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基于乌鲁木齐县294位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其响应耕地休耕的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耕地休耕制度的顺利推进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调研数据的整理,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耕地基本情况和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知4个方面,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对乌鲁木齐县农户响应耕地休耕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受访农户积极响应休耕的人数占总数的63.61%,农户休耕积极响应程度有待提高。(2)耕地自然生产条件是影响耕地休耕的重要原因,耕地的资源禀赋直接影响农户参与休耕响应的程度。(3)补偿标准是否合理对耕地休耕政策响应程度影响显著,合理地制定休耕补偿标准,农户休耕响应热情将大幅度增加。[结论]应从耕地休耕补偿机制的建立,补偿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来制定合理的休耕补偿标准,同时增强农户对耕地休耕政策的认知、提高休耕地管护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来提高农户休耕的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
耕地经营者的休耕补偿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中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总结已有休耕补偿模式基础上,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休耕补偿模式存在补偿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失衡、补偿对象缺乏差异化区分、农户利益被弱化、补偿效果评估空缺等四大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休耕差别化动态补偿新模式。同时,文章提出应制定基于治理、社会及生态成本的差别化补偿标准,由单一化补贴向多元化补贴转变,并按休耕所处的阶段、周期长短、休耕目标及范围等,适时动态调整补偿分配比例;鼓励参与休耕的农户成立土地休耕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休耕土地的培肥管护,提升农户在休耕补偿中的话语权,并以此来增强农户的自我补偿能力,调动土地经营者的养地积极性,保障休耕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农户是耕地休耕的直接主体,农户参与休耕行为研究也是耕地保护研究领域热点之一。文章从农户参与耕地休耕行为过程、行为影响因素体系和行为分析框架三方面综合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1)农户参与休耕行为的逻辑主要遵循“认知判断—意向选择—行为响应”的路径范式。国内集中于农户意愿研究,国外研究相对全面,但国内外均缺乏动态视角下的农户行为过程深度探析。(2)国内研究主要针对普通农户展开,对规模经营农户和其他行为主体缺乏关注。(3)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农户特征和耕地特征分析农户行为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路径不清晰;国外对社会生态系统背景、休耕政策规则等变量考察更具体。(4)农户休耕行为相关的研究与现有理论缺少对话,理论成果薄弱。基于此,文章初步构建了农户休耕行为分析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加强基于动态视角的农户休耕行为过程研究、规模经营农户休耕行为及不同主体互动研究、农户参与休耕行为的不同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农户参与休耕行为的综合交叉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比较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耕地具有农业生产、生态景观和生态服务等多种价值和功能,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绿色农业、发挥土地生态景观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面临耕地质量下降、耕作层变浅、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能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耕地质量,保障长久粮食安全。国外有关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研究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外轮作休耕制度和政策,期望为我国轮作休耕制度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通过总结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轮作休耕相关政策,对比我国轮作休耕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点。[结果]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在政策目标、粮食安全压力、补贴机制、轮作休耕类型方面与国外不同,因此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实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提出休耕轮作政策实施应注意的问题。[结论]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市场机制与政府决策的结合,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和基层政策实施机构的建设,争取以轮作休耕为契机推进农业理念和技术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欧美及东亚地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践:对比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归纳和分析欧美规模农业经济体和东亚小规模农业经济体轮作休耕的制度实践,为中国大陆地区建立和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分析比较法。研究结果:欧美国家和东亚地区均基于私有产权的体系框架,但实行轮作休耕的背景条件有所差异,制度目标也各有所侧重;轮作休耕政策较有弹性,其组织实施及管理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欧美国家主要依据土地生产率、租金、农业补贴等市场要素制定补偿标准,东亚地区则主要依据耕地等级和后继具体用途等资源要素制定补偿标准;欧美国家多有后期监管,东亚地区相对缺乏。研究结论:(1)中国大陆地区应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合理确定轮作休耕的规模与布局;(2)结合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点,设计差异化的区域休耕模式;(3)轮作休耕制度应与农地基本制度和改革要求相适应,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4)立足平衡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收益损失等建立和完善补偿标准;(5)建立健全轮作休耕监管监测评价体系,保障轮作休耕制度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耕地休耕研究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耕地休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未来休耕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概念基础—目标模式—实施要点—保障机制"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休耕内涵及其效益、休耕政策目标与实施模式、休耕规模与空间布局、农户休耕意愿与补偿、休耕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休耕研究存在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等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重点加强休耕制度基础理论研究、休耕各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休耕制度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方法]文章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解析休耕制度的价值意涵,探讨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耕地休耕制度的优化路径。[结果]休耕制度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内在价值趋同,主要特征有耕地休养环境的原真性、要素耦合与结构关联的贯通性、生态系统的自然完整性、空间均衡与效益统一的整体协同性;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基本国情是休耕制度的实施基础,尊重代表农民利益取向的意愿及选择是构建中国休耕方案的根本前提,深度挖掘耕地多功能及休耕前后价值变化是休耕制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结论]我国休耕制度需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继续围绕数量配比、空间配置、路径实施等核心问题,推进实践诊断的精度深化和方案设计的尺度细化,不断强化体系建设与监管体制,夯实休耕制度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8.
