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 ,国际社会及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吸取近年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教训之后 ,已把关注的焦点从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深化转到金融的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上。国际经验证明 ,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是一个由三大支柱、三层网络组成的整合系统。三大支柱是 :完善的法规体系、高效的监管组织体系和有效的市场约束体系 ;三层网络是 :严密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高效的监管当局外部监督和为强化市场约束而建立的市场基础架构。完善的市场基础架构 ,在实现银行有效监管 ,促进银行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市场基础和市场约束…  相似文献   

2.
从1994年的墨西哥危机后,阿根廷开始在其对银行的监管中逐渐引入市场约束因素,并从债券、审计、监管、信息和信用评估5个方面建立起了B.A.S.I.C框架.在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中,阿根廷的银行部门表现得相当稳定,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作出了贡献.B.A.S.I.C框架对于即将加入WTO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市场失灵的存在,使银行监管成为必须,而银行监管的核心是对信息的监管。最近十几年来,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传统监管的乏力以及对市场约束的依赖使得调整银行监管的信息结构,提高监管信息的质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由于政府监管的失灵和金融安全网所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问题,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广泛争论,这一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其中,自Kane(1983)在他的对存款保险改革的六点建议中特别强调市场纪律的作用后,使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资本监管、银行检查和市场纪律)之一的市场纪律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特别是1999年《美国现代服务法案》的实施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使金融监管中的市场纪律,又称市场约束,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内部控制制度、官力监管制度和市场约束机制是保持银行稳健的三大支柱,其中内部控制制度是这三大制度的制度基础,是银行稳健经营的根本保障,也是银行加强管理和提高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官方监管制度是这三大制度的制度保障,是银行稳健经营的法律保证,也是加强银行管理和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鉴于我国的市场约束机制还未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和官方监管体系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体系高度依赖于货币市场的短期批发资金来源和证券化结构性产品长期投资的运作方式导致其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它不受监管或弱监管、既游离在央行的金融宏观调控之外又不受金融安全网的保护,蕴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是危机之后的题中之义,但是如何改革监管制度和创新监管工具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此次由影子银行体系崩坍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警戒意义,必须着手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创新监管工具储备  相似文献   

8.
银行监管改革是当前金融危机中的热点问题,尽管金融监管改革的最终尘埃落定尚需时日,但原则导向与市场纪律配合的改革指向却渐趋明朗。《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监管的纲领性文件,对实施原则导向监管和发挥市场纪律作用进行了明确要求。本文在厘清原则导向监管和市场纪律的内涵与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实施有效银行监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原则导向与市场纪律——我国实施有效银行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改革是当前金融危机中的热点问题,尽管金融监管改革的最终尘埃落定尚需时日,但原则导向与市场纪律配合的改革指向却渐趋明朗.<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和<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监管的纲领性文件.对实施原则导向监管和发挥市场纪律作用进行了明确要求.本文在厘清原则导向监管和市场纪律的内涵与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实施有效银行监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凸显了美国监管体系未能跟得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的失败,也将两项改革提上了日程。一是必须特别针对"大而不能倒"机构问题。二是必须将监管指向所谓的影子银行系统,即部分或全部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包括杠杆和期限转换。迄今为止,大部分改革都集中在大而不能倒机构上,且很多改革未能有效实施。而影子银行系统却仅被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相当迅速,但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仍然欠缺,政府监管虽防止了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应完善和加强社会约束机制在我国银行监管中的作用,既提高银行外部监管的有效性,又促进银行业的发展。文章从弥补政府监管局限性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约束在构建激励相容银行监管体制中的必要性,借鉴新加坡、阿根廷、香港在社会约束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社会约束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娟 《南方金融》2002,(8):16-18
一、银行业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银行体系的稳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有序运行至关重要.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方式与方法主要有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监管和市场约束.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市场约束,其有效性都取决于银行所提供信息的有效性.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仅靠监管部门的力量已远远不够,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更需要市场约束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王军 《新疆金融》2006,(Z1):42-44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市场约束在建立高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保证整个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它已成为现代银行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随着监管的放松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壮大,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有研究表明,此次金融危机并非源自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而是肇始于"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的坍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相继推出一系列完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改革方案,欧盟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推出了一系列对影子银行监管措施。尽管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仍相对滞后,但是欧盟的改革对于构建我国监管框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军 《新疆金融》2006,(B10):42-44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市场约束在建立高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保证整个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它已成为现代银行监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金融》2013,(2):1-51
"影子银行"概念起源。影子银行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源自传统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渴望。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体系助推了危机的扩大与蔓延。我们认为影子银行代表了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间的博弈,正面与负面作用兼备,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和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影子银行相比,中国所谓"影子银行"不仅监管体系、经济环境、政策背景不同,也尚未出现2007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经营"、"主要以金融衍生品为交易品种"的两项特征。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这一称呼更为妥当,其风险的实质是通道问题,传统银行通道无法满足融资与投资需求。中国式类银行。面对通胀压力传统银行需要类银行业务保证规模而投资者需要类银行产品对资产保值增值。中国式类银行的发展是传统银行这一供给端与投资者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式类银行可以用"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信贷、类信贷业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称为类银行"进行广义上定义。划分为:银行主导型类银行、采用传统银行模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受到监管或无监管下的类银行共三个层次,规模分别为:10.3万亿、10.2万亿和5.3万亿。中国式类银行的未来。解决中国式类银行的问题,需要从金融改革入手。中国金融体制发育的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对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进行适度监管,既需要避免金融风险,又不要伤及创新的动力。对于目前的影子银行,对于市场化的合理部分,应该通过金融改革来满足。对于非市场化、仅为不受监管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强监管。金融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金融改革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的中国式类银行问题,也将对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逐步的利率市场化与褪去政府隐性担保将改变目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情况,重塑投资者风险和收益意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对我国居民大类资产配置产生结构性影响,同时金融行业中多元金融占比将逐渐上升。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式类银行体系的问题不大,风险可控,通过金融改革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府监管的失灵和金融安全网所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问题,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广泛争论,这一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其中, 由于 Kane(1983)在他的对存款保险改革的六点建议中特别强调市场约束的作用,使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银行经营全球化和监管本地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无法对银行跨境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单一监管机制(SSM)的创立是欧盟迈向统一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一步,目的是在欧盟层面识别和阻止银行风险的传播、扩散。欧洲中央银行(ECB)是SSM的主管机构,负责欧元区重要银行的日常监管及其他银行的间接监管。SSM的创建顺应了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趋势,对欧元区、欧盟成员国、第三国及国际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欧盟作为我国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和资金来源地,其金融监管改革也必将对我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分析了SSM的产生背景、法律依据、对象银行、监管任务和职权、治理结构、行政处罚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改革,是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防控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避免"大而不能倒"问题的再次发生。当前,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安全与稳健运营已经成为一国有效金融监管的核心与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及主要国家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其本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的监管要求与实践,提出对SIBs的监管,应执行国际统一规则,并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重点、监管工具、监管资源等方面与中小银行有所区别。本文还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以"银行练好内功、监管内外兼修、市场加快改革"为基本思路,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以期推动银行、监管、市场三方协同推进下一阶段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20.
1999年6月3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修改1988年《巴塞尔协议》(包括1996年初的补充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将市场约束作为资本管理的三大支柱之一,这表明市场约束在保障银行体系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了各国监管当局的充分肯定。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约束将会不断加强,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其原因、影响和对策。  一、市场约束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所谓市场约束,是指参与市场的各主体(如存款人)通过密切关注银行的经营活动,在发现银行具有不良经营行为或者是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