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大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手段。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与非农化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体系,但仍存在服务供给市场化不足、服务供给主体能力较弱、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主体能力、服务项目拓展等方面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综合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解决当前的农业问题提供新思路,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探索新路径,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引擎。国际经验显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服务化的过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致等同,但也有若干明显区别。应该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基调,代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传统提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科学处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阶段性服务和全程性服务、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与支持其服务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伴随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现代化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谁来种地",一是"怎么种好地"。前者的解决有赖于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后者则要求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解决千家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农业生产性服务涵盖的领域、服务功能,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相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由依附产业转向独立完整乃至成为战略性产业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农业生产性服务不仅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也要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重点聚焦四个问题: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瞄准需要服务的关键问题,着眼于新产业、新业态,助推乡村建设。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需要构建形成"主体多元、功能完备、融合规范、共享共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成功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强化从发展战略到政策举措一系列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即面向农业产业链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服务业。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快,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引擎。农业生产性服务有助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业比较利益的提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建设现代农业要求还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滞后。因此,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为农业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部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在"大国小农"基本国情下,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通过规范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生产性服务供求关系的演变趋势,发现伴随经济体制、农业经营体系、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农业生产性服务在供给主体、需求主体、服务目标、服务内容等方面也正在或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与需求主体、需求内容的异质化,对新时期农业生产性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局部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实践中出现的"小农户挤出" "服务组织经营规模盲目扩大"等潜在"不良倾向"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应对不当可能影响新时期农业生产性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此分析提出优化现有农业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具体策略,使其更有效地惠及坚持家庭经营的传统小农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助力小农户更好更快地步入农业绿色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服务业提供主体单一、农业金融保险发展滞后、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应该从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业区一直都是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传统农业区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安徽省为例指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也存在财政支持少、服务功能弱且专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农业生产服务供求错位和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此本文提出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模式、强化对农村生产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总结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基层供给的基本特征——"过于分散"。其次,基于农户视角,运用供求均衡、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重点阐释"过于分散"供给方式的滞后性及其严重后果,具体表现在:农户获取服务的交易成本高、生产经营风险大及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三大负面效应,以及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求萎缩的严重后果。文章最后讨论了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基层供给的方式应当因应时代与条件变化,以农村基层"大集聚"为目标进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农村工作通讯》2017,(17):19-23
<正>我国相当长时期内,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的同时,以普通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是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加快培育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开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历史任务。为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精神,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指贯穿农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日益增加并接近饱和,然而,农业生产效率未见显著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在此背景下,文章以生产性服务融入农业生产可以有效提升重庆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逻辑起点,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提升重庆市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路径。[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在分析2002年以来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投入水平和趋势的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率等指标着重分析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的来源(供给)和去向结构性的变化,探寻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水平和内部结构的短板所在。[结果]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投入水平偏低,传统服务仍占主导地位,现代要素的投入不足,政府组织的作用有所弱化,农业的销售类服务需求激增,对种植业的投入是短板。[结论]通过提高政府责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整合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供给、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可以优化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有效提升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对我国29个省市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5个子行业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划分,横向评价各行业的地区发展程度及其协同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特别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家具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存在显著的协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日前,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力争通过5年的发展,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这是我国首个定位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专门文件。  相似文献   

14.
李贵芳 《山西农经》2022,(24):103-105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九大粮仓之首,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文章主要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演进及发展历程,并且以黄淮海地区为例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现状及趋势,并为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驱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基于价值链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引入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促进服务的不断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依托互联网+,以农业价值链为基础,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象的需求、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主体追求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的内源动力,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及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外源动力。互联网不仅带动农业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升级以及革新服务模式,而且促生新服务业态、创新服务内容,这是互联网驱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本文结合案例提出服务主体创新、共享经济平台化服务、专业化精准服务、跨界融合服务等四种模式是典型的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8月,原农业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就农业生产性服务工作做出部署的文件。目的是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小农户通过生产托管来接受社会化服务,走服务规模经营的路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本文主要阐述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第二个问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解决什么问题;第三个问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对接小农户;第四个问题,怎样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构建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实践中要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征,实行差异化扶持政策,明确在农业生产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优先培育方向和政策扶持重点,要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的规模主体,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的服务主体,工商企业作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的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发挥好自身优势。同时,以服务规模化推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是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新型工农关系的重要纽带。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为例,选取农资配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和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作为研究对象,从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角度,实证分析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相关程度,进而依据分析结论确定辽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9.
正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农村人员流动和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很多农业服务主体主动担责,充实乡村防疫力量,积极备战春耕,为小农户提供服务,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稳进行。这些农业服务主体实力较强,规范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应该作为新型农业服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促进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桥梁,为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依据江西、湖北等10省区调研获取的740份农户有效微观数据,分析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特征与来源。研究发现: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均更加偏好于购买产中服务,但前者的偏好强度要高于后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产前服务的偏好强于小农户,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但其购买产后服务的偏好则要弱于小农户。二是农户类型、农户基本特征、家庭农业生产禀赋均会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产生影响,其中农户类型的影响最为强烈和稳定。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之间产生偏好异质性特征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目的和生产技能的差异。据此,应从优化供给结构和增强需求内动力两个角度,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精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