休耕生态补偿制度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生态补偿理论,休耕生态补偿制度的成效和可持续性取决于其空间瞄准率、补偿机制和监管体系。然而,目前休耕生态补偿制度却存在微观经营主体的瞄准效率低、补偿方式不够灵活、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从如何提升空间瞄准率、实施有区别的补偿策略以及强化监管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土地休耕保护计划的制度设计及若干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国家一项部署。美国实施土地休耕保护计划已经30多年,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土地休耕保护计划的关注目标、基本程序、规模、投入等基本情况,认为美国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审慎确定休耕规模、科学的评价指标、市场竞标机制、精准化和差异化的补贴机制、现代科技手段等。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的几点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尊重农户意愿是休耕项目顺利推行及政策可持续的基础性要求。基于重庆十区县353户农户的选择实验问卷,采用多元Logit模型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农户的休耕意愿及其补偿方式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休耕意愿对各种补偿方式具有显著的积极响应;各种补偿方式是农户休耕的主要激励因素,环境意识、青壮年劳动力数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主要个体因素;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平均偏好顺序为社保补偿>现金补偿>就业补偿>原粮补偿,但休耕农户对现金补偿、原粮补偿和社保补偿只存在异质性偏好,对就业补偿除了异质性偏好之外,总体上具有更大的平均偏好。因此,顺利实施休耕项目必须给予农户补偿,补偿方式建议结合农户偏好采取多样化、差异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依据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和平乡县调研数据,分析不同生计资本对休耕农户受偿方式选择的影响,探讨影响休耕区域农户选择不同补偿方式的生计条件及其影响程度。[方法]问卷调查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农户对休耕补偿方式有多样化的诉求,货币补偿是休耕农户首选的补偿方式,占样本农户的69. 35%,但选择其他补偿方式的农户也占接近3%;农户受偿方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1)货币补偿方式的影响因素最多,均为正向影响,实物补偿方式的影响因素最为复杂,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补偿方式的影响因素最少,仅有3项;(2)金融资本对农户受偿方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力资本,而社会资本对农户受偿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明显。[结论](1)丰富休耕补偿方式,通过多样化的休耕补偿方式选择,提高农户休耕积极性;(2)改善休耕农户生计状况,重点加强农户较薄弱部分生计状况,提升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可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三江平原井灌稻区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基于332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休耕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中青年农户比老年农户休耕意愿更强;家庭劳动力人数与休耕意愿呈反向变化,家庭年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家中是否有村干部与休耕意愿有显著正向关系;耕地受灾情况、是否曾参与过休耕、对休耕补贴金额和休耕年限的满意程度与休耕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家庭劳动力及个人精力不足、休耕养地作用认知、非农就业机会少是农户参与休耕的重要原因。(2)农户休耕意愿主要受到对休耕效益的认知以及外界压力的正向影响,且在休耕认知感知和休耕行为响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农户对政策的理解对休耕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户对休耕效益的认知、外界影响力和对休耕办理流程的感知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耕地特征、政策因素对农户休耕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农户休耕行为遵循“认知判断-意向选择-行为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究多情景休耕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因子评价、意愿调查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1)休耕迫切性、规模和空间分布受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硬约束控制,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一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地下水重度超采和质量劣等耕地分别占1.23%、2.31%、3.57%、0.68%和3.69%,应全部纳入休耕。(2)当前农户休耕意愿偏低,全国仅2.17%农户参与意愿高,84.92%的农户休耕意愿低或不愿意。不同情景下休耕需求差异显著,表现为生态安全优先情景(PES,20.57%)>农户意愿优先情景(PFW,18.98%)>食品安全优先情景(PFS,15.30%)。(3)不同情景下休耕导致的产能损失显著差异,全面执行休耕潜在的粮食产能损失率为PES(17.32%)>PFW(14.36%)>PFS(13.66%),对粮食安全有负面影响。遵循农户意愿合理安排时序,可确保近期、中期、远期休耕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完全不影响中国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实现粮食高度自给。研究结论:实施休耕既要考虑耕地资源环境本底状况和农户意愿,...  相似文献   

14.
