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基于能源回弹效应相关研究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从能源回弹效应的提出与界定、理论机制、经验证据和限制政策四个层面,对国内外有关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演进与经验证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研究发现:(1)从研究框架看,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这两类研究,在各自所拓展的研究方向上正殊途同归于对宏观经济层面回弹效应的探究;(2)现有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主要局限是,未能对能源效率的内生化处理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理论和现实的解释力;(3)对回弹效应的有效限制必须通过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措施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无论从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还是从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来看,节能减排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将能源效率政策视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与此相关的能源回弹效应却对能源效率政策提出了挑战。本文研究了能源回弹效应的内涵和分类,并对影响回弹效应大小的因素进行了探析,指出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影响直接回弹的重要因素,能源消费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和替代弹性是影响间接回弹的重要因素,微观层面效率改进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影响宏观回弹效应的重要原因。同时本文总结了国外和我国回弹效应的经验研究结果,虽然没有一致性结果,但是回弹效应在我国是显著存在的,而且在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部分省份可能存在逆反效应。最后本文就如何应对节能减排要求和如何减弱回弹效应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效率的提高一般会引致能源消费的增加,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未使得能源消费减少,反而使得能源消费增加,这是能源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研究和关注的所谓能源回弹效应问题.本文从宏微观层面简单梳理了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指出国外文献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国内文献注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关于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的研究较多,理论机制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4.
刘朝  朱于珂  覃昌雄 《技术经济》2019,38(4):114-128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与空间误差修正模型测算公路交通长期和短期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公路交通能源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时间差异,以能源服务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能源回弹效应值较低。长期内,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9.16%~10.14%与23.44~25.8%;短期内,客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不显著,货运交通能源回弹效应为13.72%。能源环境效率提升所带来的能源节约并未被能源回弹效应大幅度折抵。以能源服务对燃料价格的弹性作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度量指标,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短期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68.22%与71.68%。能源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显著:长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365%,货运周转量增加0.68%;短期内,邻省燃料价格每下降1%,本省客运周转量增加0.4119%,货运周转量增加0.6977%。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使用经过LMDI改进后的面板数据模型从省级层面对中国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并进行面板聚类分析,发现中国能源回弹效应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不同波动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影响,中国各地区能源回弹效应出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能源消费地区,这些省份同时也是主要的能源输入地区或能源相对匮乏地区;二类是资源构成较为单一、能源消费量较少的能源输入地区;三类是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能源输入地区;四类是经济欠发达的能源主要输出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节能低效陷阱"及能源回弹效应曲线,认为能源回弹效应的强弱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及所处的经济阶段紧密相关:简单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导致显著的能源回弹效应,技术进步节约能耗的作用会被削弱,处于"节能低效陷阱"之中。文章构建了基于LMDI方法的能源回弹效应测算框架,对我国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有比较显著的能源回弹效应,回弹指数高于一般发达国家,处于能源回弹的Ⅱ阶段。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我国亟须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来从根本上抑制能源回弹效应,最终达到高效节能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为实现节能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能源政策,而回弹效应的大小影响着国家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关于能源回弹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系统回顾与梳理,识别出其包含的五个重要核心关注点:理论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以期实现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栩  张格 《当代经济》2016,(34):107-109
能源的回弹效应能够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能源的消耗.本文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于产业面板数据估算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运用2009--2015年主要产业数据实证对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回弹效应因产业而异,2009--2015年第一产业能源回弹效应较小,其它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回弹效应.最后,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改革等能源消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回弹效应与能源效率政策的重点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效率政策在考虑产业侧重时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还须从系统及结构的视角出发审视局部产业的能效提高对总体能耗的影响。本文利用CGE模型模拟分析了改善高能耗产业或低能耗产业的能源效率对中国总体能耗的可能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提高能效可降低成本从而促进能效提高产业的产出增长,因此尽管其能耗量有所下降但其中有产出增长带动下的能耗回弹,并在高能耗产业上更为明显;经济总体的能耗及能耗强度都更大幅度地下降,超出了能效提高产业自身能耗变动的总体贡献;形成反向的回弹效应并导致总体能耗进一步下降的原因是,能效提高产业的能耗下降抑制了能源产业的产出,减少了能源产业自身能耗以及能源转换中的能源投入,能源结构偏向于二次能源的低能耗产业尤其借助了这一反向的回弹效应;比较而言,低能耗产业能效提高的总体节能绩效优于高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11.
