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者对含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猪肉的消费偏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现有的研究文献,本文在对可追溯猪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做出设定的基础上,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山东省潍坊市765位消费者对含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猪肉的偏好。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关注"猪肉可追溯标签"信息、自身收入与家中是否有孕妇、受双汇"瘦肉精事件"影响等变量显著影响其对含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猪肉的偏好。对变量边际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偏好可追溯猪肉的消费者更偏好含有养殖与屠宰信息的可追溯猪肉,高收入消费者则偏好同时含有养殖、屠宰、加工三种信息的可追溯猪肉,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选择含有不同层次可追溯信息猪肉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林产品市场消费的实地调研为主:在相关经济林产品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实际设计出了一份消费者调查问卷,对市场经济林产品的消费情况、品种、动因及月消费额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和样本的分析,得出目前大众对经济林产品的消费量还比较少,对其营养价值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其中木本水果的消费意向最高,而木本油料的消费意向相对比较低,公众对木本粮食的消费因性别和收入水平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公众对经济林产品的消费意向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品牌信任对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以羊肉产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羊肉产品为例,利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两地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消费者的品牌信任、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对品牌羊肉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对品牌信任程度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品牌羊肉产品的倾向会显著提高,购买品牌羊肉产品的消费者比例会显著增加;此外,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有16岁以下的孩子或60岁以上的老人、对政府质量安全监管的信赖程度、购买场所以及受销售人员推销的影响程度这6个变量对消费者的品牌羊肉产品购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变量对购买便利程度的考虑则对消费者的品牌羊肉产品购买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回顾我国的猪肉产品出口历程,不难发现以下规律或特点:8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进口肉类加工产品时,只要我国检验检疫机构检验产品卫生质量合格并签发检验证书后,产品就可以顺禾IJ通关,但8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国不但要求出口国出口食品的卫生质量符合要求,还要求出口国食品加工企业也符合其要求。90年代中期以后,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但要求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工厂卫生条件都符合其要求,而且开始关注食品原料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环境污染情况、动物饲养阶段的动物卫生状况以及动物防疫体系等。这种变迁的趋势体现了国外“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理念,同时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环境因素在猪肉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为什么环境因素会在猪肉国际贸易中产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9年2月至2020年1月生猪疫情相关月度数据,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VAR模型研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的时变冲击和肉类产品间的横向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显著的横向溢出效应。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滞后期、不同时点上的冲击方向及冲击大小存有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受生猪疫情冲击,牛肉、鸡肉价格随猪肉价格变化出现同向波动、先负向后正向,但鸡肉波动幅度更大;羊肉与其他3种肉类受生猪疫情冲击表现不同,呈持续正向冲击。据此研究结果,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及时展开生猪疫情防控、进行舆情管理,实现生猪疫情期肉类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绿色消费态度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的消费行为机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正向影响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意向,且在消费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意向,且在消费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消费的行为意向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由此提出利用网络平台促进与消费者的交流、提高消费者对森林认证产品的主观规范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猪肉产品供应链中养猪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行为机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养猪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二者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临界点。通过对风险喜好者和风险规避者的分析,得出风险喜好的屠宰加工企业和养猪户更倾向与监督和违约,而风险规避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猪肉品牌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以长沙市猪肉消费者为样本,考察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品牌信任、政府信任、支付意愿以及品牌猪肉的购买行为等。结果显示,长沙市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认知度较低,对品牌猪肉及政府部门监管猪肉质量安全的信任度不高,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猪肉的支付意愿及购买行为均偏低。最后,文章针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选择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城市216名消费者在不同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下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不同转基因食品政策下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结论表明: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对消费者偏好影响显著。有信息时,消费者更加偏好非转基因食品,而无信息时,消费者更加偏好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政策时,消费者更加偏好非转基因食品,而自愿加贴标签政策下,消费者更加偏好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1.
“机会,可遇不可求”。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以此作为分析其钻石体系中“机会”要素的标题,并称在他所研究的产业成功史中,“机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会“打破原本的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而且引发机会的事件业会影响到钻石体系各个关键要素本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粮食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不同消费群体呈现出不同消费需求。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结合全国范围内采集的消费者对粮食产品的认知与需求调查问卷数据,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进行分析,在主成分法和因子分析基础上构造公共因子来构建受教育程度较高居民的消费行为偏好指数,指出较高学历消费者对米面产品的需求与偏好。将较高学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普通消费者进行对比,分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可能带来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帮助粮食加工企业了解居民真正的消费需求,以便更好的突破同质化竞争的现状,解决粮食加工企业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习惯因素对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刺激作用的区域差异,选取五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省份为样本,利用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习惯形成理论,运用协整理论及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水产品消费行为中的习惯形成效应进行了区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行为中存在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效应,基本不存在区域差异;而外部习惯形成效应则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水产品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则没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前景理论分析认知偏差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机理,利用广东省880份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期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提升政策实施成效,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信息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1.830,其中负面经验锚定和高价格锚定显著抑制农户退出意愿;(2)群体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1.336,农户正面从众程度越高,退出意愿越强;(3)功能认知偏差以1%的统计水平显著负向影响退出意愿,回归系数为-0.782,高程度的保障、经济、心理功能感知显著降低农户退出意愿。研究结论:由于存在锚定、从众、禀赋效应,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中易形成信息、群体、功能认知偏差,最终影响其退出意愿。据此,增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重点要从削弱负面经验锚定的抑制作用、发挥正面从众心理的促进作用、减轻禀赋效应和高价格锚定的负面影响三方面着手,加强信息化的基层动员宣传力度,发挥正向化的群体规范引导效用,制定多元化的退出补偿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1979~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背景,以安徽省为案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城乡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的实证分析,并运用2002年投入产出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对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实证研究的形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浙江省城乡地区一手样本数据为研究支撑,分析浙江省城乡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除了考虑家庭结构、收入水平等传统特征变量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之外,文中引入居民保险意识、家庭风险状况和家庭保障状况等新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综合评价这些变量对城乡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家庭的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衡量休闲消费水平,并基于CFPS数据,从收入效应和文化效应剖析农民工家庭的休闲消费。研究结果显示,与家庭成员无农民工的农村家庭相比,农民工家庭的休闲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对农民工的休闲消费而言,收入效应和文化效应都是存在的,家庭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主要基于收入的直接效应,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基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途径;就改变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倾向而言,文化效应机制更加重要。本文指出,应当从提高农民工劳动收入和深化城市文化对农民工影响两方面着手,使农民工感受新型城镇化的成效,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润亮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5(3):324-333
本文利用浙江、河南和四川三省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从基本微观因素、家庭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内部特征是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外部环境也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文章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贵州为例,分析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性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揭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
提升农村家庭消费是扩大内需、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数据,检验了农村家庭消费的同群效应,并进一步探究了互联网使用在同群效应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农村家庭消费具有显著的同群效应特征,互联网使用能够促进农村家庭消费、弱化消费的同群效应、优化农村家庭消费结构。通过对互联网使用方式的划分发现商业活动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及同群效应的作用最显著,经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通过消费水平分组后发现,消费落差对低于同村平均消费水平家庭的影响显著为负,消费顺差对高于同村平均消费水平家庭的影响显著为正;互联网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消费落差对低消费群体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升消费顺差对高消费群体的消费促进作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效果在低消费家庭中更显著。第三,进一步划分群体后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消费同群效应的影响在受教育水平较高、户主年龄较低、家庭规模较大的群体更为显著,互联网的社交娱乐使用可以对低教育水平和低家庭规模群体消费的同群效应产生抑制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同群效应的存在使农村内部产生了消费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