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从上海1987年开始实施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之后,房地产价格经历了起起落落。从缓慢发展阶段(1986-1991)到超常发展阶段(1992-1994),从调整回落阶段(1995-1997)到价量双增的现阶段(1998-2003)。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在1992-1994年经历过房地产的超常发展,因此,要了解目前上海地区房地产有没有泡沫,我们可以将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与1992-1994年的  相似文献   

2.
苏铮 《上海改革》1994,(1):31-33
沪上股票、金融市场人气旺盛之时,也是房地产业被各家炒热之际.各行各业纷纷投资开发.1500多家房地产公司抢滩房地产业,一时形成又一社会热点。调控措施出台后,特别是金融业整顿后,上海房地产市场似乎冷落不少。而时常耳闻一些房地产纠纷,听到某些房地产公司停业待工的消息。那么上海房地产业究竟是冷是热.是良是莠,前景如何?笔者近日走访了政府有关部门、房地产公司。  相似文献   

3.
梁葵 《广西经济》2005,(5):18-20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状况。到2004年底,广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957家,其中拥有一级资质的房地产企业2家,二级资质的30家,三级及三级资质以下的企业1925家,涌现出中房南宁公司、广西恒大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典型企业。  相似文献   

4.
1988年外资开始进入上海房地产开发领域。1988年初《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上海市外商投资房产企业商品住宅出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外资进人上海房地产领域打开了大门。1988年7月8日,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竞拍中标。获得虹桥经济开发区第26号地块的使用权,标志着外资正式进入上海房地产领域。1997年上海外资房地产企业(包括独资、合资、合作)已增加到441家,占上海房地产企业总数的11.5%。1992—1997年,外资对房  相似文献   

5.
李莉 《沪港经济》2008,(10):67-68
深圳江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已经近10年,主要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司在深圳颇具实力和规模。自2006年起,江远公司把眼光投向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欲在上海开疆辟土。2007年3月,江远公司得到一个消息:上海一家国有控股的房地产公司在上海中心城区欲合作开发一处商业地产,江远公司董事长亲赴上海,委托律师行帮助落实项目合作。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8,(2):F0002-F0002
《2008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度发展报告》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和中国房地产信息网研究撰写的年度性房地产形势研究报告,报告利用最新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介绍了2001年-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及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几个重点城市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另外,报告还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对未来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核心指标做出了具体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对上海房地产"泡沫"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是最近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比较了1992--1994年和1993年--至今推动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指出目前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合理性。并从生产层面、交易层面、消费层面和价格指标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则介绍了测算泡沫的预警指标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7,(50):F0002-F0002
《2008l十l国房地产市场年度发展报告》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和中国房地产信息网研究撰写的年度性房地产形势研究报告,报告利用最新统计数据,详绌分析介绍了2001年-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及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等几个重点城市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另外,报告还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对未来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核心指标做出了具体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海外经济评论》2008,(6):F0002
《2008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度发展报告》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和中国房地产信息网研究撰写的年度性房地产形势研究报告,报告利用最新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介绍了2001年-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及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几个重点城市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另外,报告还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对未来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等核心指标做出了具体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卢荣  李元旭 《上海经济》2006,(11):59-61
近年来,国家为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政策主要集中在紧缩“银根”和“地根”两方面。目前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房地产金融体系积累了大量的风险。2006年入夏以来,一系列关乎房地产的资本神话开始破灭,上海圣力数码广场资金链的断裂、顺驰地产神话的终结、钱江系从重庆房地产市场大撤退,以及豪森公寓、盛鑫嘉园的假按揭等,都表明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陋相开始显露。这些现象所揭示的,是国内房地产金融体系面对宏观调控、信贷紧缩体现出的脆弱性与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上海房地产经济空前繁荣,这主要得益于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战略地位的确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发展要求的贯彻和浦东开发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由这诸多因素形成的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这也是因为上海这几年有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容量。  相似文献   

12.
有着18年房地产经营经历的黄树成先生,于1992年率九龙仓进军上海的地产业,8年间已在上海投资30个亿,是上海十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这位上海籍的香港地产经营专家,对沪港两地房地产业自有其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3.
自1992年5月28日上海成立第一家国家级商品交易市场——上海金属交易所以来,到1993年底为止,上海已拥有了10家国家级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一。其中生产资料市场8家,消费资料市场2家。8家生产资料市场交易品种覆盖了生产资料的所有类别,基本形成了生产资料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翁志超  徐闯 《特区经济》2005,(8):240-241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状 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总额迅速增长。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到13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增速接近于2003年水平,高于2003年以前5年水平,较1997年增长近3倍,较2001年增长近1倍;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例中,住宅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占的比例最大为67.2%。从2001年至2004年,别墅高档公寓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经济适用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5.
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种房地产会议上,房地产开发商都在谈自己所做的房地产项目如何之好、2005年房地产观念是如何改变、国内房地产市场是如何健康发展、国内民众对住房的需求是如何旺盛。这种声音需要警惕。正确认识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才能保证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进行结构和规模调整的一年。尽管是调整年,房地产市场不乏亮点的出现,在2005年底,几家银行筹备推出的新个贷产品——固定利率住房贷款就是最令人关注的事件。截至到目前,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均已向市场正式推出自身的固定利率住房贷款。  相似文献   

17.
《海外经济评论》2008,(1):F0002-F0002
《2008中国房地产市场年度发展报告》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和中国房地产信息网研究撰写的年度性房地产形势研究报告,报告利用最新统计数据,详细分析介绍了2001年-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及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几个再点城市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另外,报告还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对未来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房地产丌发投资等核心指标做出了具体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8.
《山东经济》2006,22(1):F0002-F0002,F0003
威海市德诚记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威海市的优秀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德诚公司现已成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威海知名企业 。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之一的西安高科集团,旗下有西安高科(集团)新西部实业发展公司、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高科集团高科房产有限责任公司、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紫薇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设高新区,服务高新区方面,个个都建立了卓越功勋。可以说,上述5家房地产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业内引发不小的震动和不可估量的市场冲击波。  相似文献   

20.
外资掘金烂尾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实施宏观调控以遏制过热的房地产投资,为外资逐鹿中国房地产市场铺下了“红地毯”。近期来中国寻找房地产投资机会的主要是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基金,一批著名的海外基金投资机构纷纷活跃在烂尾楼市场。而外资之所以钟情“烂尾楼”市场,是因为烂尾楼交易及开发速度快,适合基金快进快出。事实上,近两年上海、广州、重庆等地的烂尾楼收购市场,早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基金和投资银行的身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