考虑能源回弹效应下,分析高碳产业低碳技术突变技术门槛,发现技术碳减排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门槛效应,另外还发现能源回弹对门槛效应具有显著影响。运用Hansen门限面板模型、结合CD生产函数的能源回弹模型发现:①不考虑能源回弹效应,高碳产业低碳化过程中的技术突变存在两个门槛;②考虑能源回弹作用,将减少为一个门槛,并且将延长高碳产业完成低碳技术突变所需时间。因此,为加快高碳产业低碳技术突变,有效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缓解能源回弹效应的影响,对能源回弹效应较大的高碳产业采取实时监控,对能源回弹较小的高碳产业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方式监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相互配合,在高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控制能源回弹效应。另一方面,市场手段和政府职能双管齐下,协助企业低碳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优化税收结构,弥补低碳技术升级导致的负外部性,完善高碳产业转移或市场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尝试对新常态经济内涵进行量化的基础上,运用指数分解法和索洛余数法分别测算了北京市经济新常态期间技术创新带来的分产业节能量、耗能量以及能源反弹效应,系统评价了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进一步预测了新常态下北京市2015-2020年发展趋势,以期为北京市及全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3年,北京市逐渐由新常态经济的“潜伏期”进入新常态期;希克斯中性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2000年之后技术创新节能量迅速增长,受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反弹耗能量和反弹效应呈波动趋势;经济增长越慢,技术创新的节能效应和反弹耗能效应越小;新常态下现有要素投入规模和结构决定了短期内北京市GDP年均增速不能低于4.50%,否则会由于经济增长过慢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抑制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两大理论作基础,一是经济学理论,二是法理学基础。在经济学方面,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为法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古典经济学为法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则直接为法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技术进步的浙江省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负荷分解模型,对浙江省1990年以来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及能源回弹量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对技术进步的测定采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劳动因素,以期更合理地体现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对多元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滞后差分变换,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实证数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节能服务外包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用能企业的节能服务外包决策进行研究,认为只有当用能企业预期节能服务外包后生产成本的降低大于由此而带来的交易成本时,才会选择外包这种方式。用能企业的节能服务外包决策受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机会主义、业务复杂性和市场竞争性等六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在单一外包商策略和多个外包商策略下用能企业所面临的交易成本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这两种策略的适用条件,并指出用能企业对外包商数量的选择取决于外包商的反应和双方博弈的结果。为了促进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降低节能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凭借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深入拓展,在SLM理论的研究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均衡分析的思路却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造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以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在生产关系的层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进一步解释。而剑桥学派秉持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形成的思路,无疑有助于解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如何"天然地"制造分割,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引入了讨论。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对上述理论进行评析、互动与拓展,可以为解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一个更有益的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劳动力、自然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急需培育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现有成果主要围绕技术基础、产业载体及政策制度等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模式展开,针对内在机理的探讨较少。从新兴技术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基础支撑作用、新兴产业载体释放经济新动能、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政策制度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大维度论述基本原理,系统梳理新兴技术聚合迸发新动能、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以及政策制度创新生成新动能3种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以推动技术引领发展、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和出台政策“靶向支撑”为核心的“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内在源泉,现有研究并未将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统一纳入创新能力提升分析框架,不能全面反映市场需求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效果。在理论模型推演出市场需求与创新水平存在关联性基础上,基于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双维视角,采用2004-2016年中国内地30省份面板数据,分别检验市场需求要素对研发投入和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市场需求既显著激励了研发投入强度,又明显提高了创新效率水平,培育国内市场需求对创新活动同时具备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激励;出口贸易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有利于创新效率提升;进口贸易与技术交易市场对创新活动存在数量和质量双重压力,是阻碍市场创新效力发挥的主要因素,降低二者〖JP〗的负面约束值得重视;现阶段我国创新活动仍表现为显著的“资本驱动型”特征,R&D人力资本投入数量很高,但贡献相对有限。上述实证研究结论可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通过启动市场需求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制定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能源效率指标进行分解,考察了1986—2010年间我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按贡献大小的排列分别是技术进步、投入替代变化与效率改善。总体上看,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要大于投入替代。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存在密切关系;(2)尽管地区间"能源效率缺口"绝对量在逐年扩大,但表现出一定的追赶与收敛趋势。能源效率的地区结构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3)在能源效率变化的三个分解项中,投入替代变化的差异是影响地区间能源效率差异的首要因素。以上分析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及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而且将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