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循环经济技术范式--"XR"原则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人们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说法。本文通过从“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循环经济”三个层面对循环经济微观、中观、宏观的技术范式“XR”原则中的X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并提出了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廖龙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8):151-160
创业板作为新生的金融工具,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创业板运行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对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宏观层面,选取了创业板市场规模、市场流动和市场波动性3个变量指标,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创业板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微观层面,通过构建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估出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然后与经济增长进行关联分析。最后,总结分析海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以推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已悄然来袭。本文认为以企业家精神为基础的高科技创业是带动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但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并未真正形成这一创新集群机制。文章通过高科技创业微观机制到宏观高科技产业化运作过程的阐释,分析揭示出制度重于技术的发展特征。地区高新技术创业主要受到市场环境、政策和资源状况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广东省21市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相关分析显示:各个地区间高科技创业和产业发展在重要的特征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存在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政策差异是高科技创业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且这些影响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是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活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设计创意产业对我国经济转型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产业振兴层面,其可作为驱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强劲引擎;二是在企业运作层面,其具有将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路径优势;三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所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因此,大力扶持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品牌中的核心作用,不但可为突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瓶颈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还可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最坚实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地理上相对集中的、业务上横向相关或纵向相关的、交易机制上遵循市场法则的多个企业的集聚体.这些集聚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分工基础上的竞争性配套与合作,从而形成一条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链.本研究站在区域经济层面上,主要通过调查来研究常州地区发展"一镇一品,一区一业"的三大基本策略,即宏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微观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2009《中国工业经济》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产业发展、宏观经济形势与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制度创新和中国产业发展、产业微观机制与企业转型升级等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综合与会者观点,中心观点有: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金融制度的缺陷,但根源在于产业发展机制障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见底回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弱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正是时机;中国经济关乎世界经济发展走向,应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修复,形成有利竞争格局;产业发展重在机制和制度创新;修复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结构破坏,要立足于产业微观机制,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世界环境与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其应用价值凸现.太阳能发电的光伏技术是太阳能应用的重要技术,发展前景巨大,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选择.本文应用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从技术、企业、产业和国家四个层面,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战略方向,本文利用中国企业专利信息,从微观视角测度企业的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行为,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的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行为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控制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从创新变革视角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有助于拓展企业知识宽度,提升技术创新质量,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竞争能力强化视角看,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强化企业对融合技术扩散的吸收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内部特征方面,除数字产品服务业外,企业涉及的其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技术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偏向于实体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中能获得更大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益。在外部环境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增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而不同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推进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事实支撑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家界市产业经济运行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其"十二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分析张家界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经济运行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集中度、产业带动能力及不同产业发展时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几个方面剖析其产业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动力机制,并从其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布局、产业所有制结构、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张家界市"十二五"期间产业经济结构优化的对策与路径依赖,为其"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层面上对产业技术学习率进行有效地测度和监测,可以为产业技术政策的适时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研究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本文在传统学习曲线的基础上构建了动态双因素测度模型,对产业的技术学习率进行动态地综合度量,并对模型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最后采用我国制造业1994~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消除双因素学习曲线对技术学习率动态测度的偏差,而且解决了动态学习曲线不能全面测度产业技术学习率的问题,通过测度模型得到的技术学习率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产业技术学习的实际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现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政策实践和相关文献中对此缺乏研究。本文提出了获得两者互动关系的四种实现机制。其基本结论是,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工具和内在动力,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组织演化的向导和外部拉力,这种关系的政策效应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在现代经济中,产业链控制策略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相应的经济规制也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热点论题.但现有理论对于市场绩效及经济规制的研究是建立在单个市场效率基准的基础上的.因而严重削弱了其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和政策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根据产品本身特性与技术条件对产业链类型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产业链整体效率为对象的产业链效率评判基准。这将为基于产业链的市场竞争策略以及相应的经济规制的理论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升级一般有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升级两种路径,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应以产业内升级为主。洛阳坚持产业内升级为主的路径,加快向新型工业基地转型,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工业发展之路,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推进产业升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集群演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提出了产业集群租金的概念,并将产业集群租金按源泉分为产业租金、地理租金和组织租金。本文认为,产业集群起因于生产要素对产业集群租金的追逐,租金的耗散导致产业集群的衰败。随着产业集群租金的主要来源由产业租金、地理租金向组织租金演变,产业集群从非正式产业集群向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演进。  相似文献   

15.
生态工业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载体,是一个中观的经济学概念。产业政策在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方式从粗放转型至集约提供有效支持。本文通过研究产业政策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得出政府应积极制定针对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产业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钢铁、汽车等工业生产能力上东部仍有较大优势,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工业发展从地区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仍普遍追求重工业化,制造业在沿海少数省份集中度较高,沿海沿江工业污染严重.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未来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各类区域转型升级,引导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培育内生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总被引:90,自引:2,他引:90  
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的丰富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储量、投资、产能(包括运输能力)、价格(机制和承受力)是工业资源问题的四个基本层面,其中,不同资源产品的价格特征又是资源供求问题的核心问题。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所面临的工业资源短缺性危机,一是价格问题,二是产能和投资问题,三是自然储量问题。历史地看,对于工业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权衡,必须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过程,而且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蒂,是竞争力决定着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可行标准。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或者一个工业部门实现了以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称之为“竞争力突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竞争力突变的含义是:在社会(包括国际社会)认同的管制标准直至尽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管制标准的条件下,在无歧视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概括了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一般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选取了9项指标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提出提升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研讨会的主题涉及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企业战略等内容,反映了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中,有关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理论界对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组织变化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沿单一线路推进——要么主要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要么主要研究产业组织变化问题。而很少有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为分析对象.运用实证方法对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组织变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效应.提炼、归纳出了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新结论。论文最后从新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欠优化、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