虑经济动向时,大都把目光盯着出口的动向。 亚洲各国的出口增加很大一部分集中在…  相似文献   

18.
受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影响,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低迷,价格总体呈现震荡偏弱的走势,并显示出能源金属类价格下跌明显、黄金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农产品受极端天气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等特点。影响未来大宗商品市场的宏观因素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信心逐步建立2012年,世界经济呈U型走势,虽然全年经济增长放慢,但年底已显现触底回升迹象。中国经济第四季度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投资、消费、出口均有所改善,工业生产逐步加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回荣枯线以上;美国房地产和就业市场在年底回暖迹象也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全球开始经济衰退,并发生了金融危机。5年过去了,可是世界经济仍然没有完全复苏。西欧国家和美国都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受害国。目前这些国家的失业率依然高居不下。特别是欧元区经济体的经济疲软一直向其他地区蔓延,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日本《钻石》周刊6月13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亚洲经济已经不可能保持“无通胀增长”。亚洲再次实现出口和投资的良性循环、重现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V”型复苏的条件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