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清晰识别影响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江西省11市47县(区)共1 48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从农户劳动力禀赋结构转变和小农生产造成耕地破碎的两大社会现象切入,采用双栏模型将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分为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两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以中位数为划分依据,有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农户数占样本总数的67.20%,有采纳意愿的农户对10项具体生态耕种行为的平均采纳数为5.323项;(2)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采纳程度均呈负相关、劳动力人数均呈正相关,兼业程度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程度呈正相关,耕地破碎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呈负相关;(3)农户生态耕种决策行为还受到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享受农业补贴等因素影响。[结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注重农户临时务工平台搭建,拓展相关信息视野以提升生态耕种采纳度;另一方面应规范和推动土地流转与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降低破碎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资本禀赋、农业政策对东北地区农户“旱改水”行为的影响,从农业支持政策、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方面探究农户“旱改水”行为的作用机理。方法 文章基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建立资本禀赋理论分析框架,利用黑龙江、辽宁两省639个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东北地区农户“旱改水”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1)预期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农户继续改种水稻意愿增加,说明农业支持政策与“旱改水”意愿正相关。(2)农户收入水平、耕地面积、水田面积对用户“旱改水”意愿具有负向影响,表明经济资本与农户改种水田的意愿负相关。(3)加入合作社、亲戚朋友和邻里信任程度均对农户继续改种水田产生显著正向作用,表明社会资本与农户“旱改水”行为正相关。文化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4)农户年龄越大、具有外出务工经历其继续改种水稻意愿较低。结论 加强和完善农业政策支持,打通“地、技、利、义”等关键要素,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4.
研究目的:探讨生态认知和信息传递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影响规律,为制定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激励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熵值法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正确的生态认知可以促进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2)信息传递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经常和亲朋好友或农户就农业生产进行交流、获取生态耕种信息越容易、家到县城的距离越近的农户,其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资源禀赋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也具有重要影响,年龄低、文化程度高、具有非农谋生手艺、家庭抚养系数小、农业收入比大的农户,其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加强生态知识科普,提升农户生态认知水平;畅通生态耕种相关信息的传递,提高农户获取生态耕种技术的便利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资本权益的生态补偿基本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向社会提供独特的、无形的、有价值的生态服务,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本权益,这种资本权益的取得只有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才能实现。按照这一观点,生态补偿包括:补偿实质、构成要素、基本原则、补偿范围和局限性特质等5个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7.
研究目的:考察信息能力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生态认知对信息能力影响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中介作用,并检测农业收入占比对生态认知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采纳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方法。研究结果:(1)信息能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施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农膜回收行为的影响不显著。(2)生态认知在信息能力影响有机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和中高收入农户组的测土配方施肥过程中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而对低收入农户组的农膜回收行为有显著的负向中介作用。(3)农业收入占比在生态认知影响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和农膜回收行为过程中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影响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过程中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提高农户信息能力,利用信息化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生态耕种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户生态认知;重视农业收入水平的提高,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差异,以期评估和揭示不同类型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有效性,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提高农户福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生转换模型和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人力资本水平对农户参与“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年龄和教育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参与“造血型”补偿政策具有正向作用,家庭生产性耐用品数量、耕地面积和质量、距乡镇中心距离对农户参与“造血型”补偿政策具有负向作用。(2)相比“输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参与“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的农户总收入减少4.2%,但非农就业概率显著提高26.4%。(3)“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发展机会型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释放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对资源依赖型收入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继续优化“造血型”生态补偿政策,采用多元化措施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以拓宽就业增收途径,以保障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考察不同规模农户对生态补偿多元政策的偏好及政策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增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构建污染治理长效补偿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Mixed 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对各类生态补偿政策的偏好程度受经营规模影响显著,规模户偏好技术指导、产量保险和分级收购政策,目前试点的现金补贴政策对其激励不足;(2)技术补偿与资金补偿政策呈显著互补性,当技术补偿缺失时,市场化的分级收购补偿政策激励效果将被弱化。研究结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需要探索针对性治理技术指导、产量保险、分级收购等新政策,同时对补偿政策进行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护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维护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永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分析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成因要素为切入点,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决定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可以促使生态环境稳定与脆弱的转化,必须通过保护与补偿政策规范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以转移支付为侧重点,综述国内学者提出的当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补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反思,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生态政策作用下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生态政策作用下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对提高农户生计水平,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以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为例,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对北部沿河区和南部梁外区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两区域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1)北部沿河区农户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高于南部梁外区,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低于南部梁外区。北部沿河区农户选择以农为主生计策略的比例高于南部梁外区,而选择以非农为主的比例低于南部梁外区。(2)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影响两区域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共同关键因素。其中,人力资本对两区域农户以非农为主生计策略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自然资本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比较而言,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对生态政策影响较小的北部沿河区农户以非农为主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均大于生态政策影响较大的南部梁外区。[结论]杭锦旗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具有区域差异性,生态政策是促使农户生计状况产生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政策的作用下,农户的生计策略仍受其生计资本的影响,同时生态政策也通过影响农户可实际运作的生计资本而影响着农户的生计策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户生计状况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坚实后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近年来乡村生态保护失调,出现的相关问题也引起大众关注。文章以东北地区养殖农户生态补偿为例,从生态保护与农户生态补偿的耦合意义、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的研究对象以及其促进机制的推进方法 4个层面展开阐述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促进生态宜居和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调动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至关重要。而农村生活垃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因此,文章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为例,基于2021年CLES数据,采用Orderd Probit模型,通过中介效应,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非正式规范中村规民约、邻里效应和名誉约束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正式规范中宣传教育、奖惩措施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显著;(2)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存在家庭收入水平和性别异质性;(3)环境认知在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农户群体实行适宜的规范措施,以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推进农业有机肥施用代替部分化学化肥,对于减少农业污染,实现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 490户农户微观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以技术推广强度为调节变量,生态认知为中介变量,政府管制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 (1)政府管制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影响正向显著;(2)生态认知在政府管制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3)技术推广强度在生态认知影响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过程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结论 (1)政府管制应当继续加强,监管机制与管制措施要恰当完善;(2)继续加强提高农户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农户对生态污染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认知水平;(3)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技术推广方式,有针对性的调整技术推广强度。 相似文献
15.
