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房地产的第一次繁荣,主要集中在少数最先开放的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中国第一轮的经济增长,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规模扩大,它们成为区域以及全国的经济中心,构成了最先的一线城市。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壮大,首先发生在这些城市,它们的开发营销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房地产。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重点经济发展城市也陆续发展成为一线城市,城市化率达到  相似文献   

2.
振兴上海是件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大事要作出规划,要步骤地组织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新区,改造建设浦西老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种专门人才,等等,这些都是振兴上海的重要基础工作。如果以提高上海这个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来说,应该用什么来带动上海的振兴:我认为应当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带动。上海“八五”期间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努力完成的十大骨干工程,预算总投资150多亿元,花这么多投资为什么?本质上也是为发展第三产业铺路造桥。只有第三产业发展了,才能称得上经济中心,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振兴上海也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3.
再度崛起的上海□李锐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经济最为发达、商业机会最多的城市,是内地与海外集散商品、融通资金、转移技术的枢纽和桥梁。上海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是世界亿吨大港之一。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对外经济贸易正在不断扩大。上海是中国...  相似文献   

4.
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几乎每天都在变化:气势磅而格局宏大的城市建设,立体交通上天入地,百幢摩天楼群起于浦东,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遍布全市,近2万个大大小小的工地,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万建筑大军;商业繁华,市场购买力旺盛,个人存款额大幅上升,股票市场人气不散;上海人的精神状态和观念正在发生着悄然而又巨大的变化……,你可以感受到,上海为实现自己跨越世纪的目标,迈出了坚定的步伐。80年代初,上海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靠资本、靠扩大产业规模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来增加经济总量(80年代初,上海经济的科技…  相似文献   

5.
王琢 《特区经济》1995,(2):37-40
<正>近几年来,我想得较多的是开放问题,是怎样提高对外开放度的问题,怎样让中国经济进入世界大家庭的问题。象中国这样的大国,8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了持续的经济高增长格局,又拥有一个广大的国内市场,至少要有两个大城市成为国际经济中心,把触角直接伸进国际市场。这就是上海和1997的香港。因此,我常常想到以香港为经济中心,构建一个包括港、澳、深、珠的“大香港”开放经济圈问题;也想到以上海为经济中心,构建一个包括长江三角洲13个开放城市的“大上海”开放经济圈问题。 据我看来,既然“上海确定了走向新世纪的战略目标,准备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就不宜选择单向开放的外向型开放战略。而且从90年代起,迎接亚太世纪的新时代,开创中国21世纪开放新格局的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上海的肩上,上海更应抛弃单向开放的外向型开放战略,选择双向开放的开放型开放战略,实行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以“大上海”开放经济圈取代上海都市圈的开放战略思路。 上海实行内外双向开放的战略,发挥“两张扇面”的双向辐射功能,要扩展双向辐射的半径: 一张扇面向外辐射,辐射东南亚、日、美、欧乃至全世界,同时接受世界的经济辐射,上海将成为国际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6.
《宁波经济》2005,(8):24-25
宁波日渐成为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具有的独特优势,这是决定宁波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向长三角区域主要经济中心的地位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上海,开埠后迅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都市、国际大港、世界名城,个中原因何在?通过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天津、汉口、青岛及横滨、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鹿特丹等国内外诸多港口城市区位优势的全面比较分析,论文认为上海襟江濒海、腹地广阔之优势,没有哪个国内城市所能望其项背,因此,在开放时代,上海崛起为全国的多功能中心城市便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就港口地理区位优势、运输便捷性、腹地广阔度等综合因素而言,上海是世界上难得的天然良港,优于伦敦,与纽约、鹿特丹相媲美,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荣登国际十大港之列。最后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相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上海港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上海区位优势所爆发的能量必将再次令世界惊叹,上海跻身国际航运中心为期不远矣。  相似文献   

8.
上海要成为辐射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经济中心,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的繁荣。笔者以“1996年上海统计年鉴”为分析的资料基础,对上海城市的产业结构定位和经挤持续增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以"第三只眼"放眼上海,你会看到这座高楼林立、魅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的卓然风姿。以"第二心脏"触摸上海,你会感受到这座中西交汇、万商云集的国际大都市的激越心跳。——这不是神话,却胜似神话。"长三角"15个城市以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的GDP,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全球瞩目的世界"第六城市群"。独特的地域优势,先行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同步的发展眼光,引擎性的经济带动效应,使上海日益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经贸中心城市。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旨在以浦  相似文献   

10.
中心城市最为基本的功能,并不是消费功能,也不是生产功能,而是通过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带动整体发展的服务功能。2006年国务院对天津的城市定位是建设北方经济中心,这也就意味着天津不仅要构建“先进制造业高地”,更要构建“现代服务业高地”。在培育发展服务业进程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适应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服务全国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王伟力 《新财经》2004,(12):55-55
消费升级中的区域优势作为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上海机场(600009)所处的经济区域是目前内地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由此,公司业绩将逐年稳健增长。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行业竞争秩序改观、政策环境转暖等因素的影响下,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航空业出现近年来首次大幅度盈利,消费升级是民航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使得机场行业处于极为有利的经营环境中。上海位于亚、欧、美三角航线上,占据远东的中心地位,飞往亚洲主要城市只需2~5个小时,飞往中国南、西、北的主要城市,航程都不超过4小时,经济辐射腹地较为广阔。同时,上海作为东南…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中央给天津的城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核心内容是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如何才能在加快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过程中,带动环渤海和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天津港口经济,并与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中心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城市实力和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人才是第一要素。以南通为例,分析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人才需求取向,通过对南通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支撑体系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理想,人才管理和人才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加强人才对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是发展极、是中心城市;杭州、南京等是次中心城市,嘉湖及苏锡常等市(地级城市)是一般性中心城市。因此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是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和一般性中心城市之间建立在优势互补和提高整体利益及整体经济竞争力基础之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类型。这一合作类型要求上海在实现城市功能转换与再造的同时,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及其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推动该区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时,浦东的开发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广阔的经济腹地。这  相似文献   

15.
天津港是天津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一大优势。在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过程中,港口是提高天津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法宝,而竞争力的提高又是新世纪经济与科技竞争中的核心。在日益迈向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如新加坡、香港、东京、洛  相似文献   

16.
<正>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也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技术、人才高地和科技资源配置中心。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契机,利用上海强劲的发展优势与丰富的科技资源,发挥江苏良好的人文、地理和政策环境优势及江苏优势产业集聚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开放性地吸纳上海科技资源,着力提升江苏经济与科技的综合竞争实力,是建设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省科技工作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7.
上海会展业和旅游业优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随着国内众多大型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会展经济的魅力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有发展会展经济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会展旅游已经成为上海都市旅游核心产品之一,有效地弥补了上海旅游资源的先天不足.但是,如何把会展和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两者"共兴共荣";如何在上海会展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海的地位和作用以上海为经济中心城市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生活最富庶的经济区域。古往今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区位和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不仅构成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而且已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第六大城市带。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成都这座古老城市曾定位为经济中心、服务中心、科技中心、商贸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等,但现状却是:成都作为经济中心却总体实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作为服务中心却层次不高,现代服务功能不强;作为科技中心却面临发展制约,科技、人才优势不突出;作为商贸中心却辐射范围有限,对区域经济带动不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却国际知名度不高,地位有待提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都市也在组织谋划到20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长远发展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研究、准确提出成都市的城市定位,对成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涛 《新财经》2004,(12):62-63
上海港无疑是中国港口业的龙头。上海港集装箱背靠大股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上海港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集装箱港口的龙头企业。上海要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并将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无疑给上港集箱今后的增长提供了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