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一、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攀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提前实现。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4美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全社会的全面小康。农村建成小康社会仅仅通过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改革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其关键在于通过相关宏观政策的调整,改变国民经济的分配格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经济环境。本文围绕河北省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个重点工作,提出应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界定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然后通过定性分析初步拟定了一个较大的候选评价指标体系,再后建立了连续14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和全国水平的数据库,通过一次差分法剔除趋势性和伪相关,通过Peareson相关检验法剔除重复表达指标,最后确定了一个只包含16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适当的农村全面小康指数(ROXI)和农村人类发展指数(RHDI)的计算方法得出评价结果如下:首先,2003年末全国的农村全面小康才实现15.6%,农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科教卫子系统的差距较大;其次,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间的ROXI差距大,东部要明显快于中西部;第三,RHDI与ROXI所反映的各省排序出入不大,说明ROXI有较好的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RHDI相比,ROXI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国内生产总值(GDP)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以上。就以农业为主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的农场系统而言,这既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战略目标,也是需要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从农场系统的现状来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个“牛鼻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国民生…  相似文献   

6.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了解目前云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发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所在,对云南农村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前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面小康 ,农村小康是难点 ,也是关键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在科学界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而工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决定了全面小康工作重点的重新聚焦、是破解三农瓶颈的治本之策、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促进乡村转型、推行美丽乡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展人才强乡战略,从而实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前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了小康 ,但这种总体上的小康 ,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地区发展不平衡 ,贫困人口还不少 ,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由此 ,我们认为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农村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0.
按照省市制定的小康村8方面26项指标衡量考核验收,2003年延安市农村共有1800个村达到小康标准,占总村数的53.5%、人口的2/3,人均纯收入2300元。在小康建设的推进带动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07元,与小康村标准的核心指标人均纯收入现价1900多元(90不变价1100元)比较,实现程度为89.8%。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经济结构态势仍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具体表现在:农业分散经营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衔接还不紧密;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较大,而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樊篱依然存在,导致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受农业自然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还比较落后,环境脏乱差问题严重,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的…  相似文献   

12.
坚持增收与稳粮并重的方针,紧紧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主线不动摇,绝不放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积极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既注重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又注重农村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全面小康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如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决策上,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时代特征。深刻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肯定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环境以及需要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国信息化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全面小康中的地位与作用1、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农村发展制度变迁和工农城乡关系演变为主线,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一百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将百年历程分为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四个时期。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今后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在这个时侯,研究“三农”问题,必须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三农”的地位,研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到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为继续在实践与创新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我将笔文提供关心三农问题的同仁研究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三农问题是当前改革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决定能否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经济》2021,(1):73-75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持续增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民持续增收还面临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三农"政策不够完善等制约因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三农"政策。  相似文献   

18.
刘云 《农业经济》2023,(1):88-89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步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是顺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消费品种、消费方式、消费层次、消费渠道等都会发生重大变革,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深远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中,农村人口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和沉重负担。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从负担到人力资源的逆转,需要巨大的成本,靠农民,农村自身的积累是不现实的,必须靠政府挥动“看得见的手”,推动利益回归,实现“反哺”农村,建立农村人口治理成本分摊的筹资体系,实施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就没有全国的精神文明,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为了探讨和促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12月2日,人民网邀请部分专家与相关领导,举办了“农民素质与农村小康”网上座谈会。此次活动由人民网、新华网和中国精神文明网等网站联合转播,仅人民网的浏览人数就接近43000人,社会反响强烈。值此,特摘要发表三位特邀代表的建言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