开展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有助于改进政策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构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结构-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三维空间分析框架,利用NVivo 11 Plus对1978—2023年颁布的141份中央层面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进行多维度的量化分析,全面系统地揭示政策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文本发布数量呈现波动式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政策文本发布类型以部门规章为主,发文主体呈现层级高、多元化和政策联合决策聚焦于高层级部门的特征。(2)每个阶段的政策内容与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关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加强阶段开始以生态效益为导向,政策深化阶段注重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3)从政策工具来看,管制型、市场型、自愿型政策工具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分别占46.15%、46.83%、7.02%。文章提出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应强化政策主体的协同合作、探索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促进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是保障农产品安全、治理农业污染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旨在探究耕地质量禀赋与社会分工对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方法 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700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了耕地质量禀赋与社会分工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 (1)耕地质量禀赋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耕地质量禀赋每增加一个单位,化肥减量技术采纳率将提高25%,土壤越肥沃,灌溉条件越便利,通机耕路的耕地,农户越会采纳化肥减量技术。(2)耕地质量禀赋越好,则农户更愿意参与横向分工,促进其采纳化肥减量技术,中介效应为0.062,且纵向分工能明显缓解质量禀赋较差耕地对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的负向影响。(3)耕地质量禀赋对小农户采纳化肥减量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社会分工增强了耕地质量禀赋对小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而耕地质量禀赋对大农户化肥减量技术采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因此,多渠道提升农户耕地条件,全方位推进农业社会分工,对不同规模农户采取差异化的激励和引导策略,均是推广化肥减量技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文章利用河南省滑县50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来研究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户采纳绿色生产行为。方法 运用Logistic模型来分析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来分析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1)环境规制、生态认知对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环境规制中的引导规制、激励规制会促进农户采纳有机肥行为,而生态认知中的生态环境污染感知、农田保护责任意识和化肥减量认知正向影响着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2)环境规制中的约束规制未显著,说明目前的环境规制存在“相对性制度失灵”,尤其在约束农户行为方面的效果较差;(3)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有机肥采纳行为中起中介效应。结论 基于当前以环境规制为主的治理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继续增强环境规制对农户行为的约束,也要发挥好农户生态认知在环境规制影响农户行为中的作用,从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得到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产权安全理论为指导,探究农地确权及相应的政策执行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的影响效应,以期提高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和Logit模型。研究结果: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实施后农户新证书持有状态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无显著影响;确权实施或执行过程中是否公示、确权满意度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有显著影响;农户对相关农地产权政策的认知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建议在农地治理中加强农地确权颁证的规范管理,扩大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农地政策认知水平,进而提升农户的农地产权安全感知,达到激励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农户农田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基于武汉市289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构建了农田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从农户分化视角探索农户对农田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农户对农田生态补偿方式有着多样化的需求,绝大多数农户偏好现金补偿方式(8131%),208%的农户希望提供实物补偿,588%的农户选择技术补偿,1073%的农户选择政策补偿。(2)农户分化特征变量与农户补偿方式选择偏好之间具有显著性的关联度。年结余、职业类别、人均年收入与农户补偿方式选择间存在强关联关系(R>75%),性别、年龄、是否为党员、村干部、生活开支、食物开支、年纯收入、是否参加农村医疗、养老保险、非农收入比重、从亲戚朋友获得借款从银行获得贷款等农户分化特征变量与补偿方式选择偏好间也存在较强关联关系(50% R≤75%)。(3)农户分化特征变量对补偿方式选择的影响各不相同:相较于技术补偿,农户对现金补偿方式的选择受到性别、年龄、是否为党员或村干部、生活开支、食物开支、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人均年收入、获得朋友借款难易程度等分化特征变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农户的年龄、食物开支、是否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这3项特征变量显著影响农户对实物补偿方式的选择; 农户的性别、否为党员或村干部、家庭年结余、人均年收入、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影响对农户选择政策补偿方式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基于农户分化特征,设计差别化的农田生态补偿方可提升农户农田保护的积极性,提升农田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