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关系及其发展现状,从交通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个方面发现问题,并提出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路径。[方法]文章以甘肃省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35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协同发展的意义与机理;其次从数量空间、质量空间和空间耦合协调度3个维度分析了二者的空间协同关系;最后运用ArcGIS软件从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两方面分析了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协同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1)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旅游景区数量空间关联显著,质量空间关联属于优质协调水平,空间耦合协调水平表现为良好协调。(2)甘肃省14个市州乡村旅游示范村的交通可达性低于A级旅游景区。(3)甘肃省旅游经济要素点整体密度值较低,南北分布差异显著。[结论](1)加快区域内游客集散中心建设。(2)在旅游资源拟合程度较好的区域发展高等级道路。(3)在乡村旅游示范村和A级旅游景区拟合较好的区域,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旅游开发在承担旅游扶贫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的冲击和竞争,乡村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区能否持久并逐渐走向成熟,针对渠道建设现状、旅游消费特点设计开发适合的营销渠道成为景区在开发建设之外必须重视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度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聚状况、地理联系程度、发展等级分异,以准确把握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5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休闲观光园区、8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为研究样本,结合数学计量方法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值、乡村旅游等级发展指数,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地类型丰富,按所占比例依次为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市区边缘旅游带、小规模旅游带4种类型。(2)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总体呈现出中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松的分布特征,地区间发展分异明显,且乡村旅游地与地区经济、人口要素匹配性高。(3)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多核心带动型,发展等级豫北最高,豫中次之,豫南和豫西居于中间,豫东因缺少核心带动城市而成为全省低谷地区。(4)人均GDP、人口密度、城乡人口结构、国家景区依托、公路铁路干道交通、自然资源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程度高,且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高度吻合,应注重打造乡村旅游与A级景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大旅游"片区;同时高集聚分布也代表着乡村旅游地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明显,应围绕豫东、豫南打造核心城市,以弥补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4.
丁敏 《山西农经》2021,(2):21-22
近年来,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与政策环境支持之下,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基于对已发表文献的研究,总结乡村景区化的内涵与表现,思考乡村景区化的理论归因,结合实践对乡村景区化的基础条件与实施路径进行探讨,重点处理好乡村性与现代性、乡村社区与开发主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旅游大众化成为新常态,全域景区化悄然兴起。青山绿水是浙江省淳安县发展的灵魂,全县景区化是千岛湖休闲度假旅游的重点方向。淳安县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开拓旅游产品,改善基础设施,注重乡村风貌特色,推进标准化、智慧化,提升旅游品质,实现了旅游经济大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在明确乡村旅游空间组织由资源空间结构子系统和市场空间分布子系统两大要素构成基础上,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乡村旅游空间要素的演进阶段、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内容,最后从项目的打造、规划动线视线、协调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和区域联动等几方面提出了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大数据研究山地丘陵区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现状及规律,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POI抓取技术,以2018年9月抓取到的重庆市1 644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种地理基础数据资料,借助GIS分析手段,采用最近邻指数、K函数、核密度估计、Getis Ord Gi*热点分析和Moran′s I指数对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重庆市农家乐分布整体呈现显著聚集趋势,空间自相关性显著; 主城区为聚集—随机分布,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2)市域范围农家乐聚集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强,主城区特征空间尺度为2139km; (3)农家乐在中部主城区集中连片分布,在主城外零散分布; (4)全市农家乐分布热点区域集中在中南部; (5)7044%的农家乐分布在距城市中心120km的范围内; (6)767%的农家乐分布在A级景区周边10km范围内,且倾向于分布在自然类景区和高等级景区周边; (7)中海拔地区为农家乐分布的主要区域。[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以优化农家乐产业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结合,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浙江省金华市深入贯彻"万村景区化"工作部署,将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旅游全域化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金华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48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2.9%。一、金华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一)从发展业态来看,乡村旅游从单一向多元、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乡村旅游从过去停留在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的初级阶段,进入全域旅游“村”时代,乡村旅游向关联产业渗透,多产业要素叠加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立体化的旅游业态。  相似文献   

