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2.
农地制度变迁70年来,学界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的演进历程如何?该演进是否有其内在规律?学界对此还缺少更为科学客观的文献梳理分析。因此,本文基于30年间CNKI收录的5799篇关于农地制度的核心论文并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发现该演进历程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家庭承包制的改革创新与完善(1992-1997),农地承包经营权与承包关系(1998-2003),农地纠纷及其仲裁(2004-2008),农地流转制度(2009-2011),农地抵押与金融制度(2012-2014)和农地"三权分置"制度(2015-2019),认为中国农地制度研究是始终紧密结合国家政策走向和地方实践经验在不断探索中向前推进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对农民最直接、最具体、最实在的保护。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在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成为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声春雷,拉开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大幕。38年后的一个春天,还是在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抓紧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之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妥善解决大国小农现实约束下如何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按照“三权分置”的制度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等问题。为此,需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环境的变化适时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并强化关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激活土地资源资产要素,有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农地改革的基本概况台湾农地制度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相关改革措施,主要集中解决当时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每个阶段不是接续的。第一个阶段(1949-1953年),针对富者田园百亩、贫者无立锥之地、佃农受到地主盘剥的社会状况,政府采取了强制手段,推行"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保证农地农有农用,使得无地农民和租地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满足了广大  相似文献   

6.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又被称作"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国家希望通过这一规定稳定农地生产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利益.使得农民长久珍惜土地,持续投资土地,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寻求并塑造对农地"三权分置"进行调整的妥适法律规范。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类比推理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从制度的妥适表达看,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质并非三种具体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而是三类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这三类主体即是农民集体、农民(农户)和土地流入方。农民集体所享有的权利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农户)享有的权利则是一种集体成员权(可以"承包权"指称)或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入方的权利则为土地经营权。研究结论:农民(农户)集体成员权的调整可依据既存规范性文件,土地经营权必须进行物权塑造,农地"三权分置"才能得以在制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如何引导庞大的城市资源反哺农业是振兴乡村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前,下乡资本在与流转农地结合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如下乡资本对流转农地的"非粮化""非农化"利用、企业盈利空间有限、与农民"争"地矛盾加剧等问题。因此,下乡资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创新"资农结合"的科技创新理念,选择经济效益高、技术要求高的特色农产品,积极打造具有营利空间的产业项目。二是农民群体应按照新时代职业农民的要求,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预期,主动支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下乡企业。三是不断完善农地流转相关配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战略目标实现与农地制度创新改革紧密连接,农地“三权分置”作为新时期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视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为丰富我国农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研究,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政策、理论、价值、效率等多维度阐述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探索其助推乡村振兴的五大传导路径。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存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强化与农村集体定义模糊、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维稳与相关法律机制不明晰、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放活与农户流转意向低迷之间的冲突,聚焦于农地“三权分置”的障碍因子,应进一步对集体所有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明确,加强引导农户土地承包权流转,健全相关土地保障权益,做出土地经营权的入市交易的信息公开与保证,进而完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农地"三权分置"是继农地"两权分离"之后的又一大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民增收。以此为基点,文章对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增收进行理论与实践分析。理论上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增收是基于农地流转市场的两端连接着农地流出农户与农地流入农户,农地的流出农户通过农地流出与非农就业可以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农地的流入农户通过农地流入达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地"三权分置"实践并没有达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目标,农地所有权的长久不变具有稳定农民收入增长率的作用,但不具有增收作用,农地承包权的长久稳定只具有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农地经营权的活化只具有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国家在将农地产权让渡给农民的过程中,应逐步提高农民的自我权利配置能力,比如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11.
"三权分置"制度以权能分离与权利创设为制度路径,应当通过体系化思维进行检视与优化。"三权分置"视域下农地流转权利的体系化实现可从"内在体系调适"与"外在体系重构"两个层面展开。就内在体系而言,"农民利益保护"价值体现不足,过分倚重"优化农业经营"价值,可藉由"农民利益保护"与"农业经营优化"的价值构造调适得以实现。就外在体系而言,则需要基于改革目标实现与制度创新定位的考虑将农地流转权利体系重构为"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12.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为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提供重要的制度基础。本文对农地退出中退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利益结构以及利益冲突进行分析,从农民、集体、国家三个层面构建了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农民利益保护机制、集体利益保持机制、国家利益保障机制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日趋紧迫,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业已成为危及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诱因。城镇化加速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既面临着"保发展"与"保权益"的政策权衡、农村土地所有权虚化导致农民土地权能残缺等制度困境,也面临着个体农民维权能力弱化和无序化的现实困境。现有制度存续状态下,建立农地流转的民主决策机制、构建农地流转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地流转的增值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农民土地权益协调与诉求机制是创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的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强调农地社保的"乡土养老话语"与强调土地流转的"社保养老话语"对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改革关系争论激烈.本文以河南省L村一组为田野案例,以动态嵌入为分析框架,审视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关系问题,考察当下养老议题中老年农民、农地制度、市场及三代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在经济性增强的同时,老人种地行为更深度地嵌入"渐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太仓市为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克服农业经营机制障碍,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创新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创新农地流转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改变目前土地经营现状的客观需要。太仓市於1998年全面开展了承包土地的两轮续包、确权发证工作,对促进农村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16.
户籍政策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昨天:沟壑大,跨越难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  相似文献   

17.
一、引导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应注意解决的问题(一)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坚持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是确保农村稳定的政策基础。依法落实这一政策,给予农民“长效定心丸”,这是搞好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坚决制止个别地方“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错误做法。让农民真正感到自己是土地的主人,真正赋予农民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并保证不受侵害,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形成农地要素市场,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20…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农地确权),是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这项改革社会关注度高、牵扯面广,不仅是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制度保障,还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前提。从实践层面看,农地确权不仅有利于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实现土地经营权抵押等财产功能,还能够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些重大意义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农地确权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农地流转具有密切的关系:农地流转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法规对土地所有权主体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存在所有者主体多元化和界定不清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三是土地流转中农村居民点的处理难度大,农民安置成本高;四是土地流转方式单一,土地收益分配不均。对策建议:一要加强地籍管理,明晰土地产权;二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三要妥善处理农地流转与农民安置的关系;四要采用多种农地流转模式,保障流转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20.
农地经营规模研究对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引擎,运用CiteSpace这款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全面梳理1978—2018年国内农地经营规模研究热点与前沿演进情况,为农地经营规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农地经营规模的研究主要存在四大核心聚类:规模经营与经营规模"适度"、最佳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地经营规模考虑的政策目标及评价标准和形成适度经营规模的主要途径——土地流转;研究前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承性、拓展性和综合性特征。未来可从多功能视角开展农地经营规模的多尺度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