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政策法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年7月1日起施行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一直受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和市场的普遍关注。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通知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执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范的出台无疑为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彻底理清自身风险带来了契机。也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奠定了管理基础。本文基于这一规范及新会计准则体系谈谈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本文试图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就新形势下持续有效地把内部控制建设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本文试图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就新形势下持续有效地把内部控制建设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财政部、审计署等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实行。  相似文献   

6.
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相似文献   

7.
陆英  邹慷行 《上海国资》2008,(11):42-44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基本规范》)及其相关配套文件已由财政部等5部委正式颁发,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也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7月1日起,国家规定上市公司首先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日前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是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该《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根据这一《规范》,执行《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相似文献   

10.
王涌刚 《中国经贸》2011,(10):85-86
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公布,要求先在上市公司实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提出了实施要求,但由于历史沿革、管理体制和企业规模千差万别,如何将《基本规范》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8年深市475家A股主板公司的年报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深圳证交所颁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为评价依据,同时引入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势必会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和方式发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影响,期望能够逐步认清目前新准则规定中的诸多问题,以此来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逐步完善这些规定,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3.
屈波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134-136
文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流动性的理论进行回顾和研究,把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因素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外生因素变量和内生因素变量,并进一步的详细论述了宏观外生因素、微观结构因素外生变量、证券市场本身运行规律外生因素变量以及公司基本面信息内生因素变量和交易参与者行为内生变量.并对外生因素变量和内生因素变量的影响程度、范围、规避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因素的详细分类和对比研究,有助于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对证券资产流动性的认识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炜 《中国经贸》2008,(20):75-76
股权激励计划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一项长效激励机制,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公众对其不甚了解,但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施行。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实施后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股权行权条件、长效激励机制设计和方式选择等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8年6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相继出台,并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我国的内部控制鉴证事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的内部控制监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鉴证的概念、鉴证对象以及应确定的鉴证范围,继而又分析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鉴证应遵循的标准等理论问题。认为我国实施内部控制鉴证服务要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要范围,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为目标,遵循一定的标准开展内控鉴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从公司治理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浩梅 《特区经济》2011,(7):299-300
本文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结构出发,分析内部控制、控制环境与公司治理三者之间的层次关系。本文认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公司治理又是控制环境的核心,因此健全的内部控制需要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现状的分析我们找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和内部治理机制形式化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控制环境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刘哲  葛玉辉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93-96
文章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以及各公司公布年报的基本数据为依据,并以“真空高管薪酬”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应完善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以提高公司高管薪酬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8年6月莫迪格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一文后,理论界和学术界就开始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并进而研究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具有了一些我国特有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解决上市公司这两方面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振杰  李惠  顾亮  郝臣 《南方经济》2020,39(2):20-35
使用2001-2012年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治理风险的数据,利用混合面板OLS和Logit回归方法,检验了地方政府治理风险对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聚集以及总部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总部的分布极不均衡,且趋向于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迁往东部沿海,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地区;地方政府治理风险显著减少了地方上市公司总部数量,对总部的外迁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地区总部迁移的总体状况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考察了公司董事政治关联与地方政府治理风险共同作用对总部迁移的影响,在不考察两者交互作用时发现,其他地方政治关联董事数量、中央政治关联董事数量对总部的迁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地政治关联董事数量对总部的迁移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考察两者交互作用时,发现地方政府治理风险越大,其他地方政治关联董事数量越多,总部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即使公司存在本地政治关联董事,地方政府治理风险对总部的迁移也会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回归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发现结果具有稳健性。研究对理解地方政府治理风险以及总部迁移现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陆续颁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时代”的到来,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而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表现形式,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热潮。基于此,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及分类、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以及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评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