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预期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影响,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规则型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平稳性的内在关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尽管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但其作用效果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估计带有马尔可夫区制转移的泰勒规则模型,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稳定区制和不稳定区制.通过对稳定和不稳定区制内通货膨胀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通货膨胀序列的平稳性具有较高的相依性.稳定的货币政策区制对应的通货膨胀序列是平稳的,而不稳定的货币政策区制对应的通货膨胀序列是不平稳的.稳定的泰勒规则对通货膨胀具有牵拉效应,使得通货膨胀率一直围绕目标通胀率波动.现阶段继续实施稳定的泰勒规则是保证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的经济工作目标是"保增长、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而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已有明显转向.从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的国际经验来看,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因种种条件与障碍所限,目前无法在我国真正实施,但其框架思路与调控方法对于我国央行短期控制通胀、长期扭转货币...  相似文献   

4.
在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定期向公众宣布政策通货膨胀目标,然后根据通货膨胀预测值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来确定调控方向;在实践中,加拿大银行通过使用利率操作区间和公告操作,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对市场流动性及短期利率目标的调控,进而影响到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并最终成功实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稳定地波动在中央银行的目标范围内。基于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加拿大银行的做法,建立一个更为简单透明的政策操作框架,以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中小规模工业化国家实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由于其成功的操作实践已成为世界流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制度安排.在前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目标制产生的历史背景·特点,实施条件,包含的要素及其优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目前在中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技术条件上都不适宜,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体系的健全,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通货膨胀目标制被广泛采用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概念 通货膨胀目标制决不仅是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而且还包括更加丰富的内容,本文采取Mishkin(1999)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概念,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传统中使用CPI作为衡量社会整体价格水平,其准确性有所下降,且在经济周期中变化也相对滞后。而且,总需求的扩张也并不首先反映在通胀上,而是反映在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上;且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是的工资、价格黏性变大,只是推迟了并聚集了通胀的压力。所以通货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会加剧金融稳定和物价稳定两种目标之间的冲突。因此新时期应当打破传统的货币政策机制,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到货币政策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8.
单目标制还是双目标制--基于总供给曲线特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货币政策是应该坚持单目标还是双重目标的争论中,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的存在经常被作为双重目标论的依据。本文认为,这只是双重目标论的一个必要条件,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才是决定货币政策要盯住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的充分条件。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总供给曲线具有这两个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必须盯住双重目标,而不能只盯住通货膨胀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Barro和Gordon(1983)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并用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GDP的季度数据来检验中国的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问题。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问题是存在的,中央银行迫于政府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而采取相机决策会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倾向,而由此造成的通货膨胀意外对实际产出的促进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是我国宏观调控最主要和重要的目标。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往往又跟货币供应量有关。货币政策会影响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会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这会导致货币贬值,阻碍经济发展。本文运用我国2011年1月-2019年6月的环比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建立MA-VaR模型对我国宏观货币供应量(M1、M2)和通货膨胀指数(CPI、PPI)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MSIAH(2)-VaR(1)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模型存在显著的两区制,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为分析框架,在考虑利率滞后项和预期项的情况下,通过最优化中央银行的目标损失,构建中国的通货膨胀方程,并采用1992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事后调节和事前引导的实际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主要受经济主体通货膨胀预期和产出缺口的影响;利率变化在短期内并不改变通货膨胀的变化方向,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逐步显现;预期实际利率对当期物价波动有着正向引导作用,并且在子样本的稳健性分析中证实这种关系有加强趋势.这些实证检验结果对我国调控物价水平及制定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晶 《企业导报》2010,(8):11-12
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且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抵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哪些客观条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这是不是一个很好发展方向?通过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研究来探讨中国到底适不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选取目前公认的五种中介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借助于计量方法,通过比较各个中介指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状况分析各个中介指标的可实施性。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经济实情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贷款规模的曾经被作为主要中介指标的功效正在削弱;通货膨胀率目标制不适宜在现阶段被采用;利率和汇率中介目标由于我国经济中各种问题的长期存在而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应当继续推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不断改善自身机制,让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同,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双重目标: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本研究考虑了这种特殊性,通过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研究了市场分割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与经济主体围绕通货膨胀进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我国中央银行天生具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内在动机,但是由于经济主体理性预期的存在,中央银行在短期内获得的收益将会被在长期付出的更大代价所抵消.最后,本文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有:(一)稳定物价,即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急剧的波动。(二)充分就业,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三)经济增长。(四)国际收支平衡。一、我国最初的货币政策目标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货币政策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作用不大。真正的货币政策只能从1984年算起。1985年,面对经济过热的形势,中央政府实行了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1988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经济过热达到顶峰,政府再次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很快起到了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强…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之间有时会有所冲突,当国家政府片面强调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长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极易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当然,这两个目标也并不总是冲突的,如果货币政策仅仅用于反经济周期,那么经济增长和保持币值稳定之间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结论.通货膨胀定标(IT jnflation targeting)正是在这个共识下发展起来的货币政策框架.这一框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二是公开宣布一个数值化的中期价格指数作为目标通货膨胀率;三是根据"观察一切的方法"对中期的通货膨胀作出预测,将预测结果与目标通货膨胀作出比较并作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四是十分强调中央银行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中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责任制.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成为判断央行货币政策松紧取向的重要指标.1997年之前,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央行的货币政策较好地控制住了高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中央银行会作出不一样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透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客观阐述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目标制的执行力趋弱,提出寻求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理论和实际角度,提出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认为我国可逐步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向利率指标,以更好地促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参数不稳定的情况下考察利差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信息作用,并分析包含利差的混合货币政策规则。基于贝叶斯区制转移模型(MSBVAR)的分析发现: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有影响,宏观经济波动使得利差的信息作用存在参数不稳定性,在经济下行时对经济增长有负向信号作用。信用利差对通胀的预测作用比期限利差对通胀的预测作用更强。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都在货币政策规则中有参数不稳定性的信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