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进行的包装组合,是将一定数量的在贷款期限、利率、抵押房产类型等方面具备共性的抵押贷款汇集重组成抵押组群,经过担保和信用加强,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包括抵押债券及由抵押贷款支持、担保的各种证券)出售给投资的融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个人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个人住宅抵押贷款后,把所持有的个人住宅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SPV(特殊目的载体),该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以其收购的个人住宅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MBS(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过程。通过个人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既可以解决商业银行“短存长 相似文献
3.
4.
5.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实现了提高金融产品质量、信用等级和分散风险的目的,加快了住宅间接融资机制向市场直接融资和结构性融资的转化。必须构筑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法律框架,确保住房贷款证券化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上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伴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银行降息政府让利,我国的个人住房信贷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1年,个人住房抵押信贷余额达到6380亿元,分别占GDP和银行信贷比重的7.9%和6.6%。而个人住房信贷收益稳定和违约率低(目前仅为O.3%)的特点,使之成为各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银行将其持有的住宅抵押贷款债权转让给一家专业机构,该机构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债权重新组合,并以此为基础,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一种融资行为。这一行为过程的实质,是将银行的贷款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转化为再流动资金。美国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动作是最为典型的。本试对此予以简要介绍,以对我国目前正在酝酿和设计的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9.
10.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已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但其发展过程中所隐含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了保证其更好,更健康地顺利发展,就必须走证券化之路。本文特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个人住房抵押押贷款证券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后,20多年来发展突飞猛进,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都相继建立并发展了这一新的住房金融形式。实践证明证券化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截至2002年底,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6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在我国,住房抵押 相似文献
13.
14.
引言 所谓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以银行的住宅抵押贷款组合预期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来发行债券的价值流程。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在70年代从美国兴起,80年代在美国获得迅速发展。而后,证券化的资产种类由住宅抵押贷款迅速推广至其它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组合(如汽车贷款、信用卡信贷,甚至是银行所积累的不良资产等),这种证券化过程被统称为资产证券化。 相似文献
15.
16.
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构建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以下简称一级市场)创造住房抵押贷款,为住宅产业输入金融资本;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以下简称二级市场)买卖住房抵押贷款,为一级市场开辟融资渠道。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有机的住房金融市场。目前国内一级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二级市场基本没有起步,住房金融市场还不完备。发展滞后的二级市场必将成为一级市场发展的梗塞,并制约住宅产业发展。因此,构建二级市场已经成为国内住宅产业和住房金融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住宅抵押贷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谈及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必须首先对中国住宅抵押贷款的状况进行了解。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历史非常短暂,在1988年以前.宪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直到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原条款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才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扫平了最大的障碍。同年.第一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1990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为土地资源的商品化提出了具体的法律根据。 相似文献
19.
汪开鹏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8):85-86
一、我国推行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
(一)居民购买力和住宅价格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城镇房价与平均GDP的比例约20:1,大城市高达25:1以上,远远高于世界银行提供的大多数国家3:1到6:1的水平。造成房价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现在的房价开发商采用自己开发、自己销售的方式,不像国外的房地产业那样业内分工明确,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分别由不同的公司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