9.
景区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四川长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区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既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同时也存在着被边缘化和被忽视的风险,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景区旅游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并以长宁县为例,对景区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长宁县,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度仅为较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长宁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相对落后,游客来源主要依靠周边的传统自然景区,乡村旅游景点或景区尚未形成能够独立发展的经营局面。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对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顺应空间结构现状、区域利益统一化、综合考虑交通条件等优化原则,从构建"以点带面"空间发展格局、突出传统旅游区的节点作用及优化交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匹配等方面提出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以期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飞地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背道而驰乡村旅游通常被认为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中,这一观点却受到乡村旅游"飞地化"的挑战。在许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乡村旅游景区,来自城市的投资商垄断了旅游资源经营权,攫取了大部分旅游收入,而当地农民在失去旅游资源经营权甚至土地和房屋后,却只得到微薄的分红、补偿极有限的低端旅游就业或经营机会。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以城带乡",而在这些俨然成为城里人"飞地"的乡村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的  相似文献   

12.
张艳 《山西农经》2023,(1):171-173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发掘本土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但是,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也存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乡村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严重和政府监管薄弱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加大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加强政府监管、加强区域间联动和转变旅游资源营销思维等具体措施,探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促进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潘匀艳 《山西农经》2023,(13):108-110+114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了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在此背景下乡村民宿产业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重庆市四面山景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景区兴起的民宿产业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经营模式。基于此,文章以重庆市四面山景区为例,剖析了该区域民宿发展现状,以解决乡村旅游民宿发展问题为目的,从管理监管、设施配套、品牌树立、营销宣传等角度提出了促进该区域民宿开发的新思路,旨在促进乡村民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张林 《山西农经》2022,(11):98-101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率直接影响着旅游惠民富民的效果。运用DEA方法,基于重庆仙女山景区周边重点旅游村落的农户调研数据,科学测算了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率较低,均值为0.675,仅15.79%的农户实现产出最大化,其综合效率主要受到技术效率的制约和影响,规模效率作用较小;高达63.16%的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要素投入可有效提高农户参与旅游的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万村景区化建设的背景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明确要求到2020年要建成一万个A村,其中,AAA级景区村庄一千个。A村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深入发展的"融合体",是中国乡村地区的又一次革新发展。A村建设是浙江后治水时代落实两山理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乡村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以婺源为案例,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7.
地理大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类型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农业多元化进程,在乡村地带出现的旅游产业空间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城市群建成区之外的乡村地带是协同发展的重要阵地,休闲旅游是其重要的产业抓手。京津冀乡村旅游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规律和特征,这种规律和特征对指导乡村地域规划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是大数据与传统旅游地理学方法的结合,利用网络数据采集手段抓取所有乡村旅游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提取属性信息,依托统计分析工具将乡村旅游点进行聚类划分,并以空间因子解释刻画乡村旅游空间类型。[结果]通过地理空间大数据的方法对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进行区划,12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剔除了平均温度、人口密度、GDP等3个指标,其余指标可划分为3个主成分。3个主成分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空间聚类与合并,可形成4类空间。[结论]乡村旅游本底条件、配套设施条件、客源吸引潜力是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区划的维度,京津冀乡村旅游可划分为近郊游憩型、景区集聚型、农业休闲型、山野/原野度假型等类型。每种类型在与城市的距离、立地属性、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游憩机会等方面有各自特征,具有不同的集聚规律。  相似文献   

18.
郭晓丽 《农业经济》2022,(4):143-144
乡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突破传统乡村旅游模式瓶颈,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层次、质量效益和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构建乡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是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应有之义,有助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路径应当围绕乡村自然资源和风俗文化、产业发展要素投入、市场机制等展开,通过夯实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旅游产业的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完善市场运作机制,规范市场经营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乡村旅游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为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提供了诸多选择和途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要素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组合方式、分布状态及经营效果,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文章从空间结构视角对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回顾,选取了大部分近城郊区,如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等地作为案例实证对象,总结出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并归纳了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大连市乡村旅游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经历了点-点离散阶段、旅游增长极阶段、旅游区(带)阶段、旅游集聚区(群)阶段4个演化阶段;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乡村旅游在行政区内发展不均衡、旅游空间错位等空间问题和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单一等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及五感的内涵出发,认为五感视角下的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围绕重点考虑的要素、鲜明的主题制定、塑造深刻的形象、去除多余干扰的信息、设计有价值的产品等要求,并进一步以棋磐寨采桑园为例,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方面对其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开发进行探讨,提出适当摒弃传统的产品开发设计理念、抓住景区主导特色选取开发重点要素、强调创意融入并重视游客体验、从游客感官视角充分考虑设计等建议,以帮助游客在旅游中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