多元化的补偿政策对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湖南省茶陵县247户农户选择实验和特征数据,比较了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试点村和非试点村农户对补偿方案的偏好,并运用mixed 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选择不同补偿方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村和非试点村农户对补偿方案的偏好存在差异;收入补贴较高、治理投入较低、设置有优先参与权和复耕保险、休耕年限较长的补偿方案,更容易被农户选中;补偿方案属性和农户特征对试点村和非试点村农户选择不同补偿方案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补偿政策需要以稳定农户收益为基本原则,增加优先参与权、复耕保险等新的补偿措施,并重视对农户进行休耕宣传和培训等,从而提升农户休耕参与度。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湖南茶陵县247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中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休耕制度和提升制度绩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理论,构建耕地休耕农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超过75%农户对参与休耕总体评价为满意,但农户对政府形象和政策功能的认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农户参与休耕满意度主要受到政府形象、农户期望、政策认知和感知价值的影响,除农户期望对农户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潜变量均对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期望与感知价值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具体分析表明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农户对休耕后耕地直接经济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提升的感知是影响农户休耕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完善休耕实施过程,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加大休耕宣传力度,提升农户政策认知;建立长期休耕试点规划,稳定农户休耕预期;确保农户收入不降低,权益不受损。  相似文献   

16.
耕地休耕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视域,提出耕地休耕应重点优化休耕区域布局、完善休耕补偿体系、强化休耕地利用及管理,并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耕地治理、耕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相结合,全面健全耕地休耕制度等思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构建耕地轮作休耕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轮作休耕是提升和优化生态利益的重要方式之一,生态补偿是实现轮作休耕的重要手段,能衡平不同主体、不同区域间生态利益与资源利益的冲突,实现公平正义。耕地轮作休耕生态补偿的主体是轮作休耕各环节的相关利益群体,补偿标准的确定应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动态化和差异性,补偿模式宜采用政府补偿为主市场补偿为辅,多渠道构建补偿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对2017—2019年贵州省M市休耕试点参与农地休耕的400名农户入户调研数据,以贵州省石漠化严重地区休耕试点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统计对比法对农地休耕期间农户发生土地流转(转入/转出/无流转)行为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的流转行为对休耕农户家庭的增收效应。研究发现,休耕期间发生农地流转行为确实有促进农户增收的现象。本文通过对不同参与休耕主体休耕期间选择的农地流转行为进行分类分析,希望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从认识事物一般规律的逻辑出发,解读轮作休耕及其补偿的法律意蕴,寻找法理证成依据,构造自洽法权秩序。研究方法:法经济学研究方法、法学价值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社会法本位的兴起使得私人权益受到公共利益考量的限制,财产权社会义务要求耕地使用权作自我限缩,而“公平优先、效率跟进”思路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成为给付轮作休耕补偿的学理依据,轮作休耕及其补偿权利在法本质上具有土地行政规划与土地发展权的性质。研究结论:轮作休耕的深化实践依赖“有法可依”的规则话语体系。通过引进公共地役权续造既有役权,允许公法适度介入私法以协调轮作休耕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完善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利用浙江省嘉善县428户农户调查数据,从兼业分化视角分析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和最低受偿金额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中国的耕地轮作休耕模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CVM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纯农户、Ⅰ兼农户与Ⅱ兼农户相应比例分别为30.00%、77.69%和78.90%;(2)同意参与农户中平均最低受偿金额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纯农户、Ⅰ兼农户与Ⅱ兼农户平均最低受偿金额分别为975.00元/亩·年、1041.58元/亩·年和1107.56元/亩·年;(3)回归结果显示,兼业分化对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和最低受偿金额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4)在控制变量中,耕地块数、转包出面积、农地政策满意度、城市生活价值判断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接受对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耕地面积、转包入面积、农地政策满意度和城市生活价值判断对最低受偿金额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农户受偿意愿是影响耕地轮作休耕政策推行的重要因素,区分并尊重不同农户的偏好,提升农户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是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