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乐吉娜 《中国外资》2013,(13):22-23
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转型升级是主旋律。先进制造业代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承载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使命,但是,呈现出经济效率低、产业资源分散、内资企业竞争力不足、增长速度慢等问题。本文从市场结构层面,探索影响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16个主要代表国家18类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对外贸货物流结构的外推影响,利用DTW聚类方法研究三类密集型国别分布特点;基于国际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不同产业升级阶段国际收支结构性特征,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量化三类产业结构变动对收支结构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密集型占比提升对货物贸易顺差的支撑作用最强;服务贸易与技术密集型外贸流向呈现负相关;直接投资流动方向更多受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趋势的影响,投向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出现边际转折,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吸附能力明显上升,但仍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短板。为此,文章提出打通经济内循环堵点、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在全球产业键重构中建立新竞争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与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要是通过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两个主体进行传导,并最终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经营模式、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等途径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具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结果。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和业务融合度进行了测算,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产品与业务融合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最后提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蕾  蔡锐 《中国外资》2013,(16):182-183
集群理论主要强调内部企业间联系是实现集群升级的关键,全球价值链理论(GVC)认为跨国间企业联系是集群升级的关键。但集群理论忽视了外界的联系对于企业升级的影响,而全球价值链理论忽视了当地联系对于企业升级的重要性。文章试图将这GVC治理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联系起来,从微观企业入手,分析影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功能升级的潜在因素,并提出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资本的视角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阐释,指明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产业结构升级是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在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视角讨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运行机制,并根据1994-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随着资本市场规模日益壮大,对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变迁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对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国凭借自身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生产环节的结果,是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情况的,并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少的生产环节,利润空间小,抗风险能力差,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本文从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动力不足、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能力不够、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存在阻力三个反面,分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龚霞 《中国外资》2011,(20):211-212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国凭借自身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生产环节的结果,是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情况的,并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少的生产环节,利润空间小,抗风险能力差,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本文从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动力不足、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能力不够、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存在阻力三个反面,分析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成为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经过近30年国际产业的承接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形成较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其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集群种类多,分布广,但多数制造业集群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面临低端锁定,利润越来越少,甚至有发生集群转移的风险。中国的制造业集群如何摆脱低端锁定,突破升级阻碍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分析了杭州高新区通讯产业集群的成功案例,希望给中国的制造业集群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近几年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产业集群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不规范、高耗能、环境破坏严重、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产业集群急需得到升级。本文认为行业协会将是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主体,本文将以邵东行业协会的案例来探析行业协会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资本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炳胜 《上海金融》2006,55(2):50-52
本文根据1991年——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和产业结构有关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从资本市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视角,对资本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认为资本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但子市场贡献度迥异。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其次是具有滞后效应的债券市场融资,中长期贷款融资贡献微弱。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产业集群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产业发展不规范、高耗能、环境破坏严重、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产业集群急需得到升级。本文认为行业协会将是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主体,本文将以邵东行业协会的案例来探析行业协会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30多年对外开放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对外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了严重制约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系列问题,本文将从我国产业升级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常情况下认为碳排放强度降低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果,但本文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相关数据,基于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低碳、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定量分析了碳强度、TFP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影响,发现碳排放强度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变动对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影响,降低碳排放强度,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文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30多年对外开放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对外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了严重制约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系列问题,本文将从我国产业升级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我国为中心的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双向转移”,特别是制造业对外转移较为活跃,一方面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群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转移,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回流。企业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向外转移。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获取稀缺资源、获取先进技术以达到利润最大化,是我国当前产业对外转移的动机。此外,制造业低端产能过剩与中高端供给缺乏矛盾加剧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增加,高精尖进口产品回流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直接投资净流出增加;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放缓,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回流发达国家,导致流出压力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行业是逆向技术溢出的主要来源。以中国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实证检验OFDI逆向技术溢出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政府支持研发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在达到门槛值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负面影响显著增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越过第二门槛值后,OFDI逆向技术溢出仍显著抑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但抑制作用有所减弱;当与东道国技术差距较大时,OFDI逆向技术溢出显著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在低于门槛值时,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明显,达到门槛值后,负向调节作用显著增强。因此,中国应在持续优化OFDI产业选择与区位布局、提高先进技术吸收能力的同时,不断改善国内研发投入结构和财政科技拨款结